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充电宝悄然亮相,消费者仍然好奇和陌生,但市场竞争已狼烟四起。
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将竞争对手“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一场纠纷,揭开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战。
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同时,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在入场。不完全统计显示,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
市场硝烟弥漫,资本频繁布局,但“蝇头小利”的充电宝,其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对于消费者和商户而言,充电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它会给共享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还是会陷入高开低走的窘境?
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共享充电宝的现在和未来仍然不算明朗。
现状:至少15家企业密集入局
共享充电宝正在占领商场。如果你在北京的商场或者车站等公共场所留意,可能会发现多了许多共享充电装置。用户扫码,就可以租借一个充电宝,或者实现付费快速充电。
这正是最近流行的共享充电宝。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科技”,主攻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记者探访发现,目前主流的三种共享充电宝模式已经分别进驻北京的主要商场,且操作流程、缴费方法和归还方式大同小异。
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注册——付款——借出,一般情况下整个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
不同的是,“来电科技”除提供充电宝之外,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并具有信用免押金服务;“小电”则不需要缴纳押金,用户扫码下单后即可连线计费充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有至少15家创业公司入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来电科技”、“街电”和“小电”三家,这三家的A轮融资都已接近或冲破亿元。
痛点:手机充电已经成为刚需
2013年底,袁炳松在浏览淘宝双十一数据的时候发现,24小时内,淘宝共卖出了200万份充电宝。
他感觉,手机充电是个硬需求。
手机充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已经超过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国内存量的充电宝有20多亿。
第二年,袁炳松创立了来电科技,主打充电宝租赁。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则补充说,在今天,共享理念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于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共享经济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3.3%。
“手机功能不断增加,智能机电池续航能力却有限,充电是一件高频刚需的事情。”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认为。
与手机充电需求相悖的是充电宝本身不小的体积和接近一斤的重量。
“2013年开始移动支付逐渐普及,未来的习惯是简单出行,很多人出门连卡和钱包都不想带,谁还想着带一个充电宝?”袁炳松谈道。
在他看来,共享充电宝可能比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
“首先,充电宝的成本比单车更低。充电宝的售价普遍低于100元,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至少要在300元左右。同时,因为使用场景在半公共场所,甚至是商家店铺里面,自然损耗程度较低,维护费用低。其次,共享充电宝行业受到的政策影响较小,甚至还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充电宝未来扔给谁的问题。”
场景:共享充电宝使用频次受限
作为某餐饮店店长,彭先生对共享充电宝反而有着担忧。
两天前,彭先生接到上级通知要入驻共享充电宝。他发现,这个充电宝是要顾客自己付费使用的。而此前,为了提高顾客的消费体验,彭先生的店里一直免费提供充电宝,吧台里面也可以直接充电,这两个渠道已经可以解决顾客需要。“顾客来吃饭的时候,充个电还要让客人交钱,这种服务会不会让顾客产生反感情绪?”彭店长怀疑。
与商户合作,是共享充电宝的主流使用场景之一,但从体验端来看,现实并不十分美好。即使主攻大场景的共享充电设备也面临着使用频次的考验。
记者探访发现,即使坐落在流量巨大的购物中心,机柜式共享充电宝也谈不上热闹。
4月10日,北京朝阳区某大型购物中心,工作日下班晚高峰。
经记者测算,半小时内共有13位消费者来到“来电科技”机柜前希望借取充电宝,其中7人成功借出,6人未完成借取,无人购买数据线。
未借取的6人中,2人将柜机误当作了充电端口;4人发现需要缴纳100元押金后选择离开。 这正是摆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面前的挑战:如何培育起用户习惯,进而提升使用频次。
“以共享单车为例,供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变成共享的基础。充电宝是一个道理,要先解决的是供给端的规模化的问题,从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说。
变现:“没打算现在就盈利”
不声不响中,规模的“闪电战”已经打响。截至目前,来电科技已经进入了80多座城市,铺设了1700多台机器,每天租借两万余次,“小电”也已入驻了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5座城市,唐永波透露,接下来将会开通20—30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巨头中的两家已经开始入局。
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的战略投资方,据悉腾讯是由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介绍迅速入局。
“来电科技”也已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用户可在其自助租借网点,凭借芝麻信用积分即可免押金租借充电宝。
目前来看,现阶段大家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
据袁炳松透露,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不约而同,快速跑马圈地成为行业从业者的共识。
“去年我们制定的目标是百城万点,这种情况下我是可以挣到钱的,但现在的目标变成了百城百万点,先跑马圈地扩大规模。”袁炳松说。
“我们还没有考虑盈利,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还是想把规模程度和密集度给铺起来,后面再去思考具体的盈利模式。”唐永波说。
挑战:投资人五问风险
“共享充电宝这件事是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分析。
在他眼中,这个市场有可能会成长到近百亿的规模,但目前来看,行业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和压力,伴随风口的往往是愈来愈大的泡沫。
第一,整个行业面临着技术变革的风险。业内需要考虑的两重风险,一是电池技术的变革升级,手机电池电量扩容到能满足用户电量需求,更便宜、更轻便、容量更大的充电宝被推出时,充电宝租赁市场会不会变小?二是充电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后,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会不会被进一步蚕食?
