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裆裤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2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早天就阴了,黑沉沉的像是锅底一般。接着就是一场风搅雪,呼呼啦啦,那劲头有点势不可挡。可吃过早饭,风搅雪突然就停下了脚步,天空晴朗起来。直如西游里形容妖怪之行走一般,来无影而去无踪。
  老家人把这种气象称之为三花脸。所谓的三花脸,不是讲没洗脸,而是说脸色变化无常,想笑就笑想恼就恼。文化人形容三花脸,说翻脸比翻书来的快,村庄里的人说三花脸翻脸就像是脱裤子。怎么把翻脸之快比作脱裤子?可能与当年的大裆裤有关。我小的时候,人们都穿着大裆裤,所谓的大裆裤,是说这种裤子裤裆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得都能装下两个人。可能如今的年轻人不相信,一个裤裆装得下两个人?绝对不可能。然而,那时候的大裆裤怕是装两个人都绰绰有余,除非是两个大胖子。大裆裤是没有开口的,前开口侧开口的裤子,是以后的事。现在连侧开口都见不着了,那时候的侧开口裤子是女式服装,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再往后无论男女服装,统一都是前开口。大裆裤的确不开口,而且在裤腰上也没有裤带鼻子,就那样光别别地直来直去。和大裆裤配套的是红裤带,是用红线织就的,没有裤腰带扣子,两头都是散开来的红穗子的那种。形象点讲,就是一条红线编织的带子。大裆裤穿的时候,把裤裆左右各挽一下,然后用红裤带系好。因此大裆裤脱得时候很容易,系红裤带是一个活扣,用手一拉即开,若是没有准备,另一只手不提前拉著裤腰,哗啦一下裤子就掉到了底。所以,村庄人说翻脸就像脱裤子,应该指的是大裆裤。现如今的裤子,脱起来肯定没那么利索,没那么痛快。
  大裆裤是有配套“设施”的,一般来说,穿大裆裤都要打裹腿。现如今的人很少有人打裹腿了,那时候许多人都打着裹腿。打裹腿有两个作用,冬天能够保暖,把裤脚用裹腿打起来,冷风灌不进去,热气跑不出来,自然要暖和一些。那时候打裹腿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人显得精干利索,有钱人用黑绸子打起了裹腿,连走路都多出几分神气。打裹腿好是好,但是容易生虱子。那时候村庄没有澡堂,洗澡很不方便,夏天还能在水塘里泡一泡,冬天就没有地方洗了。加上一冬天也不拆洗衣服,更没有什么衬衣内裤,给虱子生长创造了条件。不打裹腿尚好,打了裹腿更容易长虱子。虱子咬起来不疼但是痒得厉害,隔着棉裤抓不得挠不得,有时候只好抓着裤子来回磨蹭。若是后背有虱子咬,就求他人顺着脖颈伸进手挠,“嚓嚓嚓”地挠着,使劲儿地挠,那叫一个舒服。实在没人帮忙,只好找个地方把后背靠上去蹭,或者用手分别抓着上衣的两头,来来回回地“拉锯”,用以解痒。自从住进了城市,我便与那虱子断了缘分,而那时候回到村庄,偶遇虱子骚扰,便和母亲诉苦。母亲很不以为然,老人家说,就是皇帝身上也有三个玉虱子,家里有虱子是正常的事。我没见过皇帝,到我出生时皇帝老儿早已没了踪影,皇帝身上到底有没有三个玉虱子,无从谈起,更无从考证。我相信,任何史公史令,都不会将皇帝身上有虱子之事,录于史书之中。无考,无考也。
  好在如今人们身上没了虱子,否则遇到像今天这样凉飕飕的天气,虱子在衣服里做祸,那真的是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总不能冒着大冷的天,去脱掉衣服捉虱子吧。
其他文献
王昭君,因和亲出塞,一个尊称被后人叫响传唱——和平女神。塞是什么?塞是长城的关隘,昭君出塞跨越的是左云古称武州塞之塞,是战国赵武灵王修筑被秦汉重新加固连接利用的长城,昭君到草原和亲跨越了这道长城。昭君出武州塞在阴山余脉以踩踏的马蹄印起名蹄窟岭为证。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长城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它肩起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两个文明,是北方
期刊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对井冈山的最好描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孕育出了新思想,孕育出了新理论,孕育出了新道路,确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那一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赴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重点参观了黄洋界、红
期刊
孤独是一种高贵,是硬到骨头里的冷,是桃花沾染过的妖冶的古铜绿。  大地是生殖的土壤,无水不善。天空是欲望的天堂,无鸟不欢。孤独是不可复制的绝唱,就像项羽和虞姬。撕开历史的袈裟,他们仍互为表里,一个顶天立地,一个千娇百媚,高贵到不可复制,就像青铜与琉璃。  凝视着重见天日破土而出的青铜鼎和青铜酒爵,荒凉与空旷扑面而来。光线幽暗处仿佛有燃烧的火,披坚执锐者汹涌奔来,雄风落日旌旗开合,弓箭蓄满劲风,铜镞
