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曹聚仁先生出版《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来源 :各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x_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章太炎众多学生与弟子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弟子,他对政治的兴趣与热衷仅次于乃师,他对学术的钻研与创新也不在一般弟子之下,他就是曹聚仁先生.学术界曾有一股“曹热”,人们对他的经历与治学都抱着极大兴趣,直到如今他的影响犹在.
其他文献
1932年10月5日鲁迅日记云:“晚达夫、映霞招饮于聚丰园,同席为柳亚子夫妇、达夫之兄嫂、林微音.”rn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因其长兄郁华自北平调任江苏省高等法院上海刑庭庭长,在聚丰园设宴,请鲁迅、柳亚子等作陪.这次请客不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达夫赏饭”的名局,还成就了鲁迅的一首传世名诗,更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期刊
1946年2月20日,值华西坝五大学春季开学第一周.华西协合大学(以下简称华大)医牙学院院长、附属医院总院长启真道(Leslic Gifford Kilbron)疾步坝上,寒冷的天气中有了丝丝暖意——元宵刚过的校园,张灯结彩,松柏枝丫搭起彩门,新贴标语;事务所前挂起一幅紫罗兰色幕布,上缀七只米老鼠,两旁悬挂医科学会撰写的对联:rn忆夫子久假不归两载违教落月时节频望新洲梦魂为劳rn赖诸公守成有道三径未荒弦歌声里重履旧邦欣喜奚似rn张凌高校长的登台致辞,道出与会者共同心声\"启院长生在四川乐山,长在成都,
期刊
段绍嘉(1899-1981),名泮森,字绍嘉,以字行,西安人.1933年加入“西京金石书画学会”,1951年任陕西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终生从事文物考古与书法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屡有考古论文刊于《文物》《人文杂志》.其楷书出于北魏,融合百家,自成面目,个性鲜明,人誉之为“段家魏”;其篆书习钟鼎彝器,入古能化,凝重古朴.生前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有《段绍嘉先生书画作品集》行世.
期刊
一rn“道北”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所谓“道北”,即陇海铁路西安站段北侧,具体指西安火车站以北,龙首村以南,东到太华路,西到红庙坡一带,一个曾长期被视为混乱、无序的城市边缘地区.rn“道北”的起源应当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1934年12月,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陇海铁路西安段通车.陇海线西安段建成后,极大刺激了西安尤其是城北的工商业发展,形成了一个依靠铁路带动起来的新市区.到1940年左右,以大华纱厂(西北最早、最大的现代机器纺织厂)、西京电厂(西北首家官办电厂)、华
期刊
晚明李贽以后,中国的史官、史学家、知识分子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直笔的斗争更多的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后专制罗网更密、政治愈加黑暗的现实相适应的.这种群体斗争,当以清初明史馆史臣为代表.当时明史馆史臣们面对的一个棘手课题:该如何书写明朝君臣事迹,尤其是明末抗清英雄的事迹——是碍于忌讳,曲加隐饰;还是尊重历史,如实记载?这对每一位史官来说,不啻为一次人品及文品的严峻考验.
期刊
1949年夏天,即将从国立中央大学边政系毕业的石兴邦,正面临着时局动荡、学校人去楼空的窘境,幸而遇到韩儒林、徐益棠、吴定良几位先生,使他得以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培养出的第一批研究生.
期刊
1936年,陈梦家从燕京大学研究院刚毕业时,曾有过到清华大学任教的愿望,闻一多也曾向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推荐过陈梦家,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rn1937年11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学,当时清华大学国文系的教授南下长沙的很少.闻一多推荐陈梦家,原本就对陈梦家存有很好印象的梅贻琦校长,当即同意邀约他赴衡山长沙临时大学教文字学.
期刊
唐代王维《酬张少府》诗中有一名句:“晚年唯好静.”已届耄耋之年的我何尝不愿如此?但某些人就是偏偏不让我心静,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拱火,让我不能己于言.我是专指那些网络造谣者.造谣是一种构陷,不能等同于不同的学术见解.对学术歧见理应尊重、宽容、保护,对谣诼诽谤则应该揭穿,斥责,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鲁迅《南腔北调集》中有一篇《谣言世家》,说明造谣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可以用谣言杀人.对于其他人来说则是一种愚弄,让他们分不清哪句是假话,哪句是真话.
期刊
陈家三代中医均医术高明,至陈寅恪这一辈才中断.陈寅恪从小耳闻目睹,自然熟知传统中医理论,但他不仅“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而且认为不少中医理论以及方药最早都是从域外输入,不可随意夸耀是什么“国粹”;他认为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所以他不相信中医,尽管他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
期刊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时代剧变中,沈从文痛苦而又决绝地告别文学,投身于文物研究事业.他的文学著作因与时代“游离”而销声匿迹.他自己也屡次声明,我的作品过时了,不值得再提.但他的作品价值还在,还有人记住它,特别在海外,还得到重视和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