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学习的理性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y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情境中蕴含的新知识相互作用,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为此要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然而,在现今的课堂,较普遍存在着活动体验积极性不高、活动体验不充分、活动形式多心灵体验少、活动体验缺乏有效的引导而难以深入等现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克服这一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同时要深刻理解活动体验的本质内涵,掌握活动体验的基本策略。
  一、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活动体验就是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学习活动。活动体验是基础,是过程,学生发展是目的,是结果。没有活动体验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从信息到知识,再到理论、智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即需要经过“信息——耦合——处理”的连续的活动体验过程。活动体验首先是学生通过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蕴含在信息中的新知识相互耦合,其本质就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而在迁移过程中将产生问题,进而通过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达到知识的“转化”。在迁移基础上实现“转化”是活动体验的主体部分,而完成了“转化”并开始实现新的“迁移”,则是活动体验结果的反映。这一整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而知识建构是活动体验的结果,没有学生的亲身活动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活动体验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说明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载体,而活动体验学习则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另外,数学思维和能力是一种默会型的知识,它不可能通过传授而获得,只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来感受、体验、领悟,逐渐地积累。离开了活动体验,不注重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3.活动体验是丰富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新课程目标指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学习,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说活动体验是丰富学生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二、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的参与
  活动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活动是外在形式,体验是内在内容。没有体验的活动是表面化、浅层次的活动,而没有活动和过程的体验同样是短暂的、低效的体验,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活动体验应是丰富的、全过程的,它不仅需要肢体活动的参与,更需要内在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活动中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体验才会深刻、有效。因此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和思维的参与。
  三、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活动体验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落实到课堂,还需有效的活动体验策略。
  1.目标确定必须重视过程性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要把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当做教学目标来加以落实,即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事实上没有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也就不可能达到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更谈不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为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思考如何呈现信息,如何让学生去搜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2.材料组织必须具有生成性
  材料组织的生成性指的是数学学习材料的组织要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要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学习材料,把“现成”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生成意义的材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体验知识的探究、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某教师在设计教学“求商近似值”时,先创设情境,即以谈话引入暑期学生家庭购买冰棍、饮料的情境引出“整买”“零买”的购买方式,继而向学生提供购物的整买、零买的信息,如冰棍零买2元一支,整买88元一箱(60支)……让学生观察信息后自主提出问题。如:“我们想知道整买(批发)比零买便宜多少。”接着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探究,再汇报交流。在汇报计算整买每支冰棍的价格时,出现了三种情况:①88÷60=1.4666……(元);②88÷60≈1.47(元);③88÷60≈1.5(元)。这时学生们讨论可热闹了。班级里分成了三派意见。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第一种计算是对的,但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没有更小的单位了,所以我们认为应将结果“四舍五入”到“分”。持第三种意见的同学也振振有词:现在在买卖中很少用“分”了,所以我们把计算的结果“四舍五入”到“角”。这时教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并因势利导,指出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要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取商近似值”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源,明白了为什么要取商的近似值,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理解掌握了取商近似值方法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3.活动组织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需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体验学习中去,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创设好的认知需求情境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的基本策略。具体做法是:①从数学实际应用价值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②从数学自身魅力出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即从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处切入新知,激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③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趣味情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4.活动过程必须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活动体验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认知目标,同时要注意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同步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而要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因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激发潜能的根基。为此,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
  ②充分的活动体验是根本。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是从操作把握到图像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的过程,只有充分的活动体验,才能形成表象,进而进行抽象概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活动体验不充分导致教学失败不乏其例。如一节“倍”概念的新授课,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上3个圆圈,再在下面画上6个圆圈,问:上行几个圆圈?下行几个?6里面有几个3?接着教师马上揭示“倍”的概念:“像这样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6里面包含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短短2分钟,新课教学就完成了,接下来的练习学生不知其所云,教师只得在练习中反复讲,有的学生悟到了一些,有的还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不够,更谈不上体验。“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教师演示后,若能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建立表象,进而揭示概念,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又如《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出示了一幅包括蜻蜓、蝴蝶、枯树叶的图,立即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有的说“它们都是昆虫”。有的说“它们都会飞的”……说了半天就没有一个学生说出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急了,只得自己说了:“把这些图形对折怎么样?像这样通过对折……”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除教师的组织调控不当外,缺乏学生充分的活动体验也是其主要的缺陷。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活动体验一定要充分。
  ③教师的有效调控是保证。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但自主学习、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教师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引导和评价上。引导是否得当,重在把握引导的“度”与“时机”;评价是否得当,主要看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引导的“度”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内容,引导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又高于学生已有经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困难的一可提供学习背景,给予学习方法、策略上的指点,二可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时机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是在学生探究不下去时需引导,二是在重点关键处,知识模糊处、思维提升处需引导,三是在教学反思处需引导。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措施。评价要做到目标多元、方法多样,无论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是即时评价还是延时评价,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是语言评价还是物质化评价,都要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出发点。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评价的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才能有利于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性学习。要使活动体验性学习真正有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活动体验性学习必须关注过程性目标,要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基础,学习材料的组织要具有生成意义;活动过程要重视民主、和谐、平等氛围的创设,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活动体验,同时需加强教师的有效调控,以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325200)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使用者,树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全新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
目的:分析头孢西丁在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86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案例,结合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
通过分析落实良种补贴政策存在的误区。探讨了良种补贴工作经费短缺、良繁基地不落实、商品转化率低等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应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品种展示示范、种子质量监督
听了一节课,启发了我这样的思考:课堂教学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中除了显性因素之外,还有哪些隐性因素?本文主要就是从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些隐性因素入手,来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的课堂教学。类似的思考我也曾经历过,比如追求有灵魂的课堂,追求有生命力的课堂等等,但是现在想来,那些思考的范畴都比较宽泛,其内涵和外延都难以把握。有时候,换一种视角来看问题,会使问题具体化,也有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首先对比这几个命
本文思考了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探索了艺术作品在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性与内容上的真理性之问的关系,提出作品的存在论意义该当建立在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之上,而
中国共产党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只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逻辑实证的现代理性精神。民国时期掌握了唯物史
自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随着抗高血压治疗的广泛使用,高血压的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中风、冠心病、高血压急症)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已大幅下降.但难以解释的是,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却仍在继续增加[1],为
目的观测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对56例无骶髂关节病变的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1)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