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识字轻松阅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198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听老师们反映: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识字量大增,以二年级上册为例,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13个以上的汉字,这样大的识字任务完成得很困难;低年级课文篇幅较长,既要识字又要阅读,常常顾此失彼,不能相互兼顾。的确,识字与阅读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如何用好人教版实验教材,提高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思想上认识偏颇
  首先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识字要求。有的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新课标关于“要求认识的字”与“要求学会的字”的表述,对于会认的字也采用了会写的字的要求,提高了难度,导致阅读教学时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识字还不够。
  其次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认为,要认的字早晚都要变成会写的,所以现在让孩子们分析分析字形,说一说记忆方法,有利于以后的识字教学。这种错误认识和做法,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教学形式上字文分割
  现象一:有的教师把“识字教学的重点在低年级”等同于“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走人了一味追求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误区。教学开始即用大量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字、辨字,“一字开花”,学习课文的时间少之又少,只是带领学生读了几遍课文,提几个问题就草草结束。
  现象二:有的教师创设各种情景指导学生想象、表演、对话、朗读等等,追求阅读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对生字则不理不睬,放在最后集体读一读,走走过场。
  现象三:有的课采取“两段清”——先识字,再阅读,所谓扫清障碍,再读文;进入“阅读教学”环节,生字搁在一边了,学完课文,生字还是陌生的。识字与阅读互不相千的“楚河汉界”式的学习,使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耗时低效。
  
  二、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1 在阅读中有效识字
  (1)变“一步到位”为“细水长流”
  以往低年级教材每课的识字量,只有六七个,教师在主课时内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强化生字教学,音形义一步到位,课文学完生字也过关了。而新教材根据“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编排思想,课文中的识字量大增,“一步到位”式的方法根本不能实施。而且根据“汉字的识记主要靠复现多认”这一识字规律,更应把“一步到位”的识字改为“细水长流”式识字。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首先,呈现生字的课文起一个生字“引见”的作用,在与课文一遍遍的接触中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其次,教师要善于文本再生,引导学生在多篇儿歌、韵文和课文的语言学习中,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场景中,与生字“复见”,引起强烈的回忆,在思维与记忆的多次撞击中全方位巩固字词。
  (2)“分块集中”与“分散突破”相结合
  语言认知心理学表明:在字词认知的过程中,学生对字词的认知经历一个从字形视觉信息的整合再到语义深层心理贮存的过程,对生字音、形、义的学习完全可以结合阅读分步进行。我们在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后,根据“音”和“形”的特点把生字“分块集中”,可以由教师呈现,也可以学生自己用字卡摆放,如把前鼻音的字放在一起,把偏旁是“三点水”的字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分块识记,提高效果。除了表达相同意思的生字组成词串比较容易理解外,绝大部分置身于阅读的需求中,在具体的语境中随文进行识字,“分散突破”。
  (3)“模糊感知”与“理解运用”相结合
  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建立汉字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简单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这就需要把汉字放在通俗语言环境中理解记忆。
  字词的意思有抽象和具体之分,比较抽象的字词学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只要模糊感知,大概理解即可。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写道“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对于“刻苦”一词的教学,有位教师没有做什么解释,只是让学生想象那只小狮子整天做什么,会碰到什么困难。学生在想象中,在对话中,自然就感受到了那份“刻苦”。在以后的言语学习中,相信学生还会从不同角度对“刻苦”有新的感受。而相对比较具体的字词,在课文中也处于关键作用的,则要求理解意思并能组词、造句、写话综合运用。当然理解意思并不是就词解词,而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法、换词比较法、朗读品味法、动作表演法”等形象获取。
  2 在识字中轻松阅读
  (1)以字词朗读为基础,注重培养语感
  字词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础的基础,教学中一般分三步走:
  a 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学习的第一阶段是读通课文,读通课文首先要扫清生字字音这一障碍。字词读正确了,课文也基本能读正确了。
  b 反复朗读读流畅。有的学生一句话读不好,问题往往出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上,所以光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读得流利、顺畅,读出词语的节奏美,读出词语的音律美,最后把整篇文章读流畅。
  c 沉人其中读韵味。每一个字词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优秀的文化,以字词为基础,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读好字、词、句、篇,长此以往,语感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2)以字词感悟为核心,领悟文本内涵
  文章的学习要抓文眼,文眼的关键往往是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教学中就要以这些关键字词句为切入口,在感悟字词句意蕴的同时领悟文本内涵。如《小鹿的玫瑰花》中鹿弟弟的话:“这玫瑰你白栽了……”、“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是全文的关键旬,弄明白小鹿的玫瑰到底有没有“白栽”,整篇课文就弄懂了。有位老师就围绕“白栽”这个词先引导学生学习1~4自然段,了解小鹿辛辛苦苦栽了玫瑰却因为脚伤没有见到玫瑰花,非常失望:再引导学生继续读课文5~8自然段,认识到小鹿虽然没有见到玫瑰花,但黄莺、微风,还有很多人都见到了,闻到了,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白栽”这一关键词,字词的意思在学习中变得具体形象,可以触摸,文本内涵的理解也不显得空洞,同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人文精神得到很好的落实。
