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于2010年7月3日至4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中国雕塑学会、广州美术学院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由殷双喜、孙振华,杨小彦、李清泉四位学者召集。
此次研讨会,以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教授创作的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进而探讨关于纪念性艺术的历史语境以及作为文化表征的“毛泽东”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及意义,即分别在艺术创作层面、艺术史层面、社会文化层面渐次展开深入而广泛的学术研讨。
7月3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幕,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潮光致欢迎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吴鹤林等致辞,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健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前建设部副部长、雕像艺术监制委员会主任宋春华先生特为研讨会发来贺信。
出席研讨会的代表,既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及雕塑专业机构的雕塑家、理论家,也有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院校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雕塑》等著名专业学术刊物的理论家,评论家,此外,广东省内的许多著名艺术家、理论家也都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过后,研讨会围绕“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展开了四场讨论:
第一场:“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概况”,主要介绍雕像创作缘起、艺术创作、技术实施、艺术监制的前后过程。黎明教授在这一研讨环节中就雕像的构思理念、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发言,使与会代表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了雕像创作过程及特点。
第二场:“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艺术解读”,主要讨论当代语境下雕像的艺术特点和当代价值。与会代表谈到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崇高性、“形神兼备”等艺术特征,认为这是领袖像创作样式的一个新转折点,突破了过去的创作模式,融入了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而且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同时也解读了雕像创作观念中的当代意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公共艺术监督机制的引入等问题,也有代表对雕像的细节提出了若干建议,例如对雕像的头发及面部的正侧面角度的造型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和商榷,这种对具体专业问题的争论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精彩之处。此外,还有专家提出对雕像进行文化产业运作的建议。
第三场:“纪念性艺术的历史语境”,主要讨论纪念性艺术新的历史语境及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侧重艺术史层面的研讨,问题涉及纪念碑艺术的历史——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纪念碑艺术的建立、毁坏与现状;纪念性艺术的语境变化;纪念性艺术与历史性、当代性的关系;纪念性艺术的社会学、美学和政治学的基础;毛泽东形象建构的历史——对毛泽东的图像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面孔”在创作中的艺术史阐述,大型纪念性雕像的空间性对比;纪念性艺术功能的阐述——包括历史功能、形态定位及思想教育功能和政治整合功能等。
第四场:“作为文化表征的‘毛泽东’”,主要将《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及纪念性艺术放在一个当代学术视野中、一个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立场上来进行构造,强调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解析。与会代表围绕纪念性艺术背后的文化史、政治史;领袖雕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纪念性雕塑与革命史的空间类型学;真实的毛泽东与历史的毛泽东、艺术的毛泽东等问题展开讨论。
“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是近年来雕塑界乃至美术界不可多得的学术盛会,具有“跨学科、多视角”的特点,讨论涉及到的美术学、美学、历史学、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范畴,不再是单一的美术圈或者雕塑圈的学术研讨。研讨话题的设置是一个由点及面,从实践到理论,渐进式层层深入展开的过程。
此次研讨会,使得《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这一雕塑界重大艺术创作实践成果,成为了学术界、文化界所共同解读的一个文化事件,在理论与实践上为当代纪念性雕塑艺术提供了非常多的视角,开启了非常好的话题,树立了非常高的学术标尺,对于促进雕塑学科与其他各人文学科的相互交流,推动学科间的良性互动与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此次研讨会,以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教授创作的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进而探讨关于纪念性艺术的历史语境以及作为文化表征的“毛泽东”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及意义,即分别在艺术创作层面、艺术史层面、社会文化层面渐次展开深入而广泛的学术研讨。
7月3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幕,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潮光致欢迎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吴鹤林等致辞,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健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前建设部副部长、雕像艺术监制委员会主任宋春华先生特为研讨会发来贺信。
出席研讨会的代表,既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及雕塑专业机构的雕塑家、理论家,也有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院校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雕塑》等著名专业学术刊物的理论家,评论家,此外,广东省内的许多著名艺术家、理论家也都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过后,研讨会围绕“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展开了四场讨论:
第一场:“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概况”,主要介绍雕像创作缘起、艺术创作、技术实施、艺术监制的前后过程。黎明教授在这一研讨环节中就雕像的构思理念、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发言,使与会代表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了雕像创作过程及特点。
第二场:“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艺术解读”,主要讨论当代语境下雕像的艺术特点和当代价值。与会代表谈到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崇高性、“形神兼备”等艺术特征,认为这是领袖像创作样式的一个新转折点,突破了过去的创作模式,融入了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而且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同时也解读了雕像创作观念中的当代意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公共艺术监督机制的引入等问题,也有代表对雕像的细节提出了若干建议,例如对雕像的头发及面部的正侧面角度的造型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和商榷,这种对具体专业问题的争论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精彩之处。此外,还有专家提出对雕像进行文化产业运作的建议。
第三场:“纪念性艺术的历史语境”,主要讨论纪念性艺术新的历史语境及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侧重艺术史层面的研讨,问题涉及纪念碑艺术的历史——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纪念碑艺术的建立、毁坏与现状;纪念性艺术的语境变化;纪念性艺术与历史性、当代性的关系;纪念性艺术的社会学、美学和政治学的基础;毛泽东形象建构的历史——对毛泽东的图像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面孔”在创作中的艺术史阐述,大型纪念性雕像的空间性对比;纪念性艺术功能的阐述——包括历史功能、形态定位及思想教育功能和政治整合功能等。
第四场:“作为文化表征的‘毛泽东’”,主要将《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及纪念性艺术放在一个当代学术视野中、一个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立场上来进行构造,强调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解析。与会代表围绕纪念性艺术背后的文化史、政治史;领袖雕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纪念性雕塑与革命史的空间类型学;真实的毛泽东与历史的毛泽东、艺术的毛泽东等问题展开讨论。
“纪念性艺术与当代中国——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研讨会”是近年来雕塑界乃至美术界不可多得的学术盛会,具有“跨学科、多视角”的特点,讨论涉及到的美术学、美学、历史学、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范畴,不再是单一的美术圈或者雕塑圈的学术研讨。研讨话题的设置是一个由点及面,从实践到理论,渐进式层层深入展开的过程。
此次研讨会,使得《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这一雕塑界重大艺术创作实践成果,成为了学术界、文化界所共同解读的一个文化事件,在理论与实践上为当代纪念性雕塑艺术提供了非常多的视角,开启了非常好的话题,树立了非常高的学术标尺,对于促进雕塑学科与其他各人文学科的相互交流,推动学科间的良性互动与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