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半手指头的妻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h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 月28 日,是我们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晚饭,我特地为她准备了一杯感谢的酒,等待她下班回家。
  当她端起酒杯轻轻举起来的时候,我再一次看见了她那只少了半个中指的右手,在空中微微颤抖。我的心收缩了一下,喉咙里哽咽了好久,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四十年前,我们是经媒人介绍认识的。她虽然长得不算漂亮,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那年头讲贤惠,乡下人只要会干活儿,勤做家务,身体健康就行了,其他也没什么太多的讲究。
  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婚,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等到两位老人过世后,我自然就成了孤儿。在那个大集体年代,生产队里干一天活儿,只分几毛钱,一年到头所积累的工分,到年底除掉口粮钱以外,所剩下的也就只够油盐酱醋了。因此,到了25岁结婚的时候,家里却没有一点儿积蓄。丈母娘家同情我,除了七十块钱的酒水钱以外,其他什么都没要。我既没有给妻子買一件新衣服,也没有给她买一双新鞋子,就那七十块钱,还是借了好几家亲戚才凑齐的。
  婚后,虽然谈不上爱情,却也彼此欣赏,我欣赏她勤朴善良,她欣赏我能写会画。我们生儿育女,勤俭持家,日子虽然过得平平淡淡,却一点儿也不缺少幸福。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33 岁那年,我突然生了一场病,而且迟迟不愈,时间持续了三四年之久,使得刚刚有了一点点儿起色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
  那是上世纪90 年代初期,农村挣钱也没有什么门路。农忙时,妻子插秧收割样样干,农闲时,她总是在半夜就起身,然后走十几里山路去茶场采茶叶,走到茶场才刚刚天亮,晚上回到家里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采一斤茶叶5 分钱,每天要采100 斤茶叶,才能赚到5 块钱。可是她拼死拼活地挣一个月,还不够我上一趟医院。没办法,妻子只好像个乞丐一样,身背一岁多的儿子四处借钱给我治病,流着眼泪乞求他们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这些年,我身体很好,两个孩子也都成了家,立了业。我劝妻子不要出去干活儿了,安心在家里享几年清福。可是妻子反而劝导我说,孩子们负担重,我们不能连累他们,自己还能挣点儿就尽量不要向孩子们伸手,否则,我们的心里会不安的。
  由于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帮人挖竹苗,妻子每天凌晨三点多钟起床,天黑才能回到家里。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晚上睡在床上不是腰酸,就是腿痛,有时候整夜睡不着觉,老是用手在自己的腿关节上捶打,可是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发现她又干活儿去了。
  文人笔下的爱情总是像花朵一样美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再美好的爱情也难以抵挡柴米油盐的搅扰。平淡无奇的婚姻,虽然缺乏激情和浪漫,然而,只要双方多些忍耐,多些包容,照样能够磨砺出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来。
其他文献
我的老家是一个处在祁连山下的小村庄。说起老家,让我倍感温暖和记忆犹新的就属老家的那方土炕了。  那一方土炕,曾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老家人的愿望和夢想。无论是人生的畅想,还是生活的欢娱。  一个个幼小的生命从那里诞生,然后在土炕上一天天长大,像大地上的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着。有了土炕的保护,有了土炕提供的温暖,幼小的生命便成长得特别快。土炕似摇篮,在梦乡里我们听到母亲的摇篮曲,看到母亲那张慈祥的脸一次次浮
期刊
汉塘早时的村名叫旱塘。  明嘉靖三十年(1551),汉塘村附近的雅士岭(瓦屎岭)、上川岭、柜头岭三个形状似螃蟹的山岭,夹着一个干旱的水塘,因此该村被叫作“旱塘村”。村民每年盼水如盼油,这是长期系在村民心中的结。有位风水先生建议,将旱塘改汉塘,汉与旱同音,塘是水塘可养蟹养鱼。说也奇怪,旱塘自改“汉塘”后就很少缺水了。如今,汉塘围水资源丰富,周边还有江山水库、石坑水库、大板山水库等,农作物旱涝保收。温
期刊
