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交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唯美的画面,恰恰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内容,在瑞茨、纳德等人“罪”与“罪”的挣扎中引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观众的思考: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坚守信仰才能通往真正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罪”与“罚”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宗教信仰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2011年获得第6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今年击败耗资6亿的张艺谋大片《金陵十三钗》荣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无论如何一部5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成了电影界最大的赢家,这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热议。《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唯美的画面,恰恰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内容,在“罪” 与“罪”的交锋中引发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度观众的思考。
  一、另一种意义上的“罪”
  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叙述的是伊朗中产阶级纳德和西敏因移民问题而闹离婚的故事。离婚未果的西敏搬回娘家居住,在银行上班的纳德只好请钟点工瑞茨照看患病的父亲,由此引起一系列的争执、矛盾。瑞茨尽管怀孕,因丈夫失业,为了补贴家庭带着女儿来到纳德家帮佣。影片平静地叙述着这些家务琐事,似乎没有观众期待的看点。然而,影片因瑞茨的一次疏忽向着一个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令观众始料不及。
  瑞茨因外出把纳德父亲绑在了床上,差点酿出事故。这可谓是瑞茨无意中犯下的“罪”,随后带来连锁反应,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无罪辩护时犯下了“罪”。尽管有惊无险,瑞茨极力解释,纳德执意解雇她。双方争执中,纳德把瑞茨推出门外导致她摔倒而流产。纳德被瑞茨丈夫哈德特起诉,因为他们四个半月大的孩子死亡,他犯下了“谋杀罪”。且不论瑞茨和纳德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影片已从普通的家庭离异故事展示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内涵。在随后法官的判案中我们又看到了其他人物另一种方式的“罪”。法官判案的关键处是纳德以前是否知道瑞茨怀孕。纳德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说出真相,他将面临三年的监禁,为了照顾父亲和女儿,他违背自己的内心坚持说不知道瑞茨怀孕之事,而且列举了几条理由,都合情合理。随着影片的放映,我们最终知道了真相,纳德并没有犯下“谋杀罪”,但是他的谎言致使女儿及其家庭教师贾哈伊夫人都卷入案件中,并且为了维护他的“无辜和真话”,她们也犯下了罪過。所以,纳德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所谓的对家人的爱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和伤害,他的行为不折不扣地构成了“罪”。
  面对纳德的否认和狡辩,瑞茨对法官说:“我在他女儿面前和家庭教师谈论怀孕的事,纳德正在厨房做饭听到了谈话。”贾哈伊夫人作为重要的证人而出现,她的证词将会直接影响案情的发展和结果。影片并没有直接让贾哈伊夫人立即出现在法庭上,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她与西敏的一次交谈。作为朋友,她与纳德夫妇已有一年的情谊,她会如实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吗?贾哈伊夫人对西敏说:“那我该怎么说?如果问题对你丈夫不利呢?”至此,我们早已猜出她会怎样作证。面对法官的提问,贾哈伊夫人不慌不忙地编织着自己的谎言,可见,她是在作伪证,出于好心和友谊,不知不觉中也犯了“罪”。纳德的女儿特梅在家里不停地质问父亲,面对女儿的追问,纳德说出了知道瑞茨怀孕的真相,但把是否承认事实的选择权交给了女儿。特梅,一个无忧无虑的11岁的小女孩,一下了进入了她从没有经历过的世界,她无比痛苦,孩童的天真、诚实被自己的撒谎,即包庇父亲的“罪行”击得粉碎,她唯一的权利就是默默的流泪。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瑞茨、纳德、贾哈伊夫人、特梅等人所谓的“罪”,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杀人罪、偷窃罪等,令我们想起了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罪与罚》详细描述了青年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了改变不公平的社会残忍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随后主人公在“罪”的折磨下经历了身体和灵魂的“罚”,在宽恕、仁爱的宗教中走向新生。纳德、贾哈伊夫人等人的谎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以致于我们从不把这样的行为看作是“罪”,反而把它当成自己谋求利益的借口,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从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影片让观众麻木的心灵苏醒,看到我们自己长期忽略的丑陋的一面。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2011最好的外语片》,高度评价“《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虽然以家庭离异为主题,但提出了关于文化和宗教的多重禁忌问题,超越了它所处理的特殊离异故事,达到了更高的相关性和普遍性的水平。”[1]瑞茨、纳德、贾哈伊夫人、特梅等人的“罪”,是世界各地的人们经常经历的行为,虽然大多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罪”。
