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水平相应提高,农业基本生产情况得到改善,新形势下,应创新农村经营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家庭农场就是农业生产市场化带动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家庭农场 农村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生产效率,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水平相应提高,农业基本生产情况得到改善,新形势下,应创新农村经营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推广“家庭农场”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市场化带动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家庭农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力推广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
1、当今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解决了经营主体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近些年,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效益相对低下,大量农民转到了非农就业岗位,其中少数人还“兼业”种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上海松江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原来该区有19万农村劳动力,但现在只剩下2万人,其中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1.2万人。这就使田地流转出来、集中到少数能人手里成为了可能。
2、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区域逐渐具备反哺农业的实力。近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惠农政策,使“家庭农场”赶上了好时候。以种粮为例,原本他们一年忙到头,最后卖粮的收入减去农药、化肥等农本,只能赚点留下的口粮。现在农民种田,可获得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综合补贴等,一亩地可获得补贴300元—500元。这就大幅抵消原来的成本,再有一定的规模面积,收入就可观了。
3、家庭农场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一户农民经营100亩到150亩的家庭农场,按照原来的种植方法,一家人肯定忙不过来,长年聘请别人成本又太高。现在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了,育苗、插秧、收割等都能实现机械化,如一台插秧机可以赶得上50个插秧能手的速度。现代农业所需的社会化服务,比如技术培训、种子农药配送、农机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已逐渐建立起来,也能及时满足家庭农场的基本需求。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营主体,但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一直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家庭农场不改变基本的农村土地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循序渐进,有利于稳定农村生产。沪郊创造的家庭农场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经受住了多重考验,切实解决了“三农”领域出现的一些现实难题。
1、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改变我国小农生产的现状,提高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信息化水平要明显高于单一农户。“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路径。古往今来,农业的主体经营模式都是家庭经营。纵观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它们都是在逐步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中央提倡的“家庭农场”,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它代表的是一种高度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美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400多亩土地,而中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6.5亩土地。 “手插秧”式的传统农业已难以维系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了。
2、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提高农场主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其掌握市场行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民增收。通过规模效益提升农户收入,是家庭农场最直接的吸引力。松江区农委日前对100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百户总经营粮田14676亩,平均每户146.76亩,亩收入1846元,减去成本和土地流转费,每亩净收入551元,平均每户净收入8万多元。家庭农场能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最终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
4、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发展。过去农户经营三五亩农田,对于使用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的积极性都不高,有风险收益又不高。但承包了上百亩的家庭农场之后,农户提高生产力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就目前的生产能力来说,理想的应该是在100亩到150亩之间。近年,松江积极落实“给种植大户提供最好的稻种”的政策,现在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已达到90%以上,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据统计,去年松江二麦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同比分别增70%、105%、122%,水稻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同比分别增1.3%、3%、12%。
5、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施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目前,松江区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还组建了粮食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档案,以确保稻米的品质,同时还对产品统一加工,以统一品牌打市场,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
三、“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家庭农场推进中面临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为其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1、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家庭农场具有一定规模,承担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自然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沪郊从事农业的主要还是老年农民、兼业农民和外来农民,他们的素质显然跟不上需求。户籍制度的放开,沿海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年进城谋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空心化、从事农业人口的老龄化,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明显不足。 2、家庭农场模式在现阶段所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土地”从何而来问题。土地如何适度规模、集中,是推广家庭农场面临的首要问题。试点地区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大都是通过村委会向兼业农民流转过来的。随着粮食补贴的增加、粮价的上涨,一些已流转出土地的农民看到家庭农场回报较高,于是反悔欲退出“流转”,给现有的家庭农场经营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3、政策补贴也需更加合理化。由于规模经营在生产初期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资金往往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实践中,各种补贴往往是事中或事后补贴。
