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激趣五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u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作文兴趣,把作文当着一件苦差事,冥思苦想,笔杆重似千斤,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胡乱拼凑,有的索性从作文选上抄一篇了事,有的干脆“交白卷”。“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不知道怎样写”,是学生作文的“软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阅读作品太少,脑海里储存的语言信息匮乏;二是学生不留意身边的事情,头脑里没有原始素材;三是学生缺乏思考能力,不知从何下笔。怎样解开学生作文“死结”,让学生笔下有“神”,乐写、善写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以故事激趣
  
  唐代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凑。”这些都说明了读书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为引发学生去读书做笔记的兴趣,笔者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新奇的特点,就投其所好,给他们讲中外名人读书做笔记的故事:明代文学家陶宗仪“积叶成章”写下《辍耕录》,俄国文学家果戈里不知疲倦读书获得“万宝全书”。文学家们的轶闻趣事感染鼓动了学生,他们也饶有兴趣地试着去阅读他们喜欢的小说、诗歌、寓言、童话和科普读物,把读书时遇到的名言佳句、奇闻趣事、写景状物抒情佳句等,随时分类抄到读书笔记上,时常读背,牢记在头脑里。在此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对书中人生世态、美丑善恶做些评价,提高分析能力。这样,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有效地积累了文学语言,同时陶冶了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健康人格逐步形成。
  
  二、以角色激趣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家里、路上、校园中、报纸上、电视新闻里,每天都发生很多鲜活的事情,只可惜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笔者在学生中开展“小记者”和“放录像”活动,即要求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用眼用耳用心捕捉,把一天里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记录到“采访本”上。每天课前用两分钟,把自己采访到的最棒的新闻在班上发布,以此交流共享。同时要求学生晚上睡觉前,将一天耳闻目睹的好人好事,于己于人有教育作用的坏事,比如清洁卫生、邻里互助、拾金不昧、同学打架……,在脑海里回放一遍,重现当时的情境,并想一想这些人和事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可以把这些人和事写进什么作文,表现什么中心。由于“小记者”和“放录像”在学生心目中本来就有几分神秘感,他们自然乐意去扮演这些角色。如此,学生走进了生活,思考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积累了体验,大脑里有了丰富的的素材和体会,作文时就会“材”源滚滚,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不会再“无米可炊”了。
  
  三、以“将”激趣
  
  如何让“源头活水”给学生带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快乐呢?我认为,说是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金钥匙,握紧握好这把金钥匙,可以开启学生的写作之门。因此,笔者在写作训练时,打出一个令学生出乎意料的“怪招”,来个“说作文”,笔者给出一个“父爱”或者“母爱”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和父母生活的有关情景,从中搜寻父母让自己最感动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把想到的话放心大胆地说出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会儿,学生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夏夜我做作业时,妈妈悄悄地为我点燃一圈蚊香,端来一杯冷饮;有的描述我手术住院的日日夜夜里,爸妈守护在我的病床前,眼睛都熬红肿了。学生们还说出心里的感受,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待学生们说完之后,笔者从切题、连贯、完整等轻加点拨,并乘势说:“如果大家把刚才说的写出来,整理修改后,就是一篇作文啊!”学生一听,不禁恍然大悟:作文原来就是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也没什么困难的呀!以说促写,使学生懂得了说话跟作文的紧密联系,写作文就要先说作文,从而找到下笔成文的“门路”,为学生以后顺利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评激趣
  
  引导学生赏奇析疑,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在作文讲评课上,利用多媒体分别投影出上中下三类学生习作,让全班学生认真阅读,并要求学生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字词运用,修辞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思考,讲讲作文中那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足,为什么?评头品足本是学生的最爱,他们纷纷指手划脚,七嘴八舌起来:这个字写错了,那个词用得恰当,这个标点不规范,那个材料典型,这句生动形象,那句枯燥无味……过后,笔者趁热打铁一一宣读自己写的眉批总评。这时,学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评价有的竟然跟老师的很接近,不禁发出“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个个都很有成就感,显得十分满足。此时,笔者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参与作文点评,既激起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又让学生懂得了怎样修改作文,欣赏作文,还懂得了文章是不断改出来的。
  
  五、以发表激趣
  
  学生写作文的最大“诱惑”莫过于希望自己的习作获得大赛奖、变成铅字。为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特别重视鼓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使学生在获奖的期待中始终保持作文兴趣。笔者还经常精心挑选出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定期出版班级优秀作文专刊,并且送给学校广播室、文化长廊、《星星河》文学社播报登载;还通过网络,把得到老师同学好评的优秀习作发到校园网上,推荐给报刊发表。那些习作获得大赛奖和被广播、发表的学生,充分体念到了作文成功的喜悦,自然生发出“我还要写!”的冲动;那些习作一时还没有获奖和被广播、发表的学生,也跃跃欲试,颇有些不服气地表示:“我也要写!”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酝酿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作文氛围了。
  
  莫积弢,教师,现居广西永福。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是极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放弃必要的价值导向,这将是不可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理应积极、主动的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全校人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儒家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创建以人为本、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高中语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人的性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们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记叙文要想打动读者,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构思新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还应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内容贫乏单调、语言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没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将人的丰富情感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来,让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关注生活
同事爱好养盆景且颇有心得,他说首先是选料。最好从野外找那些天然生长的树苗,因为它们充分地吸取r大地的营养,长得枝繁叶茂,成型的基础好;第二步是修枝,从野外选拔出来的树苗,有些枝条不美或者多余,要大胆地修整或剪除;第三步是定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人们认为美的造型,这样的景才能给人们以无穷的美感。我们以为,做景的过程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想教学生会作文,首先必须教学
鲁敏的小说《致邮差的情书》堪称一出轻喜剧。所以说它轻,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格局不大,并且重点不在讽刺。一个靠网络生存的时髦女孩,突然给一个“苦大仇深”的邮差写了一封情书,满心欢喜地期待改变邮差的生活,对邮差实行“救赎”和“超度”,邮差却令她大失所望,完全没有回报给她应有的激情和欣喜,相反当着她的面,将情书扔进了垃圾桶!好心未讨到好报,M无情的遭到生活的嘲弄。M虽然未必有捉弄罗林之心,但幻想中的故事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策略,开展实施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提供实施策略:    一、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观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个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文化论著研读这一新名称,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作品中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为追求高分,天天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等等问题。没有用《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来衡量教学的价值,而追求的是功利性。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如何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中学生作文大都源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或亲身经历。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不适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