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视野下的芬兰义务教育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wh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ECD/PISA是由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策划的学生基础能力国际研究计划(Progr&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被誉为“教育界的世界杯”。在这个有全球50多个国家参与的大型测试中,OECD/PISA主要选择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作为其评价的核心,其目的在于评价15岁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是否能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备了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OECD/PISA测试的形式为笔试,并要填写一份有关个人背景及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用来收集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信息。
  OECD/PISA分别在2000年、200;5年、2006年作了三次大型测试,从这三次的测试结果来看,我们发现芬兰连续三次总分蝉联榜首。芬兰学生不仅在测试分数上名列前茅,而且在对学习的自我评价上也位居榜首;不仅整体水平高,而且不同地区间各校的差异也很小。这不禁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芬兰基础教育的关注。
  
  芬兰义务教育的历史背景
  
  我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芬兰也不例外。
  1919年独立的芬兰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早在1921年世界还处于动荡的战火中时,芬兰政府就开始在7~16岁的青少年中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北欧小国在建国初期就明白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成长的重要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芬兰政府开始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重要国策,并于1976年开始采取小学基础教育和初中综合教育连贯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1980年,为了使所有的青少年能够平等地享受基础教育,芬兰在全国实行了学费、书本费、医药费等全免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于199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全面地加以保障。
  芬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体现于政策的制定上。2002年,芬兰教育部的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14%,其中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超过30%,每个基础学校的学生每年人均费用达到2700欧元。而到了2008年,芬兰教育部的预算达到近69亿欧元,占政府预算总额的16%。即使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芬兰政府也维持着对教育的高投入。
  
  芬兰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芬兰的义务教育,即九年基础教育分为六年初级阶段(相当于小学)和三年高级阶段(相当于初中)。
  
  1 培养目标
  1998年芬兰新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成员。此外,芬兰把基础教育看作是满足学生终生学习需要的一个必要过程,他们认为基础教育的深层目标应该是唤醒学生终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基础教育还担负着创造新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方式、发展学生批判地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任务。
  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转变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角色。在芬兰基础学校,学生被看作寻求知识的积极分子。学校设置灵活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从不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启发他们去接受知识。甚至在有些学校,如果学生认为课堂上讲授的东西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征得教师同意后,可以离开教室去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寻找辅导材料自学。学校也鼓励教师把学生带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学生们也经常走出校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会、植物园或工厂等。
  1994年芬兰政府颁布的《芬兰基础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促使学生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不断自我发展。1994年和2000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框架》指出:终生学习理念也促进了基础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法的改变,教师从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转变成为学生规划学习环境,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导向转变成强调合作学习、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创设各种学习环境和问题环境的教学方法。
  
  2 课程设置
  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决定。根据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04年1月批准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框架》,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负责提供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并规定各科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地方以此为基础制定当地课程。
  芬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在综合基础学校中完成。1~6年级的学生由班主任进行指导和管理,并教授他们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课程。而到了义务教育的后三年,学生的不同课程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教授。
  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l~6年级核心课程包括母语(芬兰语或瑞士语)与文学、外语、环境学、健康教育、宗教或伦理、历史、社会研究、数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和劳作。7~9年级增加了物理、化学、家政和学生咨询辅导。此外,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教学形式由当地政府和学校共同决定,而家长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
  2004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强化了国家标准与指导的同时,又出台了新的课时标准。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每年各门核心课程的最低标准为132个学时。除此之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自行安排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10%和20%。
  
  一般情况下,接近90%的学生在3年级必须学习英语,在5年级选修第二外语。7年级学生必修另一种外语或另一种国语,8年级选修第二外语,可选已学外语的高级课程,也可以学习新的语种。所以,到九年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有机会学习四种外语(包括另一种国语)。
  
  3 学生评价模式
  1998年芬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不进行全国考试。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大纲的所有要求后,学生就可以填报五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根据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因此,在芬兰义务教育阶段并不注重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而更关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一升学模式使芬兰基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无考区,教师无需劳心于每年的测验或考试,在课程计划上享有更多的自由。而学生也拥有充分的时间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保持先天的好奇心。
  在芬兰小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采用百分制表示,分数已被依法取缔,只采用描述性评价作为反馈形式。教师往往将自己经常安排 的课堂考试作为学习和评价成绩的参照。这样的评价方式也避免了学生间的直接比较。
  在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评价标准中,学生评价分为学年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学年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情况、学程表现、学生的行为表现;终结性评价有着甄别与选拔的双重使命,以义务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为准则,公平评价学生。学生在每学年都会获得一到两个期中评估单和一个学年评估单。对学生的评价等级分别表示为“4”(不及格)、“5”(及格)、“6”(中等)、“7”(满意)、“8”(良好)、“9”(很好)、“10”(优秀)七个等级。评价通常由相关学科教师、专任教师做出,也可以由几位教师联合进行。对国家核心课程实行标准化评估,对各科目的良好等级“8”制定了一套标准,这些都对学校、教师在进行学生终结性评价时提供帮助,同时这些评价也将成为学生升学时的重要依据。
  
