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乡村生活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131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诗歌,从《诗经》与《楚辞》两大源头上说,都是对自然万物和农耕生活的记述与吟唱.孔子编纂《诗经》时,把各诸侯国的民歌收录在一起,编为《国风》.这些诗歌所表现的都是一年四季、风霜雨雪和百姓的农耕生活片段.至今仍被传诵的《国风·豳风·七月》,反映的就是周朝早期农民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不仅具叙事兼抒情,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他文献
在旅游个性化、情感化、精神性消费渐成趋势背景下,具有丰富非功用性特质的山地旅游迎来发展新机遇.在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这一新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玉龙雪山案例地网络游记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洞察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发展过程及实现方式等.研究表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是在山地旅游场的精神导引下、在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中深刻融入山地情境,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达成自我成就的内在体验过程;精神导引、情绪反应、情感表白、自我洗礼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形成发展的主要过程;感知填充、意义生产、关系建构等3种体验
校对与校勘是针对书籍处理的不同的方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勘已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陈垣之“校法四例”包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1]对当代校对实践,尤其是学术期刊校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融合了位置和文本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人类行为时空模式及规律提供了可能.本文构建了文本信息挖掘技术与空间分析有机结合的居民时空行为研究框架,利用2017年微博数据,采用BERT与Fast.AI结合的文本分类模型,结合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主题挖掘,对北京居民日常就餐活动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居民就餐活动可以分为4类主题,即朋友聚餐类、日常餐饮类、普通餐饮类和特色餐饮类;四类主题就餐活动的热点区域
本文基于2017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多层次路径分析方法,以社区及周边环境作为地理背景,探讨邻里环境、社区交往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后,社区建成环境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较弱,仅公园可达性显著正相关.然而,建成环境通过社区交往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显著,尤其是公园和公共设施可达性的增强能够促进居民更为频繁的社会交往,维持更紧密的邻里关系,进而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此外,感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暴露不仅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社区交往间接降低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建筑实体要素保护好,蕴含文化意义传承差的现象.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将街区作为景观,分析建筑使用形式和使用者变化后,景观意义的传承情况.本文以北京西四历史文化街区为景观对象,采用表征、非表征理论,调查当地居民对建筑实体体现意义的理解,及其具身的、实践的文化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该区表征文化主要是建筑实体体现的传统礼俗、吉祥寓意与励志、伦理教化文化.第二,如今居民对表征文化的意义并不完全理解,说明实体保护与意义传承有分离.第三,如今居民的非表征文化与传统礼俗文化的和谐、秩序有异曲同工
交通拥堵是制约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给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本文聚焦城市交通拥堵的结构性因素,系统归纳和综述了引导可持续出行行为的空间政策(如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政策)与基础设施供应侧政策(如道路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及其在交通拥堵治理上的理论探讨、学术争论焦点、实证分析及当前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等.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策略对交通拥堵的缓解作用存在较大时空差异.理论与实证研究需要加强对城市土地、交通和经济等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并注重交通拥堵产生的时空间变化过
尺度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在近年兴起的关于幸福地理学研究中对尺度问题的讨论仍属空白.本文在借鉴此前地理学尺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别从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出发,系统反思了幸福感研究中的尺度陷阱.首先,对区域幸福感水平的度量需要选择汇总尺度和方法,影响幸福感的地理因素本身和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有其特定尺度.第二,分析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时,既要合理处理研究结论的尺度变异性和不同时空间尺度上研究结论的整合问题,也要防止出现真实尺度与分析尺度之间出现错位.第三,个人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理念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乃至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在厘清其内涵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计量分析和文献分析法,述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展望.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SARD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分为起步期(1991-1996年)、成长期(1997-2007年)、成熟期(2008-至今);近30年来,SARD研究总体特征如下:研究目标转向农户生计韧性提升与乡村振兴,研究视角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主题聚焦农业多功能性,研
自20世纪60年代人文地理学出现行为主义转向以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历了6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人类个体日常可持续行为特征、行为时空间格局、行为的移动性与可达性、人类行为与社会经济环境、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交互过程与作用机理等为核心内容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学界也在积极推进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把时空间行为理论与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区规划、生活圈构建、旅游规划、交通行为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空间治理等领域中.然而,当前研究对城市时空间与个体日常行为之间的交互理论与实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基于百度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差函数分析我国居民对疫情关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机理,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2020年1月16日-2月26日,全国范围内疫情的网络关注度呈先升后降的“倒V型”演变趋势,武汉“封城日”是其重要的时间拐点.②新冠肺炎疫情网络关注度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明显;局部冷热点分布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空间分异格局.③东—西方向为疫情网络关注度在空间分异上的主要方向.④新闻媒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