期刊
猎猎旌旗,迎风飘扬,阵阵鼓角,催人奋进,帅旗下,一位英武的主帅翻身上马,率领大军奔赴战场……  宋朝年间,边关烽烟再起,北国进犯中原,郡马挂帅出征征战沙场,不幸阵亡,郡主扶灵回乡后,不愿再回宫中,要和故去的郡马长相厮守,便留在了郡馬的家乡。斗转星移,郡主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痴情的郡主,就把这个村庄改名为国家眷。  另一传说是国家眷村绝大多数村民为武姓,武姓上21代祖武××为明世宗嘉靖帝的侄女女
期刊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区政治部敌工科长,20岁的曾雍雅,被党组织派到山西省广灵县担任广灵的首任县委书记。(从1937年到1944年,先后两次任广灵县委书记),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曾雍雅发展党组织,建立区、村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在广灵燃起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有力地抗击着日寇的侵略行径。为广灵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智勇双
期刊
女人占人类的一半,传奇而有故事的女人不稀罕,最后站在金字塔顶,叱咤風云的政治女人凤毛麟角。  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女人,是堂而皇之上位的山西籍文水女人武曌,她是体面的则天女皇。此外还有几个站在皇帝身后,一段时期实际垂帘执政的皇帝的老婆。声名显赫的包括汉代的吕后,大清朝晚期的慈禧太后等。  世界各国史上,也出现了若干搅动政治风云的女人。印象深的有大不列颠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让英国走到世界前台的神话般的
期刊
侯文宜,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与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委员,山西知名批评家。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美学研究、文学批评。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文学批评》等刊物发表论文和评论近百万字,出版有专著《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中国文气论批评美学》《文学双桅船:理论与批评》,合著《20世纪山西文学史》《山西文坛风景线》等。曾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赵树
期刊
中午偶然发现路边的鸢尾开了,几天不见,它们竞相怒放。  五月,柳眉舒了,柳絮飘飞,风在冷暖不定的天空中忽而西,忽而东,率性不定。三四月的争奇斗艳,桃李芳菲的缤纷己归于暂时宁静。春天似乎已醒悟到绚烂之极是一种奢侈,它开始把节奏放舒缓。杏子,桃子,毛茸茸的小果一串串缀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枝头。  有些花,矜持着,不去争艳,不悦人耳目,放低了身子,在一场风一场雨之后,在你不经意伫足的刹那,你惊羡它的美丽
期刊
“摄影必学的构图用光技巧” “摄影小白如何速成大师” “学摄影必学的黄金法则”……大多数摄影者都看过类似的文章。  所谓的摄影法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摄影者的认知和拍摄,一方面给了摄影小白一些摄影知识上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使得“模式化”的照片屡见不鲜:一些过度痴迷于设备、执着于法则的“技术流”,用昂贵的摄影设备复刻出千篇一律的图片。  太过重视零散的摄影法则导致了摄影作品同质化。数码设备大众化赋予了更多
期刊
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母爱就延伸到哪里,它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天下所有母亲对子女的爱都一样,贾玲有她的“李焕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李焕英”。  记忆是个秘密容器,里面有我永久珍藏的情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美丽的,她有高挑的身材、姣好的面容、明亮的双眸,美丽中尽显优雅;母亲是和善的,和她交往过的人都知她的善良与随和,温和中透着果断;母亲也是慈爱的,似乎从未发过火,从没对子女严苛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