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红利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7844412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梳理了2000年-2017年以来关于人口红利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定义出发,通过厘清对概念理解的误区,重新审视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发现人口红利作为“人口机遇窗口”和经济增长的条件,通过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以及储蓄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机遇窗口期在不断收缩,研究发现,通过提高劳动力教育和技能水平,创造人力资本红利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人口结构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劳动力、资本密集型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持续,人口优势消失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也引发担忧。2015年后,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人均国民收入3 500美元,中国开始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但是根据国际经验,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往往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
  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尽快步入发达国家,是目前的核心研究话题。劳动力作为生产函数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其数量、质量和组成结构都深刻影响着经济的结构和发展速度。“人口机遇窗口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这期间,社会总和生育率较低,医疗技术将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上,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给绝大多数的经济体提供了一个迅速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腾飞的机会窗口。而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如何应对人口红利缩减成为又一个新的课题。
  目前来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具有较大的人口优势:中西部地区依然有廉价且受过良好义务教育的劳动力,在中国地区间发展差异显著的条件下,他们大部分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务工,若中西部地区能够发展好县域经济,依然能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能否利用好这种人口机遇,关键还在于良好的制度设计,能够保证将人口结构优势释放到经济增长中去。
  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结合中国当代的发展现状,劳动力基数大,但是年龄结构却在不断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如果产业不能实现转型,技术创新还没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很有可又能因为“未富先老”而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中国产业能够实现成功的转型,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即使人口结构不再年轻化,但是经济依然能保持持久的增长动力。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检索了2001年到2017年以来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研究的核心代表文献,通过汇总以上文献:我们理清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发现目前诸多研究和媒体话语存在概念误用,人口是否能给经济带来额外的红利,还有赖于当时的经济结构、较低的失业率以及实际的社会抚养负担;文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富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确实支撑了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这种人口机遇窗口期表现为更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劳动力普遍接受义务教育而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以及他们通过增加储蓄和投资为经济增长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近年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机遇窗口期”在不断收缩,这意味着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来替代人口数量下降带来的红利缩减。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我们对“人口红利”的概念和误用进行梳理;第二部分,通过国内外核心代表性文献,梳理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第三部分,在目前“人口机遇窗口期”缩减的时候,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储备,发起新一轮的“人力资本红利”;最后,在以上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延续“人口红利”,发起“人力资本红利”的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 人口红利的界定——从定义的误用说起
  提起“人口红利”,国内大量研究将“人口红利”本身等价于“纺锤形”人口结构: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小,劳动年龄人口(16岁~60岁)占比最高。实际上这种富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仅仅构成了“人口机遇窗口期”,而这种人口结构能否为经济发展带来额外的“红利”,还有赖于相应的社会就业岗位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大量失业,以及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否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封小郡(2014)认为,目前对“人口红利”利用存在片面、简化和泛化问题,国内在利用“人口红利”这一概念的时候存在的诸多误区,若厘清这些误区,我们才能判断“人口红利”是否在不断消失,以及我们如何延续这种有利的人口环境。
  關于对“人口红利”的误解,第一个就是将“人口机会窗口”等同于“人口红利”。穆光宗(2008)认为,人口红利只是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条件,如果存在失业问题的话,中国“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结构只是提供了了一个机会窗口,若要发挥该人口结构红利的话,关键还依靠相关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对应的产业结构。诸多研究将“人口红利”等同于“低社会抚养比”、“年轻化的年龄结构”,而这些结构特征仅构成“发展窗口期”,人口结构原本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但这种“年轻型”的结构却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经济腾飞创造了额外的助力(刘元春等,2009)。所以,这种机会窗口期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年轻型的人口结构不必然会带来经济的腾飞,但一个经济体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增长,通常离不开有利的人口结构(钟水映等,2016)。
  第二个理解的误区是“抚养负担比”问题。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通常定义的人口抚养比是指需要抚养的儿童(0岁~16岁)和老人(大于60岁)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也被称作“人口负担系数”。但是这种计算口径,忽略了劳动力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若劳动力未就业,尽管他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但依然是需要被抚养的人口。目前国内未实现实际失业率的统计,而名义的失业率也缺少实际参考价值。因此,国内研究在计算抚养负担比的时候也通常采用“理论抚养比”。但使用理论抚养比的前提是认为劳动力充分就业,未包含失业的情况,这样会高估人口红利的实际效应。所以,我们真的将“人口机遇窗口期”转变成额外的“红利”了吗?这必须要建立在对“抚养负担比”的正确理解,以及劳动力均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理想状态与实际数据观测还有差别,若将两者盲目等同,便容易造成偏误。   第三的错误的理解是“人口机遇窗口关闭”意味着“劳动力短缺”。人口机会窗口的缩减只是一个数量变化的结果,并没有反映人口的质量特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具有一定的排挤效应,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增大之间的突出矛盾,人口机会窗口的关闭恰恰为化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契机,将挑战变为机遇,依然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密集型投入的经济增长结构面临诸多挑战,大量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未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这意味着,虽然劳动力出现负增长,但减少并不意味着短缺,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的主要是熟练技术工人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技能型人才,非熟练工人实际上依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目前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只是在缩减,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关闭,依据人口惯性规律,这个周期也需要至少持续20年左右,这期间若能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依然能够继续释放人口因素创造的额外收益。