  二、内心深处的“罚”
  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引起我们思索的地方在于主人公最终能直面自己的“罪”,经受了内心深处的“罚”。“ 罗素说,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罪的,这在文明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人类能够构建这一套符码来约束自己的原欲,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自觉。……因为你意识到了你是有罪的,这种意识使你在精神上高于其他人,高于那些浑浑噩噩的人。”[2] 伊朗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古兰经》教义是很多伊朗人处理一切日常生活的重要原则。正如英国学者韦尔斯所言:“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则是人类历史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3]瑞茨就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徒,为纳德父亲换洗尿湿的衣服时都要打电话征求宗教机构的意见,以免触犯戒律。瑞茨丈夫也以《古兰经》发誓,向贾哈伊夫人证明自己并不是暴打老婆的禽兽,与她一样有人性,并极力要求她对着《古兰经》发誓。
  影片的人物瑞茨等人经历内心复杂的斗争和“罚”,开始了一场艰辛而伟大的自我救赎之路。首先意识到自己有罪的是贾哈伊夫人,影片尽管没有表现她在法庭说谎后的思想斗争,但是她去法庭更改自己的供词足以说明了一切。面对哈德特的质问和要求她对《古兰经》发誓,她并不是屈服于他的威胁,而是真正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开始忏悔,并勇于承担自己的“罪”,接受精神上的“罚”,说出真相使自己获得救赎。其次是纳德的妥协和反省。西敏和哈德特以及债主的协商下愿意赔偿金钱了结此事,纳德在强烈的反对后逐渐妥协,同意了这个方案。纳德一贯坚持原则,他一直不相信自己对瑞茨的一推是导致她流产的直接原因。可是,他毕竟明明知道瑞茨怀孕一事,对法官撒了谎。他意识到了自己对瑞茨流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放弃了对瑞茨伤害父亲的起诉,并向女儿袒露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他的自责,负罪感使他妥协,并以这种方式接受“罚”。最后瑞茨的负罪感把影片推向了高潮。家庭极度贫困的哈德特在债主的劝说下接受了西敏的建议,正当赔偿即将顺利举行前夕,瑞茨却找到西敏说出一个令我们震惊的秘密,她流产前一天被汽车撞了,孩子就没有了胎动。信仰宗教的她坚持不接受西敏的钱,她宁愿承担真主的“罚”,也不愿意给孩子带来灾难。瑞茨强烈的罪感和忏悔、自责、反省让我们看到了信仰力量的强大。   贾哈伊夫人、瑞茨,纳德等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并接受了“罚”,对良知进行拷问,对灵魂进行审判,在精神上超越了我们。他们追求真、善、美,坚守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当今物欲时代显得多么可贵。清华大学教授徐葆耕说:“罪感,只是一种情感。对于改造社会现实而言,它的作用很有限。但对于置身于不公正的现实中的思想家、艺术家来说,它意味着尚未泯灭的良知。艺术家们对于罪恶的自我忏悔促使他们的笔触突破表层而到达社会与人的心灵深处。”[4]阿斯哈·法哈蒂作为艺术家,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击败众多商业影片的原因所在。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在主人公“罪”与“罚”的交锋中也揭示了当今社会人们物质追求与宗教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正是东西方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信仰危机越来越突出。现代人因为精神的无所皈依成了“流浪儿”。无数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思考拯救现代人的终极之路,最终都落实到了宗教信仰上。艾略特的《荒原》描述了失去信仰的世界就是一个荒原、死亡般的世界;现代人只能是头脑里塞满了稻草的“空心人”。
  在现代社会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宗教信仰可以“在人们的心灵上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自我控制机制,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形成一种深层次的制约力量。”[5]宗教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补充,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于是,各种炫富、丑剧不断上演,极大地刺痛了国人的神经。18位路人漠视车轮下的小悦悦,肇事女司机撞人后裸身阻止救护车救人,上演的是赤裸裸的丑恶、灵魂空虚的闹剧。这些事件无疑表明我们对生命的漠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我们靠什么建立幸福、和谐的社会?虽然我们不一定信奉某种宗教,但是我们需要宗教精神,能时时刻刻意识到“罪”感,大家携起手来才能建立真正的精神家园。
  三、结语
  在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里,瑞茨等人坚守道德的最后底线,坚持自己的信仰,做灵魂的主人,给我们很大启示,那就是人不可能通过金钱通往人生的最高境界,但通過真、善、美、信仰的追求可以到达精神的天堂。正如潘岳所说:“宗教曾在理想主义普遍失落、功利主义到处泛滥时期,是一种保持信念道德的精神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精神产生于文化,文化的灵魂体现于道德,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实在值得称赞。
  参考文献
  [1]肖鹰.中国电影:要国际化视野,不要全球化模式———《金陵十三钗》与《别离》的比较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5).