4、配套的社会服务范围、质量需提高。如何避免粮食产后损失?不少农民把粮食晾晒在马路上,只给车辆腾出一条“窄缝”通行。除了容易引起安全问题,而沙尘也污染了粮食。再如多年来,农田经层层转包,田间环境变得脏乱差、土地资源没有合理利用、蔬菜安全无法把关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四、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家庭农场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还需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引导。
1、提高“家庭农场”从业者的素质。发展家庭农场,人才是关键。有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农技科研人员、村干部和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引导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管理走向专业化。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家庭农场的模式,希望将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今后“2030”年轻劳动力,将成为家庭农场的主力军。
2、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制订恰当的土地流转补偿方案。家庭农场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之上的,只有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机制与退出机制之后,家庭农场才能快速发展。外出打工的农民在非农就业工作、户籍、社保、住房等都还没解决前,不会把土地贸然长久流转出去。使兼业户放弃土地但又不影响其利益,同时使家庭农场经营者不增加负担,又能有效避免土地流转期限短、经营不稳定等现象发生。
3、政府给予家庭农场的各种补贴在每年的年初就发放到农场主手里,真正解决农场的生产资金紧缺问题。当前,一方面需要稳定现有的补贴项目,另一方面要根据粮食和农资市场的情况变化给予补贴,既让种粮农民有合理的收入,又不能因补贴偏高而影响其他农民非农就业的积极性。
4、选择从粮食开始试点“家庭农场” ,各地因地制宜逐步推广。因为种粮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经营积极性一直不高, 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出发,必须扭转这一现状。同时,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最为明显,而政府部门也仍对于粮食进行保底采购,实施过程中的障碍相对较少。在参考粮食家庭农场的经验基础上,推出蔬菜、鲜花、等种养业家庭农场。宁波市泖港镇率先尝试组建蔬菜家庭农场。镇政府对1000多亩土地进行地块调整,清退了一部分外来承包户,并将黄桥村的90亩农田独立划分出来,并对土壤进行了改造,铺设了地下管道,修建了大棚。
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宁波市泖港镇政府组建的“浦净蔬菜专业合作社”将经营户纳为社员,提供全部蔬菜种植设施,并包揽了蔬菜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从根本上保障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的利益。每季蔬菜种植前,合作社统一进行市场调查,为家庭农场经营户推荐蔬菜种植品种;在种植中,为经营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保障蔬菜质量安全;蔬菜产出后,经营户若无法自行销售,合作社以保底价购入蔬菜,为家庭农场经营户代为销售。
五、发展“家庭农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部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1、在条件适合的地区,推动土地流转。部分地区会有一定规模的资本下乡。要注意严格土地用途管理,谨防资本下乡不为农,只为地。经营规模:以80-150亩为宜,按照要求种植水稻或上级政府规定的作物。
2、严格家庭农场经营者准入条件。挑选家庭农场承包户要严格遵循几个条件:种植技术有口皆碑的本地农户;农户家庭成员中必须有两名以上劳动力;必须是自耕农民。在蔬菜等其他家庭农场推广中,也要继续严格执行这一标准。
3、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注意规范、细化,不能过度用财政去补助;要解决新的农民之间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对于用财政资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户发展如水利等投资规模大的投资,要明确资产形成后的产权问题。
家庭农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需各方努力形成合力,推进其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博臻:家庭农场 沪郊兴起“松江模式” 文汇报2013-02-26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常州日报 2013-02-15
[3]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发展家庭农场 2013年02月17日 中投顾问
【关键词】家庭农场 农村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生产效率,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水平相应提高,农业基本生产情况得到改善,新形势下,应创新农村经营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推广“家庭农场”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市场化带动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家庭农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力推广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
1、当今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解决了经营主体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近些年,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效益相对低下,大量农民转到了非农就业岗位,其中少数人还“兼业”种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上海松江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原来该区有19万农村劳动力,但现在只剩下2万人,其中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1.2万人。这就使田地流转出来、集中到少数能人手里成为了可能。
2、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区域逐渐具备反哺农业的实力。近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惠农政策,使“家庭农场”赶上了好时候。以种粮为例,原本他们一年忙到头,最后卖粮的收入减去农药、化肥等农本,只能赚点留下的口粮。现在农民种田,可获得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综合补贴等,一亩地可获得补贴300元—500元。这就大幅抵消原来的成本,再有一定的规模面积,收入就可观了。
3、家庭农场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一户农民经营100亩到150亩的家庭农场,按照原来的种植方法,一家人肯定忙不过来,长年聘请别人成本又太高。现在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了,育苗、插秧、收割等都能实现机械化,如一台插秧机可以赶得上50个插秧能手的速度。现代农业所需的社会化服务,比如技术培训、种子农药配送、农机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已逐渐建立起来,也能及时满足家庭农场的基本需求。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营主体,但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一直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家庭农场不改变基本的农村土地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循序渐进,有利于稳定农村生产。沪郊创造的家庭农场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经受住了多重考验,切实解决了“三农”领域出现的一些现实难题。
1、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改变我国小农生产的现状,提高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信息化水平要明显高于单一农户。“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路径。古往今来,农业的主体经营模式都是家庭经营。纵观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它们都是在逐步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中央提倡的“家庭农场”,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它代表的是一种高度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美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400多亩土地,而中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6.5亩土地。 “手插秧”式的传统农业已难以维系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了。
