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壁残垣里的浩荡师恩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an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世虽不过倏忽之间,但几分鸿爪雪泥,往往被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完全遮掩,再难找到一丝的痕迹。而那些能在记忆中留存下来的陈年往事,或许会如同断壁残垣般的破损,却仿佛无惧岁月的侵蚀,历时弥久,愈加刻骨铭心。念及旧事,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老师。
  一
  我一直都记得第一次上学去见老师时候的情形。
  那个清晨风吹得稍大,天气凉爽。我起了个早,跟母亲去相隔不远的外婆家。快到外婆家的时候,我们碰到了礼胜和礼光两兄弟。礼胜说学校开学了,他带着礼光去上学。两兄弟都是我当时极好的玩伴,礼胜年龄稍长,准备读二年级,礼光只大我三个月。看着好朋友都去上学,我当即向母亲央求,说我也要去读书。母亲当时觉得我才满五岁,年龄太小,但拗不过我们的央求,也就同意了。从外婆家到学校是要路过我家门前的,我顺路到了家里,问父亲拿过半截铅笔,涨红着脸追上了两个小伙伴。
  一路都是起伏不定的石板路,依着山势,走过高高低低,低低高高地走。
  一路都难平静充满期待的内心,抓着铅笔,攥得忐忐忑忑,忑忑忐忐地攥。
  那是我第一次去见老师的路上。同时,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到学校,虽然不过是二里路的距离。
  学校在山坳边依山而建。在桂西北连绵不绝的喀斯特丛山中,人们把挤在山海中的一处处小洼地称之为“弄”,我家所在的地方叫做弄卜,这所小学校就叫弄卜小学,它是周边三个弄共同的小学。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一处长长的瓦房前面,礼胜就说到了。
  “这边一半是别人家的,往前面的小房是老师住的,再过去是教室。”礼胜说。
  小房的门是打开着的,礼胜似乎也紧张了,扯了一下礼光的手,两兄弟突然往前面跑去,快速地跑过那扇小门前面,然后发出嘻嘻哈哈的笑。我知道他们是特意躲开老师,一下子也有了往前跑的冲动。可是我既紧张得想躲开老师,又想看看老师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走到那扇小门面前,好奇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他的老师———一个四十多岁中年男子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本书,正朝着门外轻轻地笑。
  “老师,我叫蓝凌,今年五岁了。”我想起妈妈交代的话,大声地对老师说。
  “我知道了,你先到教室去坐吧。”老师笑着回答。
  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和蔼可亲。我甚至感觉老师其实很早就认得我了。
  那天上午在学校上了什么课,做了些什么事情,我现在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回家的时候,我跑得飞快,冲进家门,便兴奋的对父亲母亲说:“老师他认得我!”
  “都去了半天了,还不认得你?”母亲莞尔一笑。
  “不是,老师以前肯定认识我!”
  “才上半天学,回来人也傻了。”父亲在取笑我。
  “老师就是认得我!”我不理他们的话,在院子里快活地乱碰乱跳,阳光将矗立门前的高山照得金灿灿的。
  二
  老师姓韦,但周边的大人小孩见他都只称呼“老师”二字,并不刻意地称他“韦老师”。因为弄卜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人们一提老师,自然只有他了。
  学校是开设到三年级的,但我入学的时候,一年级出现了空档,就只剩下学前班和二、三年级。学前班有三个人,我、礼光和永社。二年级和三年级也各有三个人,全校一共就九名学生。我们九个人在同一间教室里面上课,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和音乐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教。
  这样的教學环境,看起来颇为复杂,但老师却是游刃有余。他似乎没有课程表,或者有,但不给我们看,再或者是给我们看过,但我实在记不住了。