  (3)以字词运用为中介,进行语言实践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字词的运用是发展低年级学生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关键的常用的字词不能够只停留在让学生认读、理解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字词运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发展。
  字词运用主要的方法有组合、迁移、辨析、模仿等。a组合:重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如《称赞》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课文后,出示“刺猬、小獾、板凳、粗糙、称赞、送给、心意”一组词,让学生选择词语说说课文内容。b迁移:依托文本语言扩展运用。如《从现在开始》中说:“猫头鹰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在看图说说猫头鹰神气的样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谁什么时候很神气。c辨析:再创语言情境比较运用。如《夏夜多美》中的“趴、爬”,学生很难区分,教师就可让学生选词填空“小蚂蚁( )过来,( )在洞口。”“小青虫( )过来,( )在菜叶上。”d模仿:《泉水》一课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的写法都是“泉水流到哪里,什么怎么样?”,写得很有诗意。这时,就可引导学生模仿这几句话来说说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学生在仿说中充满童趣,优美精彩的语言不断生成。
  (4)以字词积累为平台,丰富语言积淀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加强积累的思想,体现在课文中间的揭示和课后练习中。低年级以字词积累为主,主要方法有摘摘抄抄、朗读、运用和同类词拓展。学生进行摘摘抄抄时一要注意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学会选择优美的词句;二要注重实效,尽量归类积累,比如按描写内容的不同、词性的不同、构词方式的不同等来归类。同类词拓展是课内外联系积累的好办法,如教学《两只狮子》后要求学生积累“懒洋洋、慢吞吞、兴冲冲”这三个词,学生可在这基础上课外继续积累这种ABB式的词语。总之,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一定要多种方法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细水长流,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即语言直觉,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等方面的总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其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丰富字词教学,感知点滴语言   
教学案例    近日,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这位老师把“棒打教头”即比武的经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的最后,老师问:“同学们,学完了本课,大家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短时间的沉默)  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  教师脱口而出:“是洪教头一再相逼呀!书要读透呀,文中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吗?”  学生羞
席慕蓉的诗曾经先在台湾风靡一时,读者之众多,创下了纪录;稍后于20世纪90年代,其诗集在大陆的发行量一度超越最受读者宠爱的女诗人舒婷,形成所谓“席慕蓉现象”。两岸评论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她笔下的爱情、青春,定位于“淡淡的哀愁”,温婉端丽,柔情似水。这当然是不错的,而如果仅仅是淡淡的哀愁,可能是单薄的,不可忽略的是,这种柔情、温情是与激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试以她的代表作《抉择》为例作一分析:
设计理念  “节约用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学生很感兴趣。本活动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创设生动的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过程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强烈的主体意识中积极思考,踊跃表达,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产生情感体验,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人文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延伸,最终实现作为“整体的人”的和谐发展。    活动准备  1.展开调查:分小组调查家庭、社会不良的用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抓住两个环节:预设、生成    1.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
高考作文命题的改进与变化,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作文教学与考查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二是新的课标理念的落实。  先说存在的问题。一言以蔽之,中学作文教学脱离了写作的本旨或原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脱离了“真实的语用情境”中的语文素养属性,将中学生写作的功能更多依附于“文章”和“文学”写作,在命题或任务设计上倾向于让学生表达形而上且文艺化的哲学、人生的感悟,所谓人生说教和大道理泛滥。学生的作文
一、中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内容    《爱迪生救妈妈》是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它讲述了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他的妈妈病了,病情十分严重,必须马上进行切除阑尾炎手术,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多亏小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把昏暗的灯光反射、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读完全文,一个聪明可爱、有孝心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信》是日本光村图书出版
观察本是一种享受 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一种怜悯,因为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我们没有看到花是怎样开的,也没有看到春季小草发芽究竟是鹅黄色的还是嫩绿色的,大多数人全都丧失了这种细细地体验观察生活的心思和情绪。从唐诗宋词中人们看到,那些美好的关于季节的诗词都是观察的结果。比如说“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比如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近现代给世界以及中国带来過巨大影响的国家,俄罗斯是每一个历史或文学的爱好者、学习者与研究者不得不去了解的国度。诚然,当下国内的文化市场上,对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文学进行研究的著作远远不及展现欧美文学和文化的读物那般多,但也不乏系统而深刻的优秀之作。M·P·泽齐娜等著的《俄罗斯文化史》,就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俄罗斯文化史研究专著。  作者把全书的十八章内容划分成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自主选择作文话题,展开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尽情舒展自己的个性,体现教育的人文性。    [情景回放]  “铃、铃……”上课预备铃刚刚响过,我就捧着教科书和一叠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