  [2] [4]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3][英]韦尔斯.世界史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年.
  [5]冯今源.宗教具有某些普遍适用的伦理道德 [J].金陵神学志,1997(5).
  [6]潘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Z].深圳特区报,2001—12—16.
  作者简介
  梁香伟(1980—),女,河南濮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评论、中外电影史。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康美龄,女,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大众传媒研究。  【基金项目】电视剧《暗算》剧照 新世纪以来,特情电视剧粉末登台,它以历史战争为背景来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以特务或间谍活动为核心事件或主要情节,通过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为中心而展开叙事,如《羊城暗哨》、《誓言无声》、《暗算》等。尤其是它充满悬疑、惊险的风格让观众喜欢,这不仅是因为故事内容的离奇,更让人拍手称
摘要:影像层面分析是把握影视造型艺术的基础。影片《The Piano》中女主人公艾达拥有三种表达媒介,其中钢琴处在整部影片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中的核心地位,它既是女主人公赖以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同时又是权力、欲望和社会道德的交换物。钢琴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能发声和文明的象征,而具有了独特的符号意义——人的精神世界的象征。  关键词:钢琴 影像 权力 欲望 交换 复仇    郝建的《影视类型学》
[摘要]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速成长期一直延续至今,影视制作公司每年拍大量的戏,却为严重积压播出无望叫苦连天,老百姓却又常常抱怨没有好剧可看。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但电视剧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 电视剧本体 纪实性 新闻性 家庭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
【作者简介】  微电影《父亲·父子篇》海报微电影在网上已经出现了几年的时间了,其编剧或者导演大多是一些初涉电影的人士,他们所导演的微电影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偏离电影惯常的叙事方式,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自弹自唱,更多地像是实验电影,鲜顾观影者的感受。  筷子兄弟是近两年崭露头角的微电影导演,2010年推出首部作品《老男孩》,因其优异表现而使得这一年被行业内称为“微电影元年”。随后,筷子兄弟又陆续
【作者简介】  电影《白鹿原》剧照二、“村公社”、“大宅院”、“祠堂”  ——固定空间里的多层权力关系“村公社”、“大宅院”和“祠堂”是中国建筑文化在特定历史文化下的空间产物,这些固定的空间是新时期电影中故事常借以叙事的场所,已超越了其物质的具象属性,电影对建筑的以影像的方式表现,构成电影叙事的空间,尤哈尼·帕拉斯玛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偏爱,“我个人对电影如何通过在脑海中构建和创造精神空间从而
一、《里约大冒险》的故事介绍与题材来源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的大概故事情节,以及它的题材来源,从这些故事选材与题材来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部动画电影是一部3D动画电影,是《冰川时代》系列导演的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动画电影主要讲述了居住在美国小镇上的蓝色金刚鹦鹉的经历,它是一只世上仅存的公金刚鹦鹉,于是,一个鸟类博士来到这里想要解决问题,告诉养鹦鹉的人说如果
[摘要] 《麦克白》是一部超越了道德的评判、撼人心扉的悲剧。在剧中麦克白是真实的、生活的,是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的。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上场的第一句台词,给他的性格和整个剧作定下了基调。“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这句自相矛盾的台词也正好与女巫的“美即是丑,丑即是美”相呼应,在莎士比亚的这部著作中,读者可以很清楚看到在麦克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超越以及美与丑在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对立与统
一、当下的“大数据”热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所谓“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传统数据库软件,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有学者判断“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即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可以被数据化,而数据化是指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宏大而言,整个世界都可
一、 明星与明星制探源  明星制度源自20世纪初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是好莱坞片场的产物。那是一整套完整的电影制片、销售和宣传体系,这一体系囊括着猎寻、选拔、培养、定型、包装和市场测试这六大程序。明星制的运作核心即制造和推出大牌明星,以大明星作为影片的支柱,利用明星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制造观众所崇拜的银幕偶像。“明星”一词的发明者卡尔·莱姆尔明确认为:“‘制造明星是电影工业最基本的事情;’它的特点
[摘要]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的还是她那篇短小精悍的散文《爱》。这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诗,全文总共320个字,文字质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暖暖的情意,多少次重读都觉得蕴义深远。挥卷沉思,似乎心也跟随者张爱玲描述的那个场景,去感受那一生遗憾的际遇与滞留在心底的那一抹暖色。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爱》 缺憾 暖色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