第二,存在着产品替代性危险。充电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在大小应用场景里这种需求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尤其在小场景里,共享充电宝很容易被充电端口消灭,也可能被店家准备的免费充电宝或租赁充电宝所替代。相对而言,大场景没那么容易被颠覆。
第三,行业易面临恶性竞争。大小场景都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订单分流、价格下跌,行业竞品越来越多话语权递到商户方,还可能涉及入场费等方面的压力。
第四,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共享充电宝创业者眼中,广告收入是未来重要的现金流之一,但它的价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以机柜式为例,这和线下的分众传媒等媒体的差异性并不大,竞争同样很激烈。
在他看来,精准化营销是共享充电宝企业未来的出路之一。“但还要看他们收集上来的数据比地图类或社交类应用收集的数据价值大还是小,收集到的数据能不能达到可用标准。”赵豪说。
除此之外,手机数据的安全性,始终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绕不开的问题。
未来:绕不开的资本持久战
进入北京后,袁炳松感叹,北京的投资套路是“真野”。“我说我就需要5000万,投资人告诉我这个事情 5000万根本打不住,这是一个资本大战,是个资本驱动型市场,要尽可能拿更多的钱,资本愿意花钱来买抢占市场规模的时间。”袁炳松回忆说。
“去年我们制定的目标是百城万点,这种情况下我是可以挣到钱的,但现在行业突然起风了,更多的玩家涌了进来,资本跟我说这目标定得太低了,于是我们现在的目标改成了百城十万点,2019年上半年达到百城百万点,先跑马圈地扩大规模。”
要快,要再快,袁炳松一直在深圳小步快跑,发现资本市场希望的是他没命的跑,是坐着火箭往前冲。
不可否认,这个准入门槛低,投入成本少,盈利模式清晰的市场已然硝烟弥漫,“百电大战”近在咫尺。
在袁炳松看来,这场仗不得不打,而且是场持久战,想要冲到最后就必须备足兵马粮草。“我拿美金的原因就是因为美金打仗更好打,竞争到最后我可能要融资7、8个亿美金能把这场仗打完,人民币拿40、50个亿是比较困难的,一群股东在下面董事会都不好开;另外美元资本对“打仗”这事也更包容。”
袁炳松预计,今年下半年这场仗会进行到更激烈的阶段。“可能会打价格战,有人会推出两小时免费,三小时免费,打补贴战。”
在陈洪亮看来,共享充电宝市场未来能跑出来的企业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切入消费者端的模式要足够的轻,包括取消借和还,去除押金等方面,门槛越低越好,要让消费者更自然地进入新的消费场景中;
第二,從团队本身来考量,既要兼具地面运营能力,也要兼备产品本身的技术能力,共享充电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里面也存在许多的产品门槛,包括电池稳定性、连接性等要求;
第三除了本身团队之外,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和它形成角对的生态团体,比如招募城市合伙人,要搭建出整个体系,让社会上的更多的人有所参与。
因此,在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眼中,共享充电宝的资本持久战要分为“持久”和“战”两个点来理解。
首先“持久”是必然的。“任何企业从开始创立到IPO,都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没有一家公司说我能在一两年时间里就把这个市场占领住,五年已经是个比较快的时间。”
另外是“战”的部分。“我不希望看到把资本烧在过去出现过的补贴战里面,而是希望把资本用于技术改进、产品改进,放在服务消费者本身,而不是烧在对手身上。”
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将竞争对手“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一场纠纷,揭开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战。
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同时,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在入场。不完全统计显示,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
市场硝烟弥漫,资本频繁布局,但“蝇头小利”的充电宝,其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对于消费者和商户而言,充电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它会给共享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还是会陷入高开低走的窘境?
