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乙醇和乙酸”是人類较早发现、制备和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广泛,学生较为熟悉这两种物质,二者是也是醇类和羧酸这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代表。该内容安排三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学习,能从分子水平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官能团(原子团)与性质关系的方法。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培养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素养为本;乙醇乙酸;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素养功能定位
“乙醇和乙酸”是人类较早发现、制备和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广泛,学生较为熟悉这两种物质,二者是也是醇类和羧酸这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代表。该内容安排三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学习,能从分子水平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官能团(原子团)与性质关系的方法。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培养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通过搜集情境素材和创设情境,学生自主预测乙醇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中情境推测乙醇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拓展性目标: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乙醇的结构,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羟基与其性质的关系。
挑战性目标: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从官能团分类的角度辨识各类有机化合物并探析它们的结构和性质。
2、评价目标
(1)通过搜集酒精在生活中的小妙用以及预测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评价学生建模的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乙醇的结构,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性质的水平。
(3)从官能团分类的角度辨识各类有机化合物并探析它们的结构和性质,诊断学生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的水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三、教学思路
情景创设—总结乙醇物理性质及用途—预测乙醇的性质—分组实验研究—验证乙醇的性质—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对比、迁移—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生搜集酒精在生活中的小妙用,激发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小组整理资料预测,预测性质,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共鸣;燃烧法则定乙醇的分子组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元素观。
2、微观本质
学生动手组装所有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并写出可能的结构式。理解什么是羟基,乙醇中存在什么样的化学键,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感官上加深对乙醇结构的理解;大家观看视频创设情境,进一步确定乙醇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引发学生思考,由性质推导结构;带动理解、归纳、书写、识记,从而获得新知识,及时归纳,便于掌握。
3、问题解决(乙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完成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重点强化,引发学生思考;大家一起理解、归纳、书写、识记化学方程式,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生们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起观看视频了解醇的催化氧化机理,破难点,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引导学生总结知识 ,使零乱的知识有序化 、系统化、结构化 ,并由部分向整体深化。
[案例说明]
“乙醇和乙酸”是人类较早发现、制备和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广泛,学生十分熟悉,乙醇是醇类这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典型代表,本节在此基础上,结合乙醇的实例给出官能团的概念,让学生从结构的角度理解决定有机物分类与化学性质的特征基团,因此,乙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可以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思维。
1、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
“酒精在生活中的小妙用”“四川成都某化工厂处理钠的事件”“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的氧化膜的处理方法”这些真实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化学科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2、设置驱动性学习任务,依据探究活动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进而提升证据意识。
教育家杜威说,探究是“对任何一种信念或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依据驱动型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既要让学生感受理论证据推导的科学性,又要让学生体验实验证据的过程性和复杂性, 设置合理的驱动性学习任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坚持以开展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
3、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体会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本节教材中通过分析分子结构引入取代基和烃的衍生物的概念,指出衍生物的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与母体化合物烃的结构不同,因此性质也有所区别,深化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基本观念的理解。通过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并分析乙醇与乙烷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原因,因此引入官能团的概念,这样既代表了物质性质的化学性质,又让学生认识到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4、思路方法外显,促进自主迁移,注重落实,形成有机物学习一条主线。
教材中乙醇的氧化还原反应重点在于催化氧化,其中包含了生物体内酶催化的氧化反应,以及乙醇与高锰酸钾等氧化剂的反应,由此打通了从乙醇、乙醛、乙酸的物质转化链。教材在本节和本章最后编入相关习题和“整理与提升”,帮助学生分析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和物质类别变化,深化有机物性质与转化关系的认识,形成有机物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落实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马娟娟。基于真实情境下实际问题解决的化学课例分析[J]化学教与学,2020(9):44-47
关键词:素养为本;乙醇乙酸;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素养功能定位
“乙醇和乙酸”是人类较早发现、制备和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广泛,学生较为熟悉这两种物质,二者是也是醇类和羧酸这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代表。该内容安排三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学习,能从分子水平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官能团(原子团)与性质关系的方法。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培养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通过搜集情境素材和创设情境,学生自主预测乙醇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中情境推测乙醇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拓展性目标: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乙醇的结构,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羟基与其性质的关系。
挑战性目标: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从官能团分类的角度辨识各类有机化合物并探析它们的结构和性质。
2、评价目标
(1)通过搜集酒精在生活中的小妙用以及预测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评价学生建模的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乙醇的结构,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性质的水平。
(3)从官能团分类的角度辨识各类有机化合物并探析它们的结构和性质,诊断学生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的水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三、教学思路
情景创设—总结乙醇物理性质及用途—预测乙醇的性质—分组实验研究—验证乙醇的性质—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对比、迁移—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生搜集酒精在生活中的小妙用,激发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小组整理资料预测,预测性质,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共鸣;燃烧法则定乙醇的分子组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元素观。
2、微观本质
学生动手组装所有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并写出可能的结构式。理解什么是羟基,乙醇中存在什么样的化学键,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感官上加深对乙醇结构的理解;大家观看视频创设情境,进一步确定乙醇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引发学生思考,由性质推导结构;带动理解、归纳、书写、识记,从而获得新知识,及时归纳,便于掌握。
3、问题解决(乙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完成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重点强化,引发学生思考;大家一起理解、归纳、书写、识记化学方程式,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生们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起观看视频了解醇的催化氧化机理,破难点,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引导学生总结知识 ,使零乱的知识有序化 、系统化、结构化 ,并由部分向整体深化。
[案例说明]
“乙醇和乙酸”是人类较早发现、制备和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广泛,学生十分熟悉,乙醇是醇类这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典型代表,本节在此基础上,结合乙醇的实例给出官能团的概念,让学生从结构的角度理解决定有机物分类与化学性质的特征基团,因此,乙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可以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思维。
1、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
“酒精在生活中的小妙用”“四川成都某化工厂处理钠的事件”“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的氧化膜的处理方法”这些真实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化学科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2、设置驱动性学习任务,依据探究活动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进而提升证据意识。
教育家杜威说,探究是“对任何一种信念或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依据驱动型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既要让学生感受理论证据推导的科学性,又要让学生体验实验证据的过程性和复杂性, 设置合理的驱动性学习任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坚持以开展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
3、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体会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本节教材中通过分析分子结构引入取代基和烃的衍生物的概念,指出衍生物的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与母体化合物烃的结构不同,因此性质也有所区别,深化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基本观念的理解。通过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并分析乙醇与乙烷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原因,因此引入官能团的概念,这样既代表了物质性质的化学性质,又让学生认识到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4、思路方法外显,促进自主迁移,注重落实,形成有机物学习一条主线。
教材中乙醇的氧化还原反应重点在于催化氧化,其中包含了生物体内酶催化的氧化反应,以及乙醇与高锰酸钾等氧化剂的反应,由此打通了从乙醇、乙醛、乙酸的物质转化链。教材在本节和本章最后编入相关习题和“整理与提升”,帮助学生分析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和物质类别变化,深化有机物性质与转化关系的认识,形成有机物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落实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马娟娟。基于真实情境下实际问题解决的化学课例分析[J]化学教与学,2020(9):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