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粮票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朱柏庐《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念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民以食为天。粮票是买粮的“通行证”,有钞票无粮票不行,必须钞票粮票“两票齐全”,方可购粮。对粮票不仅记忆深刻,而且有一种亲切感。农村因无粮票分配,粮票更成为一种稀罕物。
  除了粮站买粮外,当时上饭店吃饭,到饮食店、商店买食品,同样需要“两票齐全”。那时粮票分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省粮食局印制),最受欢迎的当是全国粮票,因为全国粮票是粮票中的“老大”,全国通用,地方粮票则通常只限于发行区域使用,跨区域就无用了。并且粮票由于级别不同,印制的质量区别很大,全国粮票印制精美挺括,而地方粮票纸质绵软,印得也稍显逊色。
  那个年代,只有吃供应粮的城镇居民才月月发粮票。因此,农民家的人要出门,或者用钱去向人购买,有居民亲戚的,就背着粮食去换。当然,也可去粮站换粮票,但必须得有证明。于是,当时也滋生了地下的“粮票市场”。农民也有用自家的鸡和鸡生的蛋,私下去换粮票的,久而久之,出现的专门倒卖粮票的人,那时叫“投机倒把”,属于严厉打击对象。
  后来我上高中了,父亲赶着驴车拉上自家的粮食,到离家十里远的粮站兑换成粮票给我拿上,每月十二斤粮票,每学期给兑换一次,然后我拿着兑换的粮票可以到高中食堂用自己的饭盒盛饭吃饭。再后来,高中毕业,回家务农。随着新的用工制度的改革,1983年4月份,我被招聘到晋北边远山区的一个农村信用社成了一名“三不干部”。(不吃商品粮,不拿固定工资,不转户口)当时,我高兴得三夜彻夜难眠。后来,我下乡单位也给做补助,一天一斤,去指定的粮站领取。当我第一次领到粮票时,那个高兴劲不用提啦,好像自己也成了非农业人口,吃商品粮的比农村人高了一等似的。
  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其中还包括食油(只有全国粮票才可以在异地买食油),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供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出活动人口使用,其由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印制,1955年开始发行,全套4枚,面额分别是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和五市斤,各种票面规定的粮食数额均以成品粮计算。计划经济年代,粮票的确发挥了调节市场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口粮标准,如儿童、学生、工人、解放军、干部等,各行各业粮食定量都不一样。无论你在食堂、饭店、招待所吃饭都离不开粮票,你在商店买一盒饼干需要粮票,吃一碗面条离不开粮票,哪怕买一根油条也得粮票,真是离开粮票不敢出门。粮票为供给制下的主要票证之一,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拔粮票四种。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
  1953年,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由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粮食购少销多,供需矛盾加大,影响人们的粮食调入,粮食投机商趁机抢购粮食,哄抬粮价。为确保粮食长期稳定供应,全国从1955年11月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
  粮票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相当于现在的通用纸币,市民通过粮票可以兑换不同种类的生活用品。这在当时不稳定的环境下有利于促进市民的正常生活,也有利于市场商品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说粮票在当时和中国大陆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实行定人定量发放各类票证。从而使粮票俨然成了中国的“第二货币”,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一个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必须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调剂。全国通用粮票,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购买粮食或粮食制成品,就餐的票证。
  1993年,粮食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在通行近40年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粮票进入收藏行列,这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虽然粮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常常想起它,并把保存的粮票作为永久的紀念。
其他文献