  我只记住一声哨子响起,我们或在追逐打闹,或在山上玩耍,都立马冲向教室,因为那是上课的指令。
  有时候一节课老师分时段给三个年级讲课,语文数学都杂在一起,有时候他只给一个年级讲课。只有音乐课和体育课,那是三个年级上同一个内容的。但不管老师怎么上课,我都觉得来学校是挺开心的事情。至今,我依然记得老师那双沾满粉笔灰的手,记得那根磨得晶光透亮的云香竹教鞭,还有那一声声稍稍夹壮的讲课的声音。
  当然,孩子的天性,最喜欢的自然是音乐课和体育课了。音乐课上,老师让我们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抄歌词,抄好了歌词,他就逐句的带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些都是老师教我们唱的。放学以后,我们高唱老师新教的歌曲,沿着高高低低的山路,把在学校的快乐带回家中。
  体育课一般是两个项目,分别是篮球和乒乓球。我们没有篮球场,甚至连块巴掌大的水泥地板都没有。所以篮球一般是原地拍球比赛。教室门外铺着的石板中,有一块是相对大且平的,老师拿个椅子往旁边一坐,就让我们在石板上拍球,他来计数,看同年级谁拍得最多。往往很多时候,球没拍几次就碰到旁边的凹凸不平的石板,接着远远地滚走了。旁边的人一见,就大叫着拼命在后面追。这时候老师都会站起来,在后面大声叫我们慢点。地上的石板并不平坦,他生怕我们给摔着了。
  至于乒乓球,我们的教室里就有一张颇具年代的木球桌。我们差不多每个人也都有一支球拍,当然,那都是在家里寻到一块木板,然后千方百计央求家长帮做出来的光板,所以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只有到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才会拿出一副胶皮拍子给我们用。
  “小心点,弄坏了就没有了!”他对那那副拍子很是宝贝,每一次都在旁边监督,害怕我们把它弄坏了。
  老师很少和我们打球,也不知道怎么教我们打球,却喜欢看着我们幼稚地挥着拍子。他总是先告诉我们乒乓球是国球,然后说他的拍子有多宝贝。但我却莫名的因为这两点,从而深深地爱上了打乒乓球。读大学的时候,我是全校的冠军,还是全市学生联赛的冠军。直到现在,我依然肯定,如果没有老师,我不会那么喜欢打乒乓球。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当时那么简陋的条件下,老师却有着一种魔力,能让我每天感受在学校的快乐,能让那些快乐从此深深的影响着我。   三
  我至今也依然清晰的记得和老师之间的一些事。
  有一次我拿着读中专的大姐的音乐课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选中一首叫《童年》的歌,第二天兴冲冲地去找老师,想让他教我们唱这首歌。老师沉吟一下,告诉我这首歌有点难,他看了谱也不会唱。虽然心中不免失望,但我也没料到老师承认得那么坦率。老师的坦率给我树立了榜样,后来不管做什么事,我都没想过要欺骗老师。
  他让我写一棵小树,我趴在屋后观察一棵小椿树,拿着本子在树下一边观察一边写,旁边传来阵阵鸡屎的臭味,我却全然不管;他让我回家找一样东西画下来,我认认真真地坐在门口画门前的柚子树。虽然,画出来的很不像样,但他却说很好,叫我再画一幅,他要推荐去参加村中心校的比赛。那种鼓励的力量似乎是无穷的,我后来极认真地对着柚子树又画了五幅,没想到交上去的一幅居然获奖了。
  他有一次在路上看到我直接叫四姐的名字,就批评了我,告诉我要学会尊重人,说话注意称呼。我原先叫四姐的时候,一直是直呼其名。老师一说,我立马改正过来。我还专门找了永社和礼光,他们平时叫自己姐姐的时候也都是直呼其名。我们做了约定,当天就把对姐姐的称呼改了。
  他还有一次主动向我认错,那是他带我去参加村中心校的数学竞赛的时候。试卷上的应用题我怎么也看不明白,竟不知如何下笔。那时是现场评卷,不多久成绩就出来的,老师拿着卷子找到了我,很严肃地说我差两分就可以得奖了,问我为什么有几道题留空。我指着卷子说这个字我没学过。他愣了一下,过了半晌就说对不起,是他的错,平时出题都没用到这个字,否则我应该都能做对的。那是一个“与”字,老师平时都用“和”字,我不懂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竟无法作答。但我从来没想过责怪老师,那天是老师踩自行车搭着我去参加竞赛的,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搭自行车的原因,回来时我趴在他背上,居然在后座睡着了,老师一手护着我,一手抓车头向前踩。到了公路尽头,他将车子寄存以后,我才在恍惚中醒来。