本该儿孙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在2018 年入冬时离开了我们。  父亲兄弟姐妹十人,在20 世纪战乱不停的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后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四位哥哥还没有长大成人就早早离世,第五个哥哥——我的大伯父侥幸长大,参加工作后,在60 年代被诬陷,遭受近十年牢狱之灾。二伯父因家庭生活困难过继给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二舅爷,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样,1944 年8 月出生的老爸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期刊
一群喇叭花在老农校的废墟上静静地开了,自由、倔强,无须申报,不需核准,也无人阻止。  我无意中走进它们的世界,在月儿已降,太阳将升的时刻。我随心走着,以散步消磨这上班前的时光。这老农校旧址,因拆迁后不许人进去,好久未踏入。虽然被城市的高楼和喧嚣所掩,但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映入眼帘的是半绿半黄的荒草,伸着无数小钩的鬼针草,果上漫射着刺的曼陀罗和一些已记不起名字的植物的花,间或有人见缝插针似的栽种上了
期刊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见到阳台上梨花飘落,耕种的欲望便潜滋暗长,松土,锄草,准备基肥,我种菜,种进种植箱,种在天台上。  淘得种植箱,高约20 厘米,自行调節长度,宽约一垄地,再购无菌椰砖,用水泡开,能膨胀到6 倍,混以泥炭营养土,便有了菜地。店家都会“钓鱼”,网购送铲子、钉耙、小锄头,还送种子,属于充话费送手机之列。螺蛳壳里做道场,去年我居然种了南瓜、黄瓜、丝瓜、苦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空心菜、
期刊
暑假的一天,我到承包水库巡逻,查看学生的安全情况。  不多久,我就到了大王庄水库。停下车,我把手伸进短裤口袋里掏手机准备照相,谁知手指触摸下去,口袋里空空如也。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坏了,手机丢了!丢了手机是小事,余额宝里还有钱呢?我赶快调转车头,顺着来路寻找手机。  道路还是原来的道路,田野还是原来的田野,可是我的身上却燥热不堪,头上的汗水润湿了眼睛,视线模糊不清,要用手背不断地擦拭,上衣紧紧地贴在
期刊
一  说起“三苏”,世人皆知指的是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  父亲苏洵的代表作为《六国论》。其文风纵横捭阖,条分缕析,气势磅礴。长子苏轼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且工于书画,精通儒、道、释,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次子苏辙是长于驾驭多种文体的散文家,其文风:“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三苏”现存诗作1189 首。因此人称“三苏”。此称源自宋英宗赵曙在位时的
期刊
1  有喧哗,有沉静,有奔流,有咆哮,有回旋,这是河流安放生命的形式。  许多年前,我顺着一条名叫掌鸠河的流向,从一个叫普驰卡的乡村出发,穿过名叫罗婺部的小城,走进了比父母想象更遥远的都市。  2  我穿过乌蒙山的根部,走向了远方,对故乡一样的河流,我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们都与生俱来地躺在我记忆最柔软的地方,哗啦啦地流响在生命的源头。  小时候,易笼河城就坐在我的身旁,易笼河就绕过易笼城,像一
期刊
似乎很久很久,没有念及“羞涩”这个词了——那种因害羞引发的内心的胆怯、憨涩、难为情;延伸至行为上的局促、扭捏、汗颜、慌乱失措。  而曾经那些时光,羞涩是一种原生态的世俗表情,它如同乡野阡陌上蔓生如茵的麦麦草那样寻常。  我也曾有过羞涩。  二十出头的光景,曾恋上县剧团一位二胡琴手。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女孩儿约我去家中做客。母亲知道这种登门的实质,提前为我准备了一网兜水果、点心,叮咛我对人父母礼数要周
期刊
《巴蜀风散板》是诗人黎冠辰长达三十年来持续关注巴蜀文明,细磨研读巴蜀遗风,大量走访巴蜀山川风物的散文诗新作,最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巴蜀文明为创作主题,巴蜀文明既是辉煌华夏文明的一叶,又是自成体系的特色文明,而作者以巴蜀山川、历史人文为创作对象,将巴蜀民间音乐节奏作为载体,采用八个章节,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巴蜀地区乡风民俗、先贤人物、历史典故等的独特魅力,是诗人对巴蜀文明的全新解读和对巴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