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在文化圈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度,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师于卫协,陆探微师于顾恺之。”又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述:“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昔关仝从荆浩而仝胜之,李龙眠集顾、陆、张、吴而自辟户庭,巨然师董源,子瞻师与可,衡山师石田,道复师衡山。”在近现代文化史上,如梁启超师承康有为、鲁迅师承章太炎、王雪涛师承齐白石、吴作人师承徐悲鸿、吴冠中师承林风眠等等,皆为人中龙凤,也是文坛佳话。
但是,名师出高徒也只是相对的,也不是名师一定就能带出高徒来。作为中国最大教育家的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亦不足以支撑“名师出高徒”之说,毕竟其嫡亲后辈多是坐享祖宗饭,对于儒家思想建树并不大。
在中国传统伦常中,师徒关系是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师傅即是师父,同门即同师受业,称同门师兄弟或师兄妹,直接套用了家族伦理关系。师父的优势是具备一定权威性,有如父权一样的权威。其缺点是扼杀人的创造力和思想,以至于很多技艺因门规森严而失传。不过,高明的学艺者都能够摒弃门户之见,敢于博采众长,反而不受限于“师父”的教条,而是植入了自己的思想,传承了艺术的精髓。比如元朝画家王冕,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执着,就很少卖弄自己的师承,这倒不是他忤逆师门,而是废弃了衰败的、陈旧的东西,有师承的影子而更多发扬自我创新。
自从现代美术教育體系建立,已经废弃师徒传承的模式。不过,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也在发生着异化,似乎又有兴起之势。究其原委,是因为名师能够给徒弟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和登堂入室的捷径,攀枝式的师承关系也就越来越多。不仅攀附大家、名家为师,还有拜前人为师的,也有拜死人为师的,更有甚者,还有为自己假借名头编造师承关系的,这就有招摇撞骗之嫌疑了。纵观名家学艺过程,多数并不以一家为师,而是博采众长。像李可染,师从了齐白石、黄宾虹等多人,在美术思想与创作上还受到徐悲鸿的深刻影响,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某些艺术交流场合,笔者经常会拿到“xx大弟子”“xx关门弟子”“xx嫡传弟子”的“名片”,其人以此表明自己“根红苗正”,而我却感觉又被“明骗”了一回。也有很多明星“艺海”淘金,拉“名师”做“虎皮”,以博取出位。不幸的是,因为“近亲繁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实属凤毛麟角,更时常导致“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惹人耻笑。据史书记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曾拜张旭、贺知章等人为师学习书法。结果,他在书法造诣上不高,后改行学习绘画,成为被顶礼膜拜的画圣。不过,吴道子学画师承何人,史书上无载。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也很重要。
也有很多画家在成名成家后,玩弄权术,笼络人心,把心思放在了走穴赶场,牟利捞钱上,热衷拉山头,划圈子,搞门派。前几年,某画院院长大搞集体跪拜礼,一时在国内艺术界闹得沸沸扬扬,俨然一副“宗师”模样。甚至有人还效仿其作法,开坛立派,拿着黄铜当金箔,岂不知在业界既出糗又丢人。
其实,真正的“师徒相授”,学习的并不单是绘画技法,更多包含了品味、修养、境界、人品等精神文化内涵。明代大学士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即是此意。当然,在拜师的过程中,徒弟还要具备绘画天分,不然,徒弟出不来,师傅也没有面子。对此,吴冠中就警告说:“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生作品都像我的话,那是我教学的失败。”