  其实还有许多事,似乎是说不完的,想起来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怎么如此絮絮叨叨。
  在弄卜小学读完了二年级,刚参加工作的大姐就把我接到了乡里的中心校读书。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一个班可以有那么多的同学;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做早操,什么是篮球场;第一次知道原来敲钟是上课,吹哨子是集合……
  但是,我还是常常想起老师,虽然我忘了第一次想他是什么时候。
  四
  此后每年在外读书,寒暑假回家的时候,老师也放假离开了,所以都没能见到他。
  后来听说他调到了别的校点,再后来是弄卜小学校点被撤销了。
  我读大二的时候,有一年回来时在路上遇到了老师。他看了半天,我说我是弄卜的,他居然还能够说出我的名字,然后握着我的手,先感慨时间过得快,接着勉励我好好努力。那时他刚刚退休不久,我们随即匆匆别离。
  然而没过两年便惊闻噩耗,那次见面,其实就是永别。
  就在老师去世的那年,弄卜小学因为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村里把房子拆掉了,只剩些断壁残垣。
  去年回家的时候,我一个人特地去看看学校的旧址。当年的同班同学,永社在外地,礼光几年前因病走了。人们常受不了那些物是人非的感伤,感叹春波犹绿,惊鸿无影。而我站在这里,看著半堵矮墙上的青苔,几片碎瓦,以及石板缝里疯狂长出的茅草。我知道,此时人已非,物亦不再。
  站到原来拍篮球比赛的那块石板上的时候,阿义来了。他家就在学校附近,我入学的时候他读二年级,和礼胜一届的。
  “这是老师当年种的,拆房子的时候有人嫌挡路,要砍了,我不同意。”阿义指着边上的两棵桃树。
  弄卜是个又偏僻又穷困的小山弄,现在全弄不到一百个人。可是在这样的僻壤,却先后有二十多个人考上了大学。他们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命运。他们大多数人像我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地工作着。除此之外,也还有人是厅长市长县长级别的国家干部,有人是所处领域中全国一流的专家。他们并非都是老师的学生,但老师,一直是他们敬重的人,是整个弄卜都敬重的人。
  还记得老师专门备有一套工具,教室里桌子腿坏了,椅子摇了,他立马就修。现在学校早就没了,他也去世多年,这些都不需要了。可是,在我看来,无论风雨如何洗刷,荒草如何生长,在这断壁残垣之中,都会永远留存着浩荡无边的师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我只能按照时间行走的路线,绘制一个村庄曾有过的物象,也只能以主观的视角,描述与地图上某个点关联的故事。  先被勾画出轮廓的,是村南叫作“园”的地方,那是原先的菜园和树园。  坐在毛驴车上的一个钟头里,我常常疑惑于生产队当时为什么把菜园选在离村子这么远的地方,以至于单干后的户家为了浇那几畦白菜,将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当我在菜畦尽头的高高河堤爬上爬下、惊喜于荆条墩下的大蜗牛时,父亲还没有与人合伙承
期刊
我是南方人,可对草原歌曲情有独钟。早先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玛,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靡大江南北,令我对北国的草原心生迷恋。之后的草原歌手腾格尔,一首《天堂》,将人带入梦幻之境。他那闭眼憋气、倏然嘶喊的神态,好像是从骨髓里迸发出来的对家乡草原的依恋情感。他的撕心裂肺、自我陶醉,穿透人的肌肤,直达心灵。从此,走进内蒙古,亲近草原,是我的一大夙愿。  2011年国庆节,我得以首次踏入内蒙古这块神奇的土地
期刊
阳春三月,南方烟雨蒙蒙,湿气很重,为祛除体内的湿气,南方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到田间地头,采摘一种开着小黄花的野草,这种草叫鼠曲草,在南方俗名叫艾草,她们把采摘的艾草洗净,捣烂成粿,和着糯米粉,做成艾粑,或蒸或煎,这就成了南方的一种特色小食品。  据说鼠曲草具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之功效。正因为它的这些功效,所以,一到春天,当鼠曲草长势喜人的时候,南方的田间地头就会出现一群背着竹篓的大嫂,她们大
