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西体育文化交流的频繁,不可避免的带来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这就使全球化框架下的体育文化研究被提到重要位置。实现体育文化的相互促进与提高,必须了解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同时要认清全球化时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及中西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趋势
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畅传统的外在表征。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体育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西方体育文化以个人主义意识为前提
集体主义是深入到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一种思想、一种普遍性品格。从古至今,家、国思想贯穿人心,中国人历来把维护群体协调、社会稳定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在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群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行为上,中国人注重以大局为重,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中国人最高境界就是“无我之境”。不以自我的私利去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集体至上的原则。因此,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群体本位,集体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具有至高无上的凝聚力。由于过分强调集体的作用,而忽略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在今日的中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都是一些不好的名称。“[1]集体取向的结果:中国人讲团结,主张合,反对争,提倡时刻与集体、国家保持一致。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利益,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在体育上则表现为创新精神不足,竞争意识淡薄,参与竞争的主动性不够,以个人为基础的竞争得不到充分发展。
西方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注重把个体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中心,离开了个人就谈不上什么价值。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体育的各个方面。拿美国社会来讲: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简直成了美国体育精神乃至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可见美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是把个人放在中心位置,“注重“唯我”,充分肯定运动员个人的顽强奋斗及其价值,体现了典型的个人主义特征。”[2]再有:同一项篮球运动,美国运动员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中国却推崇集体的作用。用罗伯特.贝拉教授的话说:西方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个人主义”,最高境界就是“有我之境”。表现在体育活动中,西方人偏爱那些体现个体“力”的竞技项目,如田径、游泳、五项竞技、角斗等。西方人这种注重个体价值实现的个性确实为个体潜力和创造性地发挥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过分推崇自我,又容易滑向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将个人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的极端;也容易导致个人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淡漠;甚至会为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之利益,导致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二、中国体育文化重德性讲礼仪,西方体育文化重利益重法律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高度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表现为以“重德”“明礼”为主的伦理型特征。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体现在中国体育运动之中。不仅在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仁爱、调和、大同和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把体育视作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维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德”“礼”的方式。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新的成绩,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在于通过比赛来增进友谊,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对德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比如:中国文化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忠诚等内涵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武之人均强调德艺双修、习武先习德。”[3]中国武术对于练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恪守武德。武术竞技中“点到为止”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武术表演、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都有一定的礼节要求,以行“抱拳礼”来表示谦虚礼让,即使获胜者也彬彬有礼曰“承让”。可以看出武林高手最后的角逐都是“境界”的较量,是“君子之争”。说明中国武术视德为本。在“重德讲礼”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过分内向、含蓄、习惯于忍让、依赖的性格。缺乏对抗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技运动的竞赛性。
西方社会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是海上竞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一开始就充满了自由竞争的精神。其开放程度,追求奋斗、重视功利成败程度远远超出了我国。这样的历史背景促进了古希腊、罗马工商业的发展。因而西方民族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农业文明的文化特征,即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家庭亲戚观念淡薄,个体主义取代群体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来维持,而不是靠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这种倡导竞争的社会中,为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避免因利益而产生冲突,必须要有一种公正、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公众契约来保证个人的利益。于是西方发展了法律。可以说,强调法制和竞争是西方社会最突出的特征。西方人崇拜金钱和法制就好像崇拜上帝一样。遵守法律就成为西方人的一种美德。这样的价值观念,表现在体育竞技中就是重视体育比赛的竞赛规则。从西方体育竞技项目:如田径、体操、游泳、举重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竞技项目大多讲究快、狠、猛,技法简单,重比赛效果。便于采用科学的量化标准来检验运动成绩,并适合运用相应的仪器来检验。因此西方的竞赛规则大都直接明了、便于操作。当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不乏守法的主张,但主要说的是礼法,与法律是截然不同的。
三、中国体育文化追求和谐,西方体育文化突出竞争与效率