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共享充电宝的现在和未来仍然不算明朗。
现状:至少15家企业密集入局
共享充电宝正在占领商场。如果你在北京的商场或者车站等公共场所留意,可能会发现多了许多共享充电装置。用户扫码,就可以租借一个充电宝,或者实现付费快速充电。
这正是最近流行的共享充电宝。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科技”,主攻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记者探访发现,目前主流的三种共享充电宝模式已经分别进驻北京的主要商场,且操作流程、缴费方法和归还方式大同小异。
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注册——付款——借出,一般情况下整个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
不同的是,“来电科技”除提供充电宝之外,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并具有信用免押金服务;“小电”则不需要缴纳押金,用户扫码下单后即可连线计费充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有至少15家创业公司入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来电科技”、“街电”和“小电”三家,这三家的A轮融资都已接近或冲破亿元。
痛点:手机充电已经成为刚需
2013年底,袁炳松在浏览淘宝双十一数据的时候发现,24小时内,淘宝共卖出了200万份充电宝。
他感觉,手机充电是个硬需求。
手机充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已经超过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国内存量的充电宝有20多亿。
第二年,袁炳松创立了来电科技,主打充电宝租赁。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则补充说,在今天,共享理念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于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共享经济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3.3%。
“手机功能不断增加,智能机电池续航能力却有限,充电是一件高频刚需的事情。”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认为。
与手机充电需求相悖的是充电宝本身不小的体积和接近一斤的重量。
“2013年开始移动支付逐渐普及,未来的习惯是简单出行,很多人出门连卡和钱包都不想带,谁还想着带一个充电宝?”袁炳松谈道。
在他看来,共享充电宝可能比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
“首先,充电宝的成本比单车更低。充电宝的售价普遍低于100元,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至少要在300元左右。同时,因为使用场景在半公共场所,甚至是商家店铺里面,自然损耗程度较低,维护费用低。其次,共享充电宝行业受到的政策影响较小,甚至还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充电宝未来扔给谁的问题。”
场景:共享充电宝使用频次受限
作为某餐饮店店长,彭先生对共享充电宝反而有着担忧。
两天前,彭先生接到上级通知要入驻共享充电宝。他发现,这个充电宝是要顾客自己付费使用的。而此前,为了提高顾客的消费体验,彭先生的店里一直免费提供充电宝,吧台里面也可以直接充电,这两个渠道已经可以解决顾客需要。“顾客来吃饭的时候,充个电还要让客人交钱,这种服务会不会让顾客产生反感情绪?”彭店长怀疑。
与商户合作,是共享充电宝的主流使用场景之一,但从体验端来看,现实并不十分美好。即使主攻大场景的共享充电设备也面临着使用频次的考验。
记者探访发现,即使坐落在流量巨大的购物中心,机柜式共享充电宝也谈不上热闹。
4月10日,北京朝阳区某大型购物中心,工作日下班晚高峰。
经记者测算,半小时内共有13位消费者来到“来电科技”机柜前希望借取充电宝,其中7人成功借出,6人未完成借取,无人购买数据线。
未借取的6人中,2人将柜机误当作了充电端口;4人发现需要缴纳100元押金后选择离开。 这正是摆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面前的挑战:如何培育起用户习惯,进而提升使用频次。
“以共享单车为例,供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变成共享的基础。充电宝是一个道理,要先解决的是供给端的规模化的问题,从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说。
变现:“没打算现在就盈利”
不声不响中,规模的“闪电战”已经打响。截至目前,来电科技已经进入了80多座城市,铺设了1700多台机器,每天租借两万余次,“小电”也已入驻了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5座城市,唐永波透露,接下来将会开通20—30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巨头中的两家已经开始入局。
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的战略投资方,据悉腾讯是由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介绍迅速入局。
“来电科技”也已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用户可在其自助租借网点,凭借芝麻信用积分即可免押金租借充电宝。
目前来看,现阶段大家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
据袁炳松透露,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不约而同,快速跑马圈地成为行业从业者的共识。
“去年我们制定的目标是百城万点,这种情况下我是可以挣到钱的,但现在的目标变成了百城百万点,先跑马圈地扩大规模。”袁炳松说。
“我们还没有考虑盈利,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还是想把规模程度和密集度给铺起来,后面再去思考具体的盈利模式。”唐永波说。
挑战:投资人五问风险
“共享充电宝这件事是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分析。
在他眼中,这个市场有可能会成长到近百亿的规模,但目前来看,行业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和压力,伴随风口的往往是愈来愈大的泡沫。
第一,整个行业面临着技术变革的风险。业内需要考虑的两重风险,一是电池技术的变革升级,手机电池电量扩容到能满足用户电量需求,更便宜、更轻便、容量更大的充电宝被推出时,充电宝租赁市场会不会变小?二是充电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后,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会不会被进一步蚕食?
