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形式特点。因为没有特点,便没有了生命力,便失去了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作为传承千年,被称为“活化石”的评书艺术,其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其概括为四个字:说、演、评、博。
所谓“说”,是评书艺术的表演要素,古代把“说书”叫“说话”。最早的文字记载有隋朝的杨玄感要:“侯(白)秀才,说个好话”,唐朝的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曾于“新昌宅听‘一枝花’话,由寅至巳未毕其词。”这说明隋唐时期说书艺术早已盛行,那时把“说书”叫“说话”。我们所说的“说”字,不是对评书艺术的形式称谓,而是对评书艺术的表演元素的解释。
“说”是人类的本能,用于交流思想,传递见闻信息,是自然的、原始的。而评书的“说”,是一种经过演员深思熟虑、斟酌推敲的,令人一听就懂的,生动的、形象的、能引人聆听的“讲述文学”。之所以叫“讲述文学”,是因为它有着已成规范的语言体系,分为叙述、表述、引述、论述、旁白、对话、自述等。
叙述:泛指讲述故事的情节、细节、发展脉络。
表述:叙述主体故事情节之外的表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如“书中暗表”之类。
评述: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加注几句评论语言。一定要与主体的内容相关而不相悖,三言五语恰到好处,起到激发联想、画龙点睛之意。
论述:在关键时刻,重要人物加以段落式的评论,由于篇幅较长,评说必须精到、精彩、有趣、有理,恰到好处。
引述:叙说当中,说到一处情节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另外一件事件,书中主体事件有相通相似之处,阐述起因结果,可使观众开拓想象空间,扩展思考深度。
旁白:一种跳出主体内容,由演员自说自话地道白,很像戏曲演员中的“打背供”。不同的是戏曲演员“打背供”可以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背对其他角色向观众交流语言,而评书的“旁白”是说书人跳出“一人多角”的环境,直接面对观众说自己的感受。
对话:评书是“一人多角”的艺术,书中的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对话”都要由演员一人完成,这在“对话”的说表中可见演员的功力。对话中要显示书中人物的个性、品位、身份、文化、修养等,要“一人多角”“人人不同”,这也是评书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自述:表现书中人物的内心思考,自然自语,这里也要显示出人物的个性。
“演”即表演。评书艺术的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能。其中包括:自我表演、形体表演、面部表演、虚拟表演、设计表演等。
自我表演:或叫“第一人称表演”,是指评书演员自己的形体表演,一个评书演员走上台后,首先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与观众交流,观众在没看到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时,先看到的是说书人,说书人给观众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说书人上场的步态、神态、心理状态,都直接影响着观众。
面部表演:评书艺术刻画人物的重要元素之一。俗话说:“七情六欲脸上看,喜怒哀乐眼中瞧”,影视导演注重脸部的特写镜头,评书演员的脸部更应是各种人物的“晴雨表”,切忌“一普脸”。
虚拟表演:又名“无实物表演”。评书演员凭借自己仅有的三件道具—— 扇子、醒木、手帕,便可以表演出刀、剑、枪、戟,战场打斗,风、雨、雷、电,自然景观等。
形态表演:评书演员全凭一人一己的身体形态来表现世间万物。演员要以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学人、状物、学动物、学各种物态,做到以一己之身可为万物之形。达到虚中求似,似中求真,真中求美。
“评”,即评论。
“评”字可称是评书的灵魂,是主体思想,是精神亮点,是启示警句,是思考格言,故都说“评书评书,有评有书,书为骨肉,评为灵魂,有书有评画龙点睛,有书无评,言语空空。”
评一般有“点评”“夹评”“典评”“论评”几种。
点评:指书中说到适当时机,点出一句评语,通常如“人算不如天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同行必有所师”之类。
夹评:在书中恰当的时候,三言五语的评说。较点评稍长,较论评又短些。
典评:在和书的内容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拉出历史的典故,如说到工人有“管鲍之交”便引出古代管仲、鲍叔牙的典故,说到“才思敏捷”便可引出“七步成诗”的曹植典故。
论评:一般在一节书中或一大段书中,引发一番评论给观众有振聋发聩之感。这种论述,要充分展示演员的思想见地和文化修养。