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母爱就延伸到哪里,它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天下所有母亲对子女的爱都一样,贾玲有她的“李焕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李焕英”。  记忆是个秘密容器,里面有我永久珍藏的情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美丽的,她有高挑的身材、姣好的面容、明亮的双眸,美丽中尽显优雅;母亲是和善的,和她交往过的人都知她的善良与随和,温和中透着果断;母亲也是慈爱的,似乎从未发过火,从没对子女严苛过
期刊
一大早天就阴了,黑沉沉的像是锅底一般。接着就是一场风搅雪,呼呼啦啦,那劲头有点势不可挡。可吃过早饭,风搅雪突然就停下了脚步,天空晴朗起来。直如西游里形容妖怪之行走一般,来无影而去无踪。  老家人把这种气象称之为三花脸。所谓的三花脸,不是讲没洗脸,而是说脸色变化无常,想笑就笑想恼就恼。文化人形容三花脸,说翻脸比翻书来的快,村庄里的人说三花脸翻脸就像是脱裤子。怎么把翻脸之快比作脱裤子?可能与当年的大裆
期刊
三晋大地上有许多名宅大院,比如著名的乔家、王家大院等,名震华夏,享誉海内外。还有一处大宅院,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在北方民居建筑中别具特色,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大院之一,它就是吕家大院。  前些天,我慕名观览了吕家大院。  有凤曾落美名扬  出大同城,沿着御河东路往南走约20公里,向东转约走一公里,也就到了吕家大院的所在村——落阵营。村庄的名称因传说而得:上古时曾有一只凤凰飞临此地,在此停歇一阵儿
期刊
中国的瓦当存世量甚夥,其中燕瓦、齐瓦、秦瓦,皆名闻宇内。而北魏平城瓦当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便少有了解了。  北魏平城瓦当多出于大同市北魏宫城遗址(今大同市操场城)、城东南北魏明堂遗址、城东北方山永固陵遗址、城西云冈石窟遗址,还有城周边北魏行宫和寺院遗址。当文书体以隶书为主,或参楷意,少有篆书。当面亦多以井字分九格,中置大钮,其余空白处均以小乳钉补之。纵观其字迹和空间布白较之汉瓦更加简约朴率,更加空
期刊
你从南湖走来  一路栉风沐雨  一路筚路蓝缕  红船留下了你的誓言  南昌起义留下你的枪声  土地革命有你的胸襟  长征路上有你的神勇  革命圣地有你的佳话  抗日战争有你的坚守与信念  解放全中国有你的气量与自信  你一路与革命相随  一路为了人民翻身做主  你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发展壮大  “一五”计划有你的高瞻远瞩  “十四五”规划有你的巨幅蓝图  解放汽车因你而常变常新  长江大桥因你而
期刊
一  有长城的地方,一定闪烁着历史的星火。  明嘉靖十八年至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39年—公元1550年),大同府北边的群山间,数以万计的兵士和劳工,忙碌地修筑着一项浩大的军事工程。人流一拨一拨地在山间往返,劳作的号子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夯土声由细微而宏大、由宏大而细微,宛如开战前擂响的阵阵战鼓,而那一副副袒露着的黝黑的脊梁,正合力将松散的黄土夯筑成一座座结实的墩台,再彼此相连。至此,原本平缓光
期刊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经12年了。这期间,我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争做一名让学生、家长和学校满意的优秀的人民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用知识启迪智慧,用爱心点化生命。  2019年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年,我校率先在新高一实施了公办学校民办管理的办学模式,全年级实施全封闭管理。从作息时间到教学各环节,管
期刊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以前只觉得这话荒唐:不用心怎么能有好结果呢?然而,年岁愈长,越是感觉到了无心之举的魅力,有时,几可视之为一种人生的惊喜呢。  犹记某夜,辗转忽醒。正烦闷于入睡不深时,那半掩在青砖后的月亮,倏地跑入眼中,坠入心海。心忽然静了下来,眼睛也跟着舒展起来,一时顿觉心神澄澈。月已向西垂落,隔着窗,把一片片皎洁绣在了被子上,雕镂在了床柱上,那月宫的晶莹和剔透也就在此刻降临到
期刊
初见师兄,是在桃李年华。  阳光还分外刺眼的夏末初秋,楠哥一身西装的精神气儿在成群T恤短裤的学生军中,显得格外特别。新生们也都一致觉得,这就是我们的“老师”。  直到后来,他陪着我们新生入学体检、军训、迎接学校考评,我们才渐渐接受,这位每天都身穿带领上衣的“老干部”是只比我们大两岁的师兄。  女生在大学校园饭圈文化里追崇的标准一定是“高富帅”,比如说送你鲜花和送你回家。但师兄却用送你笔记和帮你押题
期刊
父亲离世后,我回老家的次数比之前更多了。父亲衰老到了尽头,不想再衰老了,便远走了,我肯定也在迅速地变老,不然哪来这一头半黑半灰半白的头发?母亲说:妈还不老呢,也不能老呀,我老了,也远走了,你们连个妈也没有了,孩子不能没有妈。  如今母亲一个人独住,独自生活。我们无法说服她离开,母亲离不了那个低矮破败的院落,她不能让那个她呆了六十多年的院子没有了主人。母亲认为去谁家住也不如自己这个土窝窝。况且每天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