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子习二舞”:宋徽宗复古礼乐的尝试及其意义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时期,雅乐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徽宗即位后,为使祭祀乐舞合乎《周礼》制度,命蔡京等创制大晟乐,并颁行于天下.同时,为实现以国子为先的教育理念,且恢复三代古制中以乐舞“尊祖”“侑神”的本义,徽宗摒弃以乐工为祭祀舞者的祖宗成法,下诏选国子生学习二舞以备释奠之礼.然而,一方面朝中各党派借事起端,争论不断,徽宗政令执行不畅,另一方面由于宋代教育逐渐平民化,朝廷取士以科举为主,“国子”已非世卿子弟,“以国子习二舞”的诏令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种种因素导致徽宗的尝试最终失败.
其他文献
期刊
吉祥图案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服饰设计的视觉表达离不开吉祥图案的紧密配合,吉祥图案在服饰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服饰设计教学中以传统吉祥图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图案,可点缀服装各部细节,呈现新貌,将之应用到毕业设计中可诠释设计主题,带来新的创作点.
文学剧本是戏剧创作艺术一度创作的核心,表演艺术是二度创作的核心,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体现戏剧舞台完整的审美性.评剧《洒满月光的荒原》改编自李龙云的同名话剧剧本,本文意在探讨从诗化的话剧剧本语言再到戏曲舞台的呈现,如何在舞台化的过程中保持剧本文学本身的诗意不让其流失,同时利用戏曲独特的写意艺术呈现出来,探寻戏剧创作艺术在实践创作中所需要的品质与意义.
“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本文根据“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现状调查,提出问题,寻求有效策略,建构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奠定基础.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茶史、茶诗、茶画、茶德、茶道、茶礼、茶俗和茶艺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实践性和教育性.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愿望.但有些方面,却是有些家长不知或者忽略了的.如“潜意识胎教”的问题及少年儿童兴趣的培养、意志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才能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顺其自然”,错过了孩子培养的良机.本文在这几个方面着重谈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将人类“目治”思维模式的表征视作西方音乐的特质,将“耳治”与“目治”的属性差异置换为中、西音乐特征的比较参数,由此,中国音乐始终在西方近现代音乐的“示范”之下建构自身,这样的错位比较,今天观之并不合理.谋求文化的发展,不能将客观的信息技术革命简单地类比为主观的价值判断.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有必要跳出“民族独有”的既定观念,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在多维向度中认知自我与他者,继而探索不同时期、不同信息媒介所驱动的人类表达文化共同的深层密码.
音乐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是用言语的方式论述和解读音乐.文章从言说音乐的问题和疑难入手,参照并进一步引申美国音乐学家列奥·特莱特勒的思想观点,一方面承认言说音乐存在限度,另一方面肯定隐喻方式对言语限度的突破,并论证了其中潜在的丰富可能性.
汉以来史籍中多见《乐经》佚失,仅剩"五经"之说.出土的熹平石经两块乐律残石虽仅有77个汉字,但结合文献史料的零星记述和历代学人对散佚《乐经》研究文献的综合考证发现,乐律残石足以看成《乐经》再现于汉代的重要证据;同时,印证了媒介变革与艺术历史演进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交融互补的发展关系,存在着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并存发展的稳固序列.媒介变革往往受到艺术发展的影响并为记录艺术历史提供新的平台,艺术历史的演进则因媒体变革而绽放出强大的活力和瑰丽色彩.
文章以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老复音合唱遗存为依据,逆向追溯人类歌唱的起源与演进,并通过推演歌唱起源初始阶段的历史情境,探究人类的音乐审美意识由而衍生并进而演化的初始过程,为进一步阐明音乐美的本质,提供一些来自人类音乐行为与音乐思维之源头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