2、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提高农场主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其掌握市场行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民增收。通过规模效益提升农户收入,是家庭农场最直接的吸引力。松江区农委日前对100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百户总经营粮田14676亩,平均每户146.76亩,亩收入1846元,减去成本和土地流转费,每亩净收入551元,平均每户净收入8万多元。家庭农场能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最终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
4、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发展。过去农户经营三五亩农田,对于使用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的积极性都不高,有风险收益又不高。但承包了上百亩的家庭农场之后,农户提高生产力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就目前的生产能力来说,理想的应该是在100亩到150亩之间。近年,松江积极落实“给种植大户提供最好的稻种”的政策,现在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已达到90%以上,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据统计,去年松江二麦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同比分别增70%、105%、122%,水稻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同比分别增1.3%、3%、12%。
5、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施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目前,松江区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还组建了粮食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档案,以确保稻米的品质,同时还对产品统一加工,以统一品牌打市场,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
三、“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家庭农场推进中面临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为其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1、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家庭农场具有一定规模,承担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自然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沪郊从事农业的主要还是老年农民、兼业农民和外来农民,他们的素质显然跟不上需求。户籍制度的放开,沿海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年进城谋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空心化、从事农业人口的老龄化,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明显不足。 2、家庭农场模式在现阶段所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土地”从何而来问题。土地如何适度规模、集中,是推广家庭农场面临的首要问题。试点地区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大都是通过村委会向兼业农民流转过来的。随着粮食补贴的增加、粮价的上涨,一些已流转出土地的农民看到家庭农场回报较高,于是反悔欲退出“流转”,给现有的家庭农场经营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3、政策补贴也需更加合理化。由于规模经营在生产初期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资金往往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实践中,各种补贴往往是事中或事后补贴。
4、配套的社会服务范围、质量需提高。如何避免粮食产后损失?不少农民把粮食晾晒在马路上,只给车辆腾出一条“窄缝”通行。除了容易引起安全问题,而沙尘也污染了粮食。再如多年来,农田经层层转包,田间环境变得脏乱差、土地资源没有合理利用、蔬菜安全无法把关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四、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家庭农场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还需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引导。
1、提高“家庭农场”从业者的素质。发展家庭农场,人才是关键。有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农技科研人员、村干部和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引导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管理走向专业化。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家庭农场的模式,希望将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今后“2030”年轻劳动力,将成为家庭农场的主力军。
2、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制订恰当的土地流转补偿方案。家庭农场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之上的,只有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机制与退出机制之后,家庭农场才能快速发展。外出打工的农民在非农就业工作、户籍、社保、住房等都还没解决前,不会把土地贸然长久流转出去。使兼业户放弃土地但又不影响其利益,同时使家庭农场经营者不增加负担,又能有效避免土地流转期限短、经营不稳定等现象发生。
3、政府给予家庭农场的各种补贴在每年的年初就发放到农场主手里,真正解决农场的生产资金紧缺问题。当前,一方面需要稳定现有的补贴项目,另一方面要根据粮食和农资市场的情况变化给予补贴,既让种粮农民有合理的收入,又不能因补贴偏高而影响其他农民非农就业的积极性。
4、选择从粮食开始试点“家庭农场” ,各地因地制宜逐步推广。因为种粮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经营积极性一直不高, 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出发,必须扭转这一现状。同时,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最为明显,而政府部门也仍对于粮食进行保底采购,实施过程中的障碍相对较少。在参考粮食家庭农场的经验基础上,推出蔬菜、鲜花、等种养业家庭农场。宁波市泖港镇率先尝试组建蔬菜家庭农场。镇政府对1000多亩土地进行地块调整,清退了一部分外来承包户,并将黄桥村的90亩农田独立划分出来,并对土壤进行了改造,铺设了地下管道,修建了大棚。
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宁波市泖港镇政府组建的“浦净蔬菜专业合作社”将经营户纳为社员,提供全部蔬菜种植设施,并包揽了蔬菜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从根本上保障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的利益。每季蔬菜种植前,合作社统一进行市场调查,为家庭农场经营户推荐蔬菜种植品种;在种植中,为经营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保障蔬菜质量安全;蔬菜产出后,经营户若无法自行销售,合作社以保底价购入蔬菜,为家庭农场经营户代为销售。
五、发展“家庭农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部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1、在条件适合的地区,推动土地流转。部分地区会有一定规模的资本下乡。要注意严格土地用途管理,谨防资本下乡不为农,只为地。经营规模:以80-150亩为宜,按照要求种植水稻或上级政府规定的作物。
2、严格家庭农场经营者准入条件。挑选家庭农场承包户要严格遵循几个条件:种植技术有口皆碑的本地农户;农户家庭成员中必须有两名以上劳动力;必须是自耕农民。在蔬菜等其他家庭农场推广中,也要继续严格执行这一标准。
3、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注意规范、细化,不能过度用财政去补助;要解决新的农民之间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对于用财政资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户发展如水利等投资规模大的投资,要明确资产形成后的产权问题。
家庭农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需各方努力形成合力,推进其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博臻:家庭农场 沪郊兴起“松江模式” 文汇报2013-02-26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常州日报 2013-02-15
[3]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发展家庭农场 2013年02月17日 中投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