  
  PISA视野下的芬兰义务教育课程特色
  
  1 注重学生语言的发展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芬兰人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切的基础。孩子们首先必须很好地学会表达、书写和阅读,未来的学习才有保障。芬兰基础学校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为他们提供灵活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另外,学校还和所在市镇的图书馆合作,每年对借书最多的学生给予奖励。
  在芬兰,1~4年级的低年级学生一周有超过7个小时的语文课。7~10岁孩子的补习课程大多为加强对母语的掌握而设置。而近20%的高年级学生每天会花一两个小时来阅读。在芬兰基础学校,41%的学生将阅读作为他们的爱好之一,在女生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9%。
  
  2 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是芬兰学校中除语言之外的另一门重点学科,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每周都安排3~4个小时的数学课。芬兰学生的数学课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不只是单纯地记忆数学公式和解答数学题。在芬兰学生数学课本中,甚至会出现地理、物理等知识和数学问题相融合的现象,以便使学生综合地学习知识。而这一理念,也正是“使学生必须思考如何使用数学来作有意义的分析”的PISA数理测试中所注重的。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PISA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用科学知识辨别问题和得出以证据为基础的结论,以便理解和帮助作出有关自然界或者通过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的决定的能力。在PISA的科学素养涵义中,更为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芬兰的教育目的也不谋而合。
  芬兰人认为基础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起点,良好的基础教育应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芬兰基础学校中都设有电脑室供学生使用,鼓励学生使用网络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很多芬兰学生喜欢在网络上查询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内容,作业也通过网络传给老师。学生个个对电脑运用自如,并掌握了文字及图片处理、文件与信息处理等基本技能,同时也通过网络学到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当然,芬兰学校会对学生使用电脑作正确的引导。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当前高职院校在模式建构、专业建设、特色凝练等方面均还维系在较低层次上,办学成本依然很高。因此,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思维、建构先进管理体制和策略、开拓多种工作渠道和路径,从根本上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就此谈谈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把效能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管理者
期刊
信息化社会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数学课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很难适应学生知识容量的爆炸性上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成熟,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正逐步走上课改的舞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已经作为一种基本理念被加以强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
期刊
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校本研究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与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知识背景、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相匹配,从而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流模式,不仅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人员的重视。
期刊
语文课堂到底如何教学?我曾经千百次地问自己。依我理解,兢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训练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和用语文的习惯。我理想中的精彩语文课堂又是怎样的呢?面对课堂上70多双求知若渴的眼眸,面向竞争激烈的21世纪,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于是我在教育家的名著中领悟真谛,在名师的建树中寻求踪迹,在自己的教学中苦苦追寻……  “一千
期刊
实施学段:小学五年级。  指导老师:崔丽君、张燕晓。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植物,学会观察并写生,了解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和一般生长规律。  2 掌握植物栽培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种植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之一,初步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3 感知植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调查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较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写出简短的
期刊
活动简介    2007年4月,我校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由4位老师共同开课,内容为苏教版高一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中的《乙醇》,开课地点统一安排在综合楼六楼多媒体教室(减少听课教师来回跑教室的麻烦)。    精彩片断    4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才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我觉得最具特色的是新课的导入,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值得我们在这里研讨。  
期刊
基地概况    “石家庄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隶属于石家庄市教育局,于2001年11月13日正式运营。它的成立,为石家庄市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校外实践活动场所。在市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市内各区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有计划地来这里参加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平均每期1500人,年累计近5万人,实行为期一周的全封闭管理。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利于学生发展:课程内容必须基于学
期刊
考试结束了,学校里论功行常颁发教学奖,奖励的依据就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结果,教数学的周老师以他的学生平均考分112.5分拿到了最高奖金。这下办公室里炸了锅。  “我的语文学科平均128分,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  “我的外语学生平均考了114分哩,比112还多2分哩。”  “我们科学考得好,为什么最高奖不给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  是有点“欺负”人,在五门学科里取得128分的最高平均分,
期刊
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弘杨合作精神。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早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也相当重要。    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高昂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中好好学习,主动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化后进生依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题。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培育新世纪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如何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下面,我就如何开展这一工作谈点体会,抛砖引玉。    要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后进生    要把后进生转化为优等生,首先应对后进生的情况做全面深入的调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