强调师徒承袭关系,是因为有高徒才表明名师的存在,也证明了高徒不忘师恩,而不是师徒之间的互吹互捧。如齐白石27岁师从胡沁园,后来胡的名气不够大,艺术也不如齐的高,但齐白石还是恭恭敬敬地尊胡为老师。在胡沁园逝世后,为悼念恩师,齐白石连画了二十多张画作,裱好后焚化在胡沁园灵前,并作诗十四首感怀师恩。
在当下鱼目混杂的艺术圈,不必迷信师承,而应该以自然为师,崇尚“师法自然”的科学态度,潜心艺术正途,融于自然,表现自然,进而追求“天人合一”宇宙生命的和谐,才是艺术的“返璞归真”之道。
但是,名师出高徒也只是相对的,也不是名师一定就能带出高徒来。作为中国最大教育家的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亦不足以支撑“名师出高徒”之说,毕竟其嫡亲后辈多是坐享祖宗饭,对于儒家思想建树并不大。
在中国传统伦常中,师徒关系是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师傅即是师父,同门即同师受业,称同门师兄弟或师兄妹,直接套用了家族伦理关系。师父的优势是具备一定权威性,有如父权一样的权威。其缺点是扼杀人的创造力和思想,以至于很多技艺因门规森严而失传。不过,高明的学艺者都能够摒弃门户之见,敢于博采众长,反而不受限于“师父”的教条,而是植入了自己的思想,传承了艺术的精髓。比如元朝画家王冕,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执着,就很少卖弄自己的师承,这倒不是他忤逆师门,而是废弃了衰败的、陈旧的东西,有师承的影子而更多发扬自我创新。
自从现代美术教育體系建立,已经废弃师徒传承的模式。不过,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也在发生着异化,似乎又有兴起之势。究其原委,是因为名师能够给徒弟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和登堂入室的捷径,攀枝式的师承关系也就越来越多。不仅攀附大家、名家为师,还有拜前人为师的,也有拜死人为师的,更有甚者,还有为自己假借名头编造师承关系的,这就有招摇撞骗之嫌疑了。纵观名家学艺过程,多数并不以一家为师,而是博采众长。像李可染,师从了齐白石、黄宾虹等多人,在美术思想与创作上还受到徐悲鸿的深刻影响,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某些艺术交流场合,笔者经常会拿到“xx大弟子”“xx关门弟子”“xx嫡传弟子”的“名片”,其人以此表明自己“根红苗正”,而我却感觉又被“明骗”了一回。也有很多明星“艺海”淘金,拉“名师”做“虎皮”,以博取出位。不幸的是,因为“近亲繁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实属凤毛麟角,更时常导致“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惹人耻笑。据史书记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曾拜张旭、贺知章等人为师学习书法。结果,他在书法造诣上不高,后改行学习绘画,成为被顶礼膜拜的画圣。不过,吴道子学画师承何人,史书上无载。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也很重要。
也有很多画家在成名成家后,玩弄权术,笼络人心,把心思放在了走穴赶场,牟利捞钱上,热衷拉山头,划圈子,搞门派。前几年,某画院院长大搞集体跪拜礼,一时在国内艺术界闹得沸沸扬扬,俨然一副“宗师”模样。甚至有人还效仿其作法,开坛立派,拿着黄铜当金箔,岂不知在业界既出糗又丢人。
其实,真正的“师徒相授”,学习的并不单是绘画技法,更多包含了品味、修养、境界、人品等精神文化内涵。明代大学士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即是此意。当然,在拜师的过程中,徒弟还要具备绘画天分,不然,徒弟出不来,师傅也没有面子。对此,吴冠中就警告说:“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生作品都像我的话,那是我教学的失败。”
强调师徒承袭关系,是因为有高徒才表明名师的存在,也证明了高徒不忘师恩,而不是师徒之间的互吹互捧。如齐白石27岁师从胡沁园,后来胡的名气不够大,艺术也不如齐的高,但齐白石还是恭恭敬敬地尊胡为老师。在胡沁园逝世后,为悼念恩师,齐白石连画了二十多张画作,裱好后焚化在胡沁园灵前,并作诗十四首感怀师恩。
在当下鱼目混杂的艺术圈,不必迷信师承,而应该以自然为师,崇尚“师法自然”的科学态度,潜心艺术正途,融于自然,表现自然,进而追求“天人合一”宇宙生命的和谐,才是艺术的“返璞归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