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解读:新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生产的内在逻辑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new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社会主义文艺中的经典英雄形象,而这一形象是在电影改编时丰满起来的。电影在形象塑造与建构理想观众等方面,体现出它作为工业性艺术的一些程式特征,这些程式也构成了电影的独特表意方式。这种工业性特征的呈现,反映出当代中国如何利用电影这一艺术门类的特长来推进话语建构与传播。英雄形象塑造是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核心任务,以英雄形象的生产作为一个切口,可以管窥20世纪50到70年代的中国构造自身历史叙述的思路,以及以文艺来引导观众认同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政治。
其他文献
倘若说有“感动中国”的画家,现年96岁高龄的阳太阳可谓当之无愧。早在1936年,他的油画《女青年》和《恋》的问世,那份形诸盎然生意和温煦灿烂的阳光,不仅显示他扎实的艺术
以往对西班牙作家马里亚斯创作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后现代侦探小说的特性,忽略了其重构历史记忆的叙事功能。自1977年出台“遗忘协定”至2007年通过《历史记忆法》,西班牙政府似乎从政治层面推进了民主化进程,但在马里亚斯看来,这些法律条款实则是政治妥协,强化了民间对历史事件的遗忘。他的《明日你的脸庞》三部曲和《坏事开头》致力于重现佛朗哥政权的历史真相,还原佛朗哥强权对西班牙人的巨大伤害,并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激活,提醒人们警惕政治叙事淹没历史记忆的意图,启迪人们走向真正的自由。
夜幕下,那每一盏闪烁的灯光下面,都在讲述着一个诱人、美妙亦或可怕、绝望的故事。在“一夜情”的年代里,那性欲放纵、追求自由的欢乐背后,往往充满了绝望者恐怖的呐喊。有多
20世纪50年代,"人民电影"一方面继承了"进步电影"对底层悲苦生活状况的聚焦,对愤怒和抗争的表达,另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了重大改造,将"人民"从无声的形象、抽象的象征变为有革命理想的、有集体可见性的中心形象。其时以政治正确为根本前提的整一性创作,因为是否把握住了"政治地拍电影"这条潜在的美学原则而显出截然不同的命运。"政治地拍电影",不仅意味着将政治从内容转换为手段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式地生产影像,实现一种新的审美-政治分配,也意味着通过自治与他治的沟通,将艺术形式转化为生活形式,用新的审美趣味改造社会生活。
期刊
  本文从电解液角度出发,采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类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改善富锂三元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电压平台降低问题。实验表明,一定量的类黄酮类化合物添加,能改善
1949年后,工人文艺运动以上海、天津、鞍山等工业城市为主要阵地,旨在以"群众文艺"的方式树立新的劳动主体与文化主体。在文艺工作者的教育、引导和组织下,工人文艺活动被组织在生产过程的内部,力图构造一种打破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的象征秩序,同时又不对生产造成妨害,由此带来闲暇与劳动、文艺与生产之间的悖论关系。尤其在工人写作运动中,对"工人业余作者"的培养反而催生出"当作家"的专业化憧憬,生产出新的脑体分工的趋势。"群众文艺"的构想原本旨在打破现代市民社会的劳动分工,创造生产者自身的文化,从而完成主体性革命与文化
期刊
在艺术学理论学科下,艺术史研究可以有三个与门类艺术史不同的方向。第一是艺术史的历史,即对各门类艺术史的文本与方法进行知识学和思想史的研究。第二是作为图像史的艺术史,把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各个门类艺术的图像复本,也包括科学图像、哲学图像等,并通过图像史研究打通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第三是艺术的感性体制及其历史变化,在重新定义美学及其与艺术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艺术作品的感性体制与分配,以及艺术的感性体制变化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艺术史既不是门类艺术史的集合,也不会取代门类艺术史,艺术史与门类艺术史之间是平行和
期刊
经典的形成是艰难的,经过时间磨砺的经典作品在当下变革中更是面临着新的释读.这种流变和作品被读的“个性原则”使经典在解读后的“改写”具有可能性;然而一些批评家因对经
德加"女帽商"系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其中涉及镜子的两幅同样名为《女帽店》的作品。目前已有的讨论大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为这些图像再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并且将镜子视作阶级区隔的标志。然而,如果将镜子看作一种视觉装置,这两件作品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结构。不仅如此,镜子装置还包括他者的眼睛、物神的凝视和屏幕的投射。在各个镜子装置的运作下,拜物教的物神、精神分析的镜像和凝视以及结构主义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共同形成了图像中的层层褶皱。无论是图像内的女顾客和女店员,还是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