期刊
潘秀贵师傅家住金江村龙堡组,屋后为雄浑苍茫的龙脊山脉。左手纳燕岭,右手得回峰,村前金江河,往上是金竹寨,村后峰峦叠翠。  潘师傅屋子坐西面朝东南,开门紫气东来。这些年,潘师傅夫妻同心,建了新房,新房左侧横卧着小厢房,用以做饭菜或堆放杂物。门前院落,生机盎然的葡萄藤如猿猴一般攀爬。左厢房炊烟袅袅升起,俨然一幅兴旺农家景象。  匆匆赶来的我,与正出门的潘师傅迎头相遇,巧的是,他手里端着一架红线墨斗,我
期刊
一、父亲的话题  去大车坪之前,那个朋友圈满是父亲话题的夜晚,我写了下面这首诗:  我在家里最小  你骂谁都舍不得把我打  那个秋天的中午  等我匆忙  最后一个到达  你才放心离去  从此再也不说话  而我的字典再也找不见报答  我在嘈嘈杂杂的朋友圈  喊一声爸爸  很快集了百来个赞  你看不到更不会回答  我在灯火辉煌的夜晚  喊一声爸爸  你在千里外的山岗  已经五年没有回答  我之所以要写
期刊
黄家寨,好提气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恢宏气势。这个被群峰环抱,竹海簇拥,近两千米海拔的福平包山脉悠然于此驻足,神秘,安静,世间一切纷扰,绝尘而去。  我见到赵华能师傅这天,适逢十月南风,天下着蒙蒙细雨,满山竹香,赵师傅家深情地隐藏在仙雾当中。赵师傅虽八十有六,仍然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烁烁,怎么看都不属这个年龄段的人。赵老师傅喜欢微笑,言词之间带着年轻人鲜活的气息。我走进这个充满温馨的家时发现,伴
期刊
在云南昆明的十个日日夜夜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七彩云南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了云南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古滇遗址、郑和文化的古朴与文明;感受到了石林的鬼斧神工、九乡的神奇造化;感受到了大观楼的气宇轩昂、宏伟壮观;感受到了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淼、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是云南昆明的青青翠竹。姑且就把她叫作“云南竹”吧!  最初见到青青云南竹,是因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5位作家、诗
期刊
我是一只鸭子,睡在湖上。从去年的冬天怀抱着冰冷的湖水,入眠。  梦里的岸,长着荒草萋萋;梦里的风,还在嗖嗖作响。  大地早已苏醒。一场接一场的春风、一场接一场的春雨,趁着夜深人静在开始擦抹昨天的痕迹,想用一个“正能量”去教化一个“负能量”,想用明媚软埋一切怨气之声。  是誰,把我唤醒?应是窗外的鸟鸣。这个春天,一转眼就已经过半。一切还没有来得及感受料峭的春寒;来得及试春江水暖、听潮落潮起。我一觉醒
期刊
我曾无数次梦见自己:在海中安睡。周遭都是海水,我却如同睡在一个小摇篮里,阵阵潮水向我涌来,似一双大手轻柔地抚摸着我。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南国的海滨,静听大海有节奏的脉搏。面对如此的海景,与我的梦境高度契合。  我想:怪不得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海洋,它是一种力量的存在。当海上风云变色、波涛汹涌之时,一排排山岭般的巨浪从遥远的的地方涌来。你还没来得及后退,那巨浪咆哮着向你袭来,突然被海水打湿衣服
期刊
“贵生”之光  春日迟迟,光阴似水,缓缓流逝。倚在窗前,看窗外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只觉许多踏歌而行,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美好时光,已似淡水轻烟,模糊不清。但在这样飘然远去的记忆中,去年初冬在徐闻与贵生书院相遇的情景,却从来不曾被我遗忘。  万水千山。四季流转。岁月总是会出其不意地带给我们春花灿烂,秋月朦胧般的惊喜。也许,世事的安排,其实很公平,或许在我们无意中种下一朵叫“因”的花的时候,早已有一只看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