“博”,广博之博,渊博之博。这是一个评书演员,竭尽一生不能达到顶点的进修项目。同样一部书,有人说的观众爱听,有人说的观众就不爱听,大致相同的人物,大致相同的情节,其差别在于一个“博”字。渊博体现在几个方面,社会知识渊博,历史知识渊博,文学知识渊博,杂学知识渊博。
社会知识渊博:评书演员所说的书目内容,可以说纵叙千年,横涉万里,对社会知識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和理解,这里包括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生活习俗、规矩礼节等。
明朝大说书家柳敬亭的老师莫后光曾说:“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辨性情”当是表演人物,而“考方俗,形容万类”不就是全面了解社会吗?明朝的说书人就已经有了如此的见解。
历史知识渊博:说书人多说历史故事,不能光读历史小说,还需要读相关的正史。参考笔记史料了解对相关的历史人物,史书中有传的,都应该阅读并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艺术的真实不能与历史的真实相悖。
文学知识渊博:说书是讲述文学,其特点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讲给广大的观众与听众,产生现场回馈、互动反应的效果。这是它与阅读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最大的不同点,但又与阅读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试以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论,它们成书之前都是先有了《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玄奘西行取经记》的传播与讲述,随后才有了名作问世。明朝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更是把话本与小说融为一体成为“话本小说”的体例。
评书演员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诗词、散文乃至外国的名家名著会增大评书艺术本身的包容量和表现力。
杂学知识渊博:过去老艺人们常说演员的肚子是“杂货铺子”。评书演员说人生,说社会,说古今兴亡成败之理,谈世事人情道德规范,凡与此有关的知识都应知道,什么轶闻、传说、语言、俚曲、生活技能,各种才艺歌舞弹唱、琴棋书画,虽不能全都通达,也需要知其内容,了解要领。这样当书的内容涉列其间时,才能信手拈来,出言成趣。这需要长期积累,问学不断,达到“取之于其肆,中之于其微”。
形式特点增强了评书艺术的生命力,也推动了评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作为传承千年,被称为“活化石”的评书艺术,其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其概括为四个字:说、演、评、博。
所谓“说”,是评书艺术的表演要素,古代把“说书”叫“说话”。最早的文字记载有隋朝的杨玄感要:“侯(白)秀才,说个好话”,唐朝的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曾于“新昌宅听‘一枝花’话,由寅至巳未毕其词。”这说明隋唐时期说书艺术早已盛行,那时把“说书”叫“说话”。我们所说的“说”字,不是对评书艺术的形式称谓,而是对评书艺术的表演元素的解释。
“说”是人类的本能,用于交流思想,传递见闻信息,是自然的、原始的。而评书的“说”,是一种经过演员深思熟虑、斟酌推敲的,令人一听就懂的,生动的、形象的、能引人聆听的“讲述文学”。之所以叫“讲述文学”,是因为它有着已成规范的语言体系,分为叙述、表述、引述、论述、旁白、对话、自述等。
叙述:泛指讲述故事的情节、细节、发展脉络。
表述:叙述主体故事情节之外的表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如“书中暗表”之类。
评述: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加注几句评论语言。一定要与主体的内容相关而不相悖,三言五语恰到好处,起到激发联想、画龙点睛之意。
论述:在关键时刻,重要人物加以段落式的评论,由于篇幅较长,评说必须精到、精彩、有趣、有理,恰到好处。
引述:叙说当中,说到一处情节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另外一件事件,书中主体事件有相通相似之处,阐述起因结果,可使观众开拓想象空间,扩展思考深度。
旁白:一种跳出主体内容,由演员自说自话地道白,很像戏曲演员中的“打背供”。不同的是戏曲演员“打背供”可以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背对其他角色向观众交流语言,而评书的“旁白”是说书人跳出“一人多角”的环境,直接面对观众说自己的感受。
对话:评书是“一人多角”的艺术,书中的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对话”都要由演员一人完成,这在“对话”的说表中可见演员的功力。对话中要显示书中人物的个性、品位、身份、文化、修养等,要“一人多角”“人人不同”,这也是评书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自述:表现书中人物的内心思考,自然自语,这里也要显示出人物的个性。