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其基本精神就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推崇人不但要有勇力,更要内外兼修,文武兼备,以求得和谐圆满。”[4]“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个体和谐“,指人的身、心的和谐;二是“人际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天人和谐”,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追求“个体和谐”运动观基础上产生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气功、导引等在动作方法以及技术要领上多体现出身心合一,形神统一的特点。动作的发力也主要靠自身的修炼领悟来完成,而不是借外力之功,更不是通过与人的较量来实现。因而,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显得较为宁静、庄重,身体对抗和竞争意识不强,同场运动的抗衡能力较差,表现出自娱性的特点。在追求“人际和谐”的同时,中国体育文化是以“仁”为核心思想,崇尚中庸,比赛虽具有竞赛特征,但提倡“礼让三分、以和为贵”,不提倡争强好胜和面对面的激烈竞争。以足球为例(篮球也是如此)平时队员场下训练生龙活虎、章法很多,比赛时却判若两样:遇到弱队,可以尽情的发挥;遇到强队,开始发慌,各种失误增多。再有,比赛开始时总是以守待攻,很少主动出击。这一方面固然与专门技术不到家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运动员深受旧传统文化不倡斗争,反对冒尖,安于现状,不为人先思想所影响。只追求事物的和谐统一,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
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突出特征。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它们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刺激、强化了西方社会的竞争意识。竞争成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竞争机制随后也进入了体育领域,竞争性强的体育项目成了西方人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竞争也成了西方体育的灵魂与核心。这种充满自由竞争精神的价值观念,鼓励着西方人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更加激发了西方人的竞争能力。由于西方体育鼓励竞争,通过竞争比高低、分名次。在竞赛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及智慧,不断的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在西方人看来,竞技场上佼佼者常常被视为偶像,被人们称之为英雄,直接影响到自己做人的价值以及本人的尊严,成绩的好坏是人一生成功与否的标志。”[5]竞争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如果没有“礼义”或“礼法”的道德規范约束,过分的竞争必然会引来不择手段的作弊和弄虚作假。比如:运动员为了追逐巨额奖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为了“功利”,运动员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体育官员、裁判员甚至行贿受贿,失去了基本的公德。关怀物质需求而轻视了人的高尚活动,把体育引上了歧途,背离了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道路,扭曲了体育运动的本质。对于这一点,中国文化中“重义轻利”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今日抑或是将来,对世界体育文化建设都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这些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认识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在中西体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碰撞。只有充分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减少碰撞,求同存异,达到文化的多赢和文化的互益,以求得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2]许启贤,郑小九.北京奥运之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99.
[3]徐晶.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48.
[5]向家俊.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2):59-61.
作者简介:
王建新(1962—),男,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伦理研究。
孙鸿(1967-),女,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趋势
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畅传统的外在表征。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体育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西方体育文化以个人主义意识为前提
集体主义是深入到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一种思想、一种普遍性品格。从古至今,家、国思想贯穿人心,中国人历来把维护群体协调、社会稳定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在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群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行为上,中国人注重以大局为重,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中国人最高境界就是“无我之境”。不以自我的私利去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集体至上的原则。因此,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群体本位,集体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具有至高无上的凝聚力。由于过分强调集体的作用,而忽略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在今日的中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都是一些不好的名称。“[1]集体取向的结果:中国人讲团结,主张合,反对争,提倡时刻与集体、国家保持一致。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利益,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在体育上则表现为创新精神不足,竞争意识淡薄,参与竞争的主动性不够,以个人为基础的竞争得不到充分发展。
西方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注重把个体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中心,离开了个人就谈不上什么价值。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体育的各个方面。拿美国社会来讲: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简直成了美国体育精神乃至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可见美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是把个人放在中心位置,“注重“唯我”,充分肯定运动员个人的顽强奋斗及其价值,体现了典型的个人主义特征。”[2]再有:同一项篮球运动,美国运动员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中国却推崇集体的作用。用罗伯特.贝拉教授的话说:西方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个人主义”,最高境界就是“有我之境”。表现在体育活动中,西方人偏爱那些体现个体“力”的竞技项目,如田径、游泳、五项竞技、角斗等。西方人这种注重个体价值实现的个性确实为个体潜力和创造性地发挥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过分推崇自我,又容易滑向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将个人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的极端;也容易导致个人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淡漠;甚至会为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之利益,导致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二、中国体育文化重德性讲礼仪,西方体育文化重利益重法律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高度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表现为以“重德”“明礼”为主的伦理型特征。