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代表浙江省参加了2016年在江苏南通举办的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大赛,并获得了大赛的二等奖。一路走来,甘苦自知。现将参赛过程中的三次磨课经历形成文字,写成案例。
  磨课三阶段
  第一阶段:8月,选定上课内容并确定上课思路。
  第二阶段:9月,嘉兴高级中学“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就我的课进行主题研讨。
  第三阶段:10月,邀请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嘉兴市语文教研员沈建忠老师、海盐县语文教研员张红老师听课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最初的设想,以对比为主线串起课堂
  第一阶段,我确定了授课内容——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美丑对照法是雨果创作小说的重要手法。因此,我选择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多重对比展开。
  一是伽西莫多外在形象和内在品德的对比。他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二是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他们的内心都很善良,都有着美好的心灵,但伽西莫多外貌丑陋,而爱斯梅拉达则外貌和心灵一样美好。三是伽西莫多和克洛德·孚罗洛的对比。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自私阴险。四是爱斯梅拉达和围观群众的对比。看到伽西莫多受刑,圍观群众不但不同情,反而咒骂他,向他投石块,当伽西莫多要求他们给一点水喝时,没有一个人理睬他,他们反而还侮辱他,而被伽西莫多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却给予伽西莫多同情,并为他送上了水。五是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时,他们哄笑,咒骂;当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他们又为她欢呼。抓住了这重重对比,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也就抓住了主要问题。
  结合这些对比,我的初步设想是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比如:作者主要描写合理吗?这重重对比说明了什么?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表现?……正是通过这重重对比,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类的希望。
  二、课前不预习,此路行不通
  9月9日,在嘉兴高级中学的第一次磨课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我课前没有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
  由于学生对文本不熟悉,课堂的导入环节便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我的课堂导入是由白雪公主、青蛙王子、丑小鸭和美女与野兽四幅漫画导入,旨在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美丑鲜明的对比。但是由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自然也很难捉摸到我的导入用意。
  课后,工作室成员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建议。最重要的建议有两条:一是导入设计要精简,二是必须让学生作课前预习,并设计两个问题供学生课前思考。
  二、主题先行,不符认知规律
  10月份,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大幅调整。最大的改变便是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
  在给学生上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1.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遍,了解课文内容。2.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神甫克洛德、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重点研读第44至46自然段,第58至67自然段。第44至46段中,请在神甫克洛德和伽西莫多之间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行格或心理;在第58至67段中,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之间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性格或心理。
  10月31日,离全国大赛仅有一星期,“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特地邀请了省、市、县三位教研员以及我校语文老师听课,課后,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研讨。
  老师们基本上认可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但是仍然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大硬伤:1.课堂导入固然能起到活跃气氛的效果,但是整体感觉显得幼稚,不符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整堂课重点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美丑特质的挖掘上,挖掘深度明显不够;3.以美丑导入,让学生找出美丑,犯了主题先行的教学大忌。
  三、去标签化,向课堂纵深处漫溯
  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再一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首先,导入设计上,我抛却了原先的漫画导入方式,而是选择了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仅仅来源于一个希腊单词。有一天,雨果去参观巴黎圣母院,结果在钟楼的密室里发现有人在墙壁上刻了一个“命运”的希腊单词,这几个字母经过岁月的侵蚀,愈发显得黑黝黝的,它深深震撼着雨果的心灵,雨果认定在这个单词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命运。于是这就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灵感起点,几年之后,这部鸿篇巨著就此诞生。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单词会是作品中的哪个人物刻上去的呢?
  这一导入直接与小说人物挂钩,并且在之后的人物分析时点明是由副主教克洛德所刻,这样的设计,既完全除去了原先“美丑对照”标签化的主问题切入的弊端,又能在人物分析过程中指明教会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使得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到位且直指小说主题,可谓一举多得。
  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也努力引导学生挖得更深更透。在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人性的美与丑,逐步挖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克洛德并非单纯的内心丑陋,伽西莫多也并非单纯的善良;人性是复杂的,人性的美或丑并非孤立存在的,也并非静止不变的。
  最终,在所有选手中我第一个登台展示并获得了二等奖,在课下的交流中,很多参赛选手和听课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我想,这也是对我这一步一步走来所思所想所变的回报吧。
  回顾过去的两个月,前前后后上了十余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间又作了大量的调整改进,有过迷茫,有过失落,但更多的是满满的收获。本次大赛经历其实就是一次严苛的磨课经历,而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给予我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的方式,促进反思,改进教学。因此,我的收获远远大于我的付出。
其他文献
听过一堂公开课。一位老师讲解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老师布置了一项活动。关闭门窗,关闭灯光,配着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篇歌颂父母之爱的散文。在倾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确有一些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读完后,老师请学生说说“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几个同学说完、老师简评之后,老师又播放了一首歌颂母爱的歌曲,在歌声中结束了教学……从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效果来看,应该很明
一、语言文字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夫不可。”由于不肯下苦工夫,因此,虽然都是中国人,讲的也都是中国话,反映在书面写作上,水平却相差很大。可以讲,语言文字“功夫”真能过關的人并不多。  20年前,笔者有感于《光明日报》上一篇报道,写了《“警钟”为谁而鸣?》一文刊发在《教师报》上,呼吁语文教学要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切实减少学生错别字
在集体备课越来越被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可的今天,我们除了做一些常规的定式的工作——统一教学进度、布置集体任务、安排讲义编写落实、交流各班学情等以外,我们如何赋予集体备课新的功能?它是不是还应该成为教师之间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平台?借助集体备课中的交流沟通,是不是进一步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我认为,集体备课在常规工作之外,应该有一个内在的灵魂,那就是明
随着教育改革的积极推行,《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语文课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从而实现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启发引导,激发语文热情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讲课形式枯燥,教师在课堂占据着主体地位
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也开始注重考查理性思维,考查思辨能力。倡导“思辨性作文”,不仅是为了顺应高考作文的改革趋势,更是为了从“立人”的高度倡导建构公民所必需的理性素养,让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  但同时,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必须展现才华和富有魅力的语言。再说凸显思辨与彰显文采二者并不矛盾。因此,高考议论文写作须思辨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的
【活动背景】  语文,是中华文化传承之桥,走过它便可通达理想的坦途。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传承文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风貌,《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等美文借助“美味”展现特色饮食文化。火锅,代表了重庆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深入其中,完成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  【活动目标】  一、指导学生借助网络、书籍、了解重庆火锅的发展历程、以及食材、火锅底
“微点生活·亮点作文”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和实践策略,其课堂教学模式依次经历“选点、析点、点亮、作文、评改和反思”等6个环节,简称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模式”。在此,笔者就其中的“析点”“点亮”和“评改”等3个环节加以评述。  一、析点:用生活微点勾勒学生的“眼中之竹”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一、创新思维和语文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能促使人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对学习和工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真正要达到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境界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新颖科学的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有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时机,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时时撞击进发,教学时要有目的地训练,方可开发学生潜能与智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关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品味的提升,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是语文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呢?  文本中自然之美,学生容易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与愉悦,教师也容易与学生共鸣与交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山险峻的壮美。而文本中涉及人物、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之美,恰巧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