“演”即表演。评书艺术的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能。其中包括:自我表演、形体表演、面部表演、虚拟表演、设计表演等。
自我表演:或叫“第一人称表演”,是指评书演员自己的形体表演,一个评书演员走上台后,首先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与观众交流,观众在没看到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时,先看到的是说书人,说书人给观众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说书人上场的步态、神态、心理状态,都直接影响着观众。
面部表演:评书艺术刻画人物的重要元素之一。俗话说:“七情六欲脸上看,喜怒哀乐眼中瞧”,影视导演注重脸部的特写镜头,评书演员的脸部更应是各种人物的“晴雨表”,切忌“一普脸”。
虚拟表演:又名“无实物表演”。评书演员凭借自己仅有的三件道具—— 扇子、醒木、手帕,便可以表演出刀、剑、枪、戟,战场打斗,风、雨、雷、电,自然景观等。
形态表演:评书演员全凭一人一己的身体形态来表现世间万物。演员要以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学人、状物、学动物、学各种物态,做到以一己之身可为万物之形。达到虚中求似,似中求真,真中求美。
“评”,即评论。
“评”字可称是评书的灵魂,是主体思想,是精神亮点,是启示警句,是思考格言,故都说“评书评书,有评有书,书为骨肉,评为灵魂,有书有评画龙点睛,有书无评,言语空空。”
评一般有“点评”“夹评”“典评”“论评”几种。
点评:指书中说到适当时机,点出一句评语,通常如“人算不如天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同行必有所师”之类。
夹评:在书中恰当的时候,三言五语的评说。较点评稍长,较论评又短些。
典评:在和书的内容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拉出历史的典故,如说到工人有“管鲍之交”便引出古代管仲、鲍叔牙的典故,说到“才思敏捷”便可引出“七步成诗”的曹植典故。
论评:一般在一节书中或一大段书中,引发一番评论给观众有振聋发聩之感。这种论述,要充分展示演员的思想见地和文化修养。
“博”,广博之博,渊博之博。这是一个评书演员,竭尽一生不能达到顶点的进修项目。同样一部书,有人说的观众爱听,有人说的观众就不爱听,大致相同的人物,大致相同的情节,其差别在于一个“博”字。渊博体现在几个方面,社会知识渊博,历史知识渊博,文学知识渊博,杂学知识渊博。
社会知识渊博:评书演员所说的书目内容,可以说纵叙千年,横涉万里,对社会知識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和理解,这里包括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生活习俗、规矩礼节等。
明朝大说书家柳敬亭的老师莫后光曾说:“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辨性情”当是表演人物,而“考方俗,形容万类”不就是全面了解社会吗?明朝的说书人就已经有了如此的见解。
历史知识渊博:说书人多说历史故事,不能光读历史小说,还需要读相关的正史。参考笔记史料了解对相关的历史人物,史书中有传的,都应该阅读并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艺术的真实不能与历史的真实相悖。
文学知识渊博:说书是讲述文学,其特点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讲给广大的观众与听众,产生现场回馈、互动反应的效果。这是它与阅读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最大的不同点,但又与阅读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试以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论,它们成书之前都是先有了《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玄奘西行取经记》的传播与讲述,随后才有了名作问世。明朝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更是把话本与小说融为一体成为“话本小说”的体例。
评书演员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诗词、散文乃至外国的名家名著会增大评书艺术本身的包容量和表现力。
杂学知识渊博:过去老艺人们常说演员的肚子是“杂货铺子”。评书演员说人生,说社会,说古今兴亡成败之理,谈世事人情道德规范,凡与此有关的知识都应知道,什么轶闻、传说、语言、俚曲、生活技能,各种才艺歌舞弹唱、琴棋书画,虽不能全都通达,也需要知其内容,了解要领。这样当书的内容涉列其间时,才能信手拈来,出言成趣。这需要长期积累,问学不断,达到“取之于其肆,中之于其微”。
形式特点增强了评书艺术的生命力,也推动了评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