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体现在中国体育运动之中。不仅在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仁爱、调和、大同和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把体育视作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维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德”“礼”的方式。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新的成绩,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在于通过比赛来增进友谊,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对德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比如:中国文化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忠诚等内涵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武之人均强调德艺双修、习武先习德。”[3]中国武术对于练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恪守武德。武术竞技中“点到为止”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武术表演、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都有一定的礼节要求,以行“抱拳礼”来表示谦虚礼让,即使获胜者也彬彬有礼曰“承让”。可以看出武林高手最后的角逐都是“境界”的较量,是“君子之争”。说明中国武术视德为本。在“重德讲礼”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过分内向、含蓄、习惯于忍让、依赖的性格。缺乏对抗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技运动的竞赛性。
西方社会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是海上竞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一开始就充满了自由竞争的精神。其开放程度,追求奋斗、重视功利成败程度远远超出了我国。这样的历史背景促进了古希腊、罗马工商业的发展。因而西方民族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农业文明的文化特征,即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家庭亲戚观念淡薄,个体主义取代群体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来维持,而不是靠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这种倡导竞争的社会中,为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避免因利益而产生冲突,必须要有一种公正、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公众契约来保证个人的利益。于是西方发展了法律。可以说,强调法制和竞争是西方社会最突出的特征。西方人崇拜金钱和法制就好像崇拜上帝一样。遵守法律就成为西方人的一种美德。这样的价值观念,表现在体育竞技中就是重视体育比赛的竞赛规则。从西方体育竞技项目:如田径、体操、游泳、举重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竞技项目大多讲究快、狠、猛,技法简单,重比赛效果。便于采用科学的量化标准来检验运动成绩,并适合运用相应的仪器来检验。因此西方的竞赛规则大都直接明了、便于操作。当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不乏守法的主张,但主要说的是礼法,与法律是截然不同的。
三、中国体育文化追求和谐,西方体育文化突出竞争与效率
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其基本精神就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推崇人不但要有勇力,更要内外兼修,文武兼备,以求得和谐圆满。”[4]“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个体和谐“,指人的身、心的和谐;二是“人际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天人和谐”,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追求“个体和谐”运动观基础上产生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气功、导引等在动作方法以及技术要领上多体现出身心合一,形神统一的特点。动作的发力也主要靠自身的修炼领悟来完成,而不是借外力之功,更不是通过与人的较量来实现。因而,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显得较为宁静、庄重,身体对抗和竞争意识不强,同场运动的抗衡能力较差,表现出自娱性的特点。在追求“人际和谐”的同时,中国体育文化是以“仁”为核心思想,崇尚中庸,比赛虽具有竞赛特征,但提倡“礼让三分、以和为贵”,不提倡争强好胜和面对面的激烈竞争。以足球为例(篮球也是如此)平时队员场下训练生龙活虎、章法很多,比赛时却判若两样:遇到弱队,可以尽情的发挥;遇到强队,开始发慌,各种失误增多。再有,比赛开始时总是以守待攻,很少主动出击。这一方面固然与专门技术不到家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运动员深受旧传统文化不倡斗争,反对冒尖,安于现状,不为人先思想所影响。只追求事物的和谐统一,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
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突出特征。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它们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刺激、强化了西方社会的竞争意识。竞争成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竞争机制随后也进入了体育领域,竞争性强的体育项目成了西方人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竞争也成了西方体育的灵魂与核心。这种充满自由竞争精神的价值观念,鼓励着西方人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更加激发了西方人的竞争能力。由于西方体育鼓励竞争,通过竞争比高低、分名次。在竞赛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及智慧,不断的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在西方人看来,竞技场上佼佼者常常被视为偶像,被人们称之为英雄,直接影响到自己做人的价值以及本人的尊严,成绩的好坏是人一生成功与否的标志。”[5]竞争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如果没有“礼义”或“礼法”的道德規范约束,过分的竞争必然会引来不择手段的作弊和弄虚作假。比如:运动员为了追逐巨额奖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为了“功利”,运动员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体育官员、裁判员甚至行贿受贿,失去了基本的公德。关怀物质需求而轻视了人的高尚活动,把体育引上了歧途,背离了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道路,扭曲了体育运动的本质。对于这一点,中国文化中“重义轻利”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今日抑或是将来,对世界体育文化建设都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这些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认识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在中西体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碰撞。只有充分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减少碰撞,求同存异,达到文化的多赢和文化的互益,以求得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2]许启贤,郑小九.北京奥运之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99.
[3]徐晶.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48.
[5]向家俊.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2):59-61.
作者简介:
王建新(1962—),男,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伦理研究。
孙鸿(1967-),女,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