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20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逐渐确立,于是,许多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就应运而生。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希望能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程 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教师探讨的主要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协同合作活动。只有师生相互促进,师生之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爱护、关心学生,学生尊重教师,以此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提高,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也才会逐步得以实现。
  一、立足学生本身,尊重学生需求,积极营造民主、轻松、合作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单一、机械知识的做法为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达到这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做到立足学生本身,尊重学生的需求,营造新型合作的课堂气氛。
  在不同的情景状态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在课堂上,但凡学生的响应,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积极回应,如果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赏识性赞许,学生就会得到满意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其外在的表现往往是积极思维,热烈讨论,求新求异,相互争辩。当这种态势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时,师生双方对问题的指向容易趋向一致,教学过程就进入良性互动,教学目标也会易于实现。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从大量的古今文献中经过精心筛选才进入课本的,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特点。教师让这些选文作为导引,引领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背诵经典诗词,就能使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润中,产生与古今文人情感的共鸣,满足他们对课本以外知识的渴望,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也使语文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自觉融入到课堂气氛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也是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彰显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语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互相交流经历的体验中,使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等都得到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意境,设置一些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的教学环节,比如,布置任务,自主解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安排小组合作,可以就课本中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然后互相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关键的环节中加以点拨和提示,实现语文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的转变;实现由注重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实现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与学习集体协作并重转变,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处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主体性教育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对应的一个关系型范畴,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动传授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需要什么,有哪些疑点,哪些需要详细讲述,哪些需要简单的提示,所有的这些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教与学的脱节使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高中语文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把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的口号响亮地提了出来。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问题,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教师要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单向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行为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系统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是主要的关系之一。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处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关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前提。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放任,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更不是降低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而且要有娴熟的课堂管理和把握教学环节的技能,以便在更高的境界协调一堂课,顺利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中进行。如果把课堂作为战场,教师就是指挥员,要把打仗的权利交给学生;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教师就是导演,把演戏的权力交给学生;如果把课堂比作赛场,教师就是教练,把比赛的权利交给学生。
  要实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活跃气氛,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做好宏观调控,驾驭好课堂,做到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根本学不会的,在问题的关键点作重点提示,借用多媒体充分地动用眼、脑、手等感觉器官,发挥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导演、教练、指挥员的角色,通过及时的指导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考中,更处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跳一跳,摘果子”的教学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得以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是随机的,而是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只有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不同特点,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才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高中语文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而且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还课堂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教师是施动者,传授学生知识,或简单,或复杂,而学生则是被动者,接受教师讲述的一切内容,成为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简单的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出精彩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材内容 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是施动者,传授学生知识,或简单,或复杂,而学生则是被动者
期刊
摘 要: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优化语文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潜能,真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现变更学习方式质的飞跃。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高三语文复习 实践 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媒体纷纷“触电”,而作为其中
摘 要: 所谓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特殊的人格魅力。它是教师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师 人格魅力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也都十分强调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
会议
学习习惯,就像是自然的身体反应一样,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良好导向。据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英语教学展开困难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