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专家共识

来源 :器官移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属沟通是器官和组织捐献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捐献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更好地帮助潜在器官和组织捐献者家属了解法律赋予的器官捐献自主选择权利,提升家属沟通效率,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同时帮助相关从业者长期保持专业的工作状态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分享和总结各地最佳临床经验,共同商议并解决目前家属沟通面临的困难,在多方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特制订《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专家共识》.本共识以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的关键问题为导向,查阅相关文献,经多学科专家编写,并通过德尔菲投票方法达成共识,形成18个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关键元素及推荐建议,以期为器官和组织捐献家属沟通工作提供指引.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进行中英文注册.
其他文献
颗粒细胞瘤( granular cell tumor, 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最早于1926年被Abrikossoff发现.目前病理学上认为这些肿瘤组织是来自雪旺细胞.GCT可见于任何年龄,可发生于所有软组织,特别是口腔,少见于胃肠道、气管、支气管、皮肤和其他器官(腮腺、甲状腺、肾脏、眼眶).GCT发生于乳腺组织属于罕见,约占所有颗粒细胞瘤的 5%~15%[1].由于乳腺GCT的超声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手术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故就我院收治一例乳腺GCT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以
肿瘤恶病质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综合征,多表现为体重减轻、厌食、肌肉萎缩和营养状况恶化,>20%的肿瘤患者死于恶病质.目前,临床实践中恶病质的诊断、分期及监测的过程较为复杂.因此,亟需探索有效、易获取、无创的恶病质分子标志物,来反映患者恶病质的状况,并在恶病质早期诊断、分期、病情监测及治疗疗效评估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恶病质潜在的血液分子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
目的 探讨microRNA-23b(miR-23b)通过调控自噬相关基因-12(ATG12)的表达抑制宫颈癌细胞自噬并逆转顺铂耐药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顺铂长期浓度梯度递增法体外建立HeLa/DDP耐药细胞株,分别转染阴性空质粒(miR-NC组)和miR-23b mimics(miR-23b mimics组),另将未经处理的HeLa/DDP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将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干预细胞作为miR-23b mimics+雷帕霉素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
肺癌性淋巴管炎(PLC)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肺转移癌,起病迅速且病情进展快,常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及血栓性微血管病(PTTM),预后差.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性淋巴管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尤以VEGF-C为著.目前对该病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等相关靶向药物治疗肺癌性淋巴管炎已在部分个案报道中初显成效.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免疫抑制方案的优化,肾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是标准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糖皮质激素)仍无法有效控制移植肾排斥反应,因此提出在移植前进行免疫诱导方案.免疫诱导治疗可推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应用时间,降低其使用剂量,减少术后短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改善受者中远期预后.本文将从单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多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以及间充质干细胞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优化肾移
醛固酮还原酶(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C3,AKR1C3)是一种人类细胞内的多功能酶,广泛表达于肝脏、肺、前列腺、睾丸和乳腺组织等,主要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代谢,可以保护人体细胞.然而,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AKR1C3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状态,通过影响血管生成等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且与其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外,AKR1C3还与多种抗肿瘤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的耐药有关.深入研究AKR1C3及其抑制剂,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可能具
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s,TACAs)在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信号转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Globo H抗原作为肿瘤细胞膜表面重要的TACAs,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靶标,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预后相关.Globo H抗肿瘤疫苗在乳腺癌主动免疫治疗中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将对Globo H与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目的 运用两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胃癌预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分子标志物,为胃癌lncRNA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下载癌症基因图谱(TCGA)胃癌和癌旁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特征数据,针对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套索算法(LASSO)构建胃癌预后lncRNA模型,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Kaplan-Meier曲线评价模型,绘制单基因ROC曲线筛选预后lncRNA标志物,并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其可能靶基因.结果 纳入345例胃癌及32例癌
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心脏移植例数和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显著提升.然而在心脏移植术后的不同阶段,仍然可出现移植心脏右心室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Quilty病变”、感染和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TCAD)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等一系列并发症.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EMB)技术的应用使得包括排斥反应在内的移植心脏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学特征得以观察和掌握,并成为移植心脏并发症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本文对移植心脏病理学研究的简史、心脏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诊断标准以及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