  二、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
  自从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的极限问题后,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探索的核心内容之一。实际上,人口之所以能给经济增长带来额外的“红利”,我们还主要从整个人口的结构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这些人口的消费投资行为来进行探讨。
  1. 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红利的标志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得以保证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和生产性,“纺锤形”的人口金字塔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庞大的人口,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且廉价的劳动供给。人口因素主要通过如下两个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一,劳动力数量和生产分工,王德文(2007)认为,劳动的分工能够获得规模化收益,劳动供给的增加有利于扩大分工效应,实现产业的细分和布局;二,劳动力参与,汪小勤(2007)等认为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有助于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增加,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大量学者采用跨国数据和中国微观调查数据,对人口结构的贡献效应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离不开特有的年轻型的人口结构。Bloom等(1998)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发现,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东亚各大经济体的经济高速增长,人口结构因素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蔡昉(2004)计算得出,劳动年龄人口、低抚养比等人口结构因素贡献了东亚奇迹的四分之一;王丰、梅森(2006)认为中国的人口结构因素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贡献比例约为15%。尽管不同分析方法估计的影响效应有差异,但人口结构因素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已经得到证实和肯定。
  2. 储蓄与投资。储蓄率是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有一条影响渠道。个体生命周期中,一个人年轻时储蓄率水平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也带动了储蓄率的提升;到中年以后,尤其是退休之后,储蓄率再次出现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收入水平高,个体创造的平均收入大于平均消费,而且这些储蓄能够进一步促进投资。Modigliani(1954)利用改进了的宏观周期性理论分析得出,当儿童和老人比例较高时,劳动年龄人口负担重,这些人口的储蓄和投资能力更低,因此更加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显然,年轻型人口为主的经济体,其经济活力更大,发展的势头也更加强劲。Leff(1964)对74个经济体的数据分析发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抚养负担比与社会储蓄率水平呈现负相关系。Louis(2005)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平均水平为百分之三十左右。为什么年轻型的人口结构有利于拉动整个社会的储蓄率水平呢?主要有如下原因:劳动人口占比高,他们都会创造收入,进而增加储蓄;二是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结构,更倾向于储蓄,当期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进而拉动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率水平(李扬等,2001)。
  公共服务的对象主要人,因此,公共服务投资的依据主要是当期和附近队列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0岁~16岁人口对健康、教育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而60岁以后的人口对健康和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大。其实这也对应着社会的“抚养负担比”,若社会抚养负担较轻,劳动年龄人口能实现充分就业,那么劳动力资源就不存在闲置和浪费。周祝平(2007)认为,无论是儿童或老人,这些公共服务性投资往往具有“非生产性”特征,因为他们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增量的积累。在欠发达地区,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多,需要赡养的老人也较多,因此,劳动力的负担较重,他们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同时,获得的收入也大部分用于非生产性的支出。
  三、 人口年齡结构窗口期与人力资本红利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19岁)比上一年减少345万人,表明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绝对数值出现首次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虽然这还处于争议阶段。但可以达成一致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在不断变窄。若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就需要未雨绸缪,现在就需要开始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用人力资本红利弥补人口红利的下降。
  原新等(2014)探讨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性,认为人口数量型的红利在不断减少,走向结构性人口红利阶段,而结构性人口红利依赖于人力资本积累和深化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制度改革。钟水映等(2016)通过中国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能够减缓或抵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张同斌(2016)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与变动进行分析,认为不断累积的人力资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整体经济效率并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结果显示,城市15岁~19岁队列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83%,农村同队列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53%,然而,在该队列的城市人口占29%,农村占49%。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劳动力依然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本开发空间,若是能够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那么我们国家依然可以成功应对人口机遇窗口期不断萎缩的困境,继续从人口结构中获得额外收益,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和人口环境。   四、 总结
  “人口机遇窗口期”不断缩小意味着人口结构由年轻化向老年化转变,这种变化显然不是中性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负面的变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初现“未老先富”的趋势,人口红利的消失更不利于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但挑战也总是伴随着新的机遇。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面临新的转型,中国若能够顺利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普遍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实现“人力资本红利”,那么中国将会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具体来看,我们主要有如下对策措施:
  第一,目前中国学龄人口的高中入学率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而且职业高中教育质量低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实现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劳动者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在目前放开二孩的基础上,继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孕产妇女提供良好的妇幼保健咨询和服务,同时建立完备的幼儿学前教育和社会化托管服务,减轻劳动力抚养儿童和赡养老人的负担,使他们能够保持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力市场中去。
  参考文献:
  [1]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
  [2] 封小郡.对“人口红利”概念本土应用的反思——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与否的争论说起.人口与社会[J],2014,(2).