第二,存在着产品替代性危险。充电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在大小应用场景里这种需求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尤其在小场景里,共享充电宝很容易被充电端口消灭,也可能被店家准备的免费充电宝或租赁充电宝所替代。相对而言,大场景没那么容易被颠覆。
第三,行业易面临恶性竞争。大小场景都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订单分流、价格下跌,行业竞品越来越多话语权递到商户方,还可能涉及入场费等方面的压力。
第四,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共享充电宝创业者眼中,广告收入是未来重要的现金流之一,但它的价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以机柜式为例,这和线下的分众传媒等媒体的差异性并不大,竞争同样很激烈。
在他看来,精准化营销是共享充电宝企业未来的出路之一。“但还要看他们收集上来的数据比地图类或社交类应用收集的数据价值大还是小,收集到的数据能不能达到可用标准。”赵豪说。
除此之外,手机数据的安全性,始终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绕不开的问题。
未来:绕不开的资本持久战
进入北京后,袁炳松感叹,北京的投资套路是“真野”。“我说我就需要5000万,投资人告诉我这个事情 5000万根本打不住,这是一个资本大战,是个资本驱动型市场,要尽可能拿更多的钱,资本愿意花钱来买抢占市场规模的时间。”袁炳松回忆说。
“去年我们制定的目标是百城万点,这种情况下我是可以挣到钱的,但现在行业突然起风了,更多的玩家涌了进来,资本跟我说这目标定得太低了,于是我们现在的目标改成了百城十万点,2019年上半年达到百城百万点,先跑马圈地扩大规模。”
要快,要再快,袁炳松一直在深圳小步快跑,发现资本市场希望的是他没命的跑,是坐着火箭往前冲。
不可否认,这个准入门槛低,投入成本少,盈利模式清晰的市场已然硝烟弥漫,“百电大战”近在咫尺。
在袁炳松看来,这场仗不得不打,而且是场持久战,想要冲到最后就必须备足兵马粮草。“我拿美金的原因就是因为美金打仗更好打,竞争到最后我可能要融资7、8个亿美金能把这场仗打完,人民币拿40、50个亿是比较困难的,一群股东在下面董事会都不好开;另外美元资本对“打仗”这事也更包容。”
袁炳松预计,今年下半年这场仗会进行到更激烈的阶段。“可能会打价格战,有人会推出两小时免费,三小时免费,打补贴战。”
在陈洪亮看来,共享充电宝市场未来能跑出来的企业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切入消费者端的模式要足够的轻,包括取消借和还,去除押金等方面,门槛越低越好,要让消费者更自然地进入新的消费场景中;
第二,從团队本身来考量,既要兼具地面运营能力,也要兼备产品本身的技术能力,共享充电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里面也存在许多的产品门槛,包括电池稳定性、连接性等要求;
第三除了本身团队之外,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和它形成角对的生态团体,比如招募城市合伙人,要搭建出整个体系,让社会上的更多的人有所参与。
因此,在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眼中,共享充电宝的资本持久战要分为“持久”和“战”两个点来理解。
首先“持久”是必然的。“任何企业从开始创立到IPO,都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没有一家公司说我能在一两年时间里就把这个市场占领住,五年已经是个比较快的时间。”
另外是“战”的部分。“我不希望看到把资本烧在过去出现过的补贴战里面,而是希望把资本用于技术改进、产品改进,放在服务消费者本身,而不是烧在对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