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梦环游记》的寻梦之旅谈自我实现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来源 :英语广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充分运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寻梦环游记》中米格寻梦的过程探析自我实现的路径及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最蓝的眼睛》作为托尼·莫瑞森的代表作品,选取陈苏东和胡允桓的译文,基于翻译生态学理论,探讨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和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英译汉策略,也为今后研究此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法,它将语境及人的因素相结合,为情态研究领域引导了新的研究方向.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从情态系统的定义、研究现状、分类以及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入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情态做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作为人类思维传播的媒介,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受交际目的、语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的动态过程.伴随着特殊交际目的的需要,语用含糊应运而生.基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通过选取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分析了语用含糊的交际功能,探究其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原因,揭示其在日常交际中起到的作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因自身母语或方言的影响,在语音产出时形成一些语言偏误.结合语言迁移理论,重点讨论中国学生难以辨别鼻音、边音对英语语音感知的影响,为语音学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典型的美国佬》讲述了拉尔夫一家远赴美国留学却被迫流散在异国他乡的故事,他们心系故国却无法言说,只能将对中国文化身份的坚守埋藏于心.这样的无奈揭示了散居族裔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下对文化身份的焦虑.结合散居族裔批评理论,分析了散居族裔在文化身份追寻过程中出现焦虑的原因,揭示其焦虑的源头在于种族歧视,挖掘出身份焦虑的本质在于阶级位移,为流散在外的散居族裔对文化身份的追寻提供一定的参考.
查尔斯·狄更斯是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的《双城记》无处不体现着人道主义.《双城记》体现着狄更斯内心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性”与“童话性”互相矛盾的两种反映.一方面,狄更斯对暴虐奢靡、欺压底层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现实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否定以暴力之手段调和社会矛盾,无意识流露出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的童话性心理.通过对比小说《双城记》中的现实性与童话性,为狄更斯小说及人道思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围绕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英国伦敦东区的贫民窟问题,考查阿瑟·莫里森“贫民窟小说三部曲”——《穷街故事》《雅戈之子》和《走向伦敦》中的济贫叙事思想,通过描写底层穷人的失业惨状、贫民窟的暴力犯罪以及底层贫民自救之艰辛等社会现实,揭露19世纪末期英国社会在济贫法实施、贫民窟改造和底层救济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蕴含了社会制度改革的潜在叙事思想.
《呼啸山庄》的时代背景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该背景对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产生了深深的熏染作用.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英语作家们以及批评家们从未停止过讨论.然而,也恰恰是因为社会的各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共同描绘了一个如此独具特色且荒谬异常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世界,并随之刻画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说人物,铸就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位主人公的个性.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于2014年出版的小说《无声告白》一经出版就声名鹊起,成了畅销书.小说开篇以女儿莉迪亚的死亡展开,极大地吸引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混血家庭的悲剧故事,詹姆斯受到的种族歧视,玛丽莲受到的性别歧视均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分析了莉迪亚死亡悲剧的原因,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自我救赎过程.小说所展现的教育问题、文化冲突问题颇具现实意义,值得读者深思.
英国小说家赫克拉·休·芒罗创作的《斯莱德尼·瓦什塔》讲述了男孩与他的雪貂“斯莱德尼瓦什塔”的故事,展示了主角康拉丁的成长轨迹,使我们得以借助拉康镜像理论探讨青少年成长与自我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一窥家庭内部权力迭代的过程及条件,揭示青少年成长所需的精神力量以及自由之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