  [3] 刘元春,孙立.“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J].人口研究,2009,(3).
  [4]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率、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1,(1).
  [5] 穆光宗.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5-13.
  [6] 原新,刘厚莲.中国人口红利真的结束了吗?[J].人口与经济,2014,(6).
  [7] 王德文.人口低生育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7,(1).
  [8]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1).
  [9] 王丰,安德鲁·梅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6,(3).
  [10] 张同斌.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到质量型“人力资本红利”——兼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机制[J],经济科学,2016,(5).
  [11] 周祝平.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与经济增长[J].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7,(6).
  [12] 钟水映,赵雨,任静儒.“教育红利”对“人口红利”的替代作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J],2016,(2).
  [13] Leff, Nathanisl H.Dependency Rate and Savi- ng Rat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5):886-896.
  作者简介:侯海波(1990-),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王罗汉(1987-),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7-11-06。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制是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来解构生产率变化机制“黑箱子”。文章梳理了过去文献中关于我国生产率变化机制的研究,首先我们将现存研究划分为以成本费用、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其他变量作为中介变量的四类生产率研究。其次,我们从经济含义和研究目的两方面总结出,合适的中介变量应该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经济单元内部基础性变量。最后,本文总结了当
摘要:国内大多数研究认为税收优惠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具体应该采取“补需方”还是“补供方”尚无定论。三年来,我国“税优健康保险”采取的“补需方”税收优惠政策实践效果低于预期,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研究和推进“补供方”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关键词:医疗保障;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激励政策;税优健康险一、 引言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一国经济起飞之后,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可持续性需要得
摘要:金融开放创新的深化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加快综合化经营。文章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说明商业银行综合化举措,包括:制定较为完善的综合化经营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化子公司,提高银行与综合化子公司协同发展能力,且将综合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文章进而提出了国家支持商业银行综合化的政策建议:国家层面要坚定支持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战略方针;具体则要放宽银行业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的限制,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差
摘要: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的国际力量,在经贸和国际经济秩序改革等领域具有很多相近的利益诉求,合作日益深化,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对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合作共赢是我们未来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此,文章对金砖国家的合作成果、未来合作重点以及难点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发现金砖国家的合作能够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但是在合作机制内部和外部均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不断优化自身的企业文化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文章以Y企业为例,探析国有企业如何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在市场竞争、内部管理、经营理念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向“新商业文明”演进,从而成为具有新商业文明特质的新时代企业。关键词:企业文化;新商业文明;文化演进一、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
摘要:信息披露质量与信用利差显著负相关,较低的信息披露质量加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二级市场公司债信用利差;与低杠杆率公司相比,较低的信息披露质量对高杠杆率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此外,信息披露质量对短期限债券的信用利差影响更显著。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降低公司债券的融资成本,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信用债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信用利差;信息不对称一
摘要:文章从一个综述的视角出发,阐释了农村农地确权政策产生的资源禀赋效应。学界已有研究发现,农地确权主要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信贷资源三种资源禀赋效应。基于对文献的梳理,本文提出能够使得这三种资源禀赋效应发挥实际作用的启示性建议:为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增强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农民对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并提出了未来农地确权政策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地确权;资源禀赋效应  一、 引言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IPRs)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直接投资(FDI)和技术转移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TRIPS)作为加入WTO的条款,得到大多数国家响应和支持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何种影响纷纷展开了研究,研究的结果主要表明了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国际贸易,特别是高技术产品贸易、FDI和技术转移
摘要:文章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并借鉴德国土地整治投融资经验,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融资模式的选择要依据建设项目的分部工程内容、经济特征以及受益主体范围来选择。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非经营性项目应采用财政性融资模式,准经营性项目采用“农户自筹 财政性融资”模式,经营性项目宜采用市场性融资模式,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模式;项目区分理论一、 引言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或消除主
摘要: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解,认为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测算发现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文章认为相较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不可抗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