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优势学科力量 加强低碳研究与教育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和低碳发展。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APEC)上代表我国政府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庄重承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要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2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要“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并将其确定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它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一致的,都是要求高利用、低排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之路,必将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方式、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实现上述一系列革命性转变,教育、科技的责任非常之大,正所谓:低碳发展,教育先导,科技支撑。
  
  适应低碳发展需求,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问题,国内外高校纷纷整合教学、研究、服务等方面的资源,设立了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机构。
  美国斯坦福大学于2006年6月成立了伍兹环境研究院(Wood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侧重于五个核心领域的研究:气候和能源(climate and energy)、土地利用和保护(1and use and conservation)、海洋和河口(oceans and estuaries)、淡水(freshwater)、可持续建筑环境(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斯坦福大学还设有Precourt能源研究院(PIE,Precourt Institute for Energy),包括:Precourt能效中心PEEC(主要从事涉及能效的建筑、交通运输、行为科学、系统分析、模型、策略六个方面的教育、研究及会议和专题讨论)、全球气候和能源项目(研究领域涉及太阳能、生物质能、水、cOz捕获与封存、先进材料催化剂、先进交通运输方式等)及TomKat可持续能源中心。
  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1T)、我国清华大学合作,于2009年11月成立了低碳能源大学联盟,将以中国发展的需要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合作领域包括:洁净煤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建筑节能、城镇规划、工业节能与可持续交通;生物质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技术;智能电网;能源政策与能源规划。
  剑桥大学还在土地经济系设有剑桥气候变化缓解研究中心(4CMR,The Cambridge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Mitigation Research),致力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和缓解策略的研究。2000年,剑桥大学在工程系设立了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t Cambridge University),不仅要负责在大学生的工科类课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且还从事水、废弃物、可持续社区、评价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剑桥大学还在工程系设有低碳和材料处理研究小组(TheLowCarbonandMaterialsProcessing group),主要工作包括:开发新材料处理技术、识别和捕获工学能够贡献于低碳未来的机会特别是在工业节能方面。
  近年来,我国也有许多高校根据其学科优势和特点,成立了低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直接以“低碳”命名的研究机构有: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四川大学一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低碳经济与碳减排促进中心、湖南大学——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等。
  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型大学,许多学科与交通、建筑、工业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领域直接相关,在低碳研究与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有条件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科特色鲜明,低碳研究成果卓著
  
  北京交通大学在交通科学与技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可再生能源开发、环保等学科领域拥有优势和特色,为低碳技术与经济的研究和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且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学科拥有雄厚的实力和科学研究基础,在节能环保型交通系统、智能交通、低碳物流和绿色交通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学校的土木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等学科拥有雄厚的实力和科学研究基础,是国内较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对工程建设标准影响研究的单位,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潜力和竞争力。
  低碳发展,离不开规划战略的制定,更离不开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研究。学校在经济管理学科方面,拥有产业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及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物流学科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低碳发展的产业、区域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
  在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及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成功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CBTC控制系统,并在北京地铁投入使用,打破了此类产品和系统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经国家鉴定,该项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轨道智能交通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储能)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在国内高校中最为先进的微电网仿真及实验平台。研制的1.5MW双馈风电变流器已实现批量装机,打破了国外在风力发电核心部件的垄断;2MW直驱风电变流器已在风电场试运行,2010年底有望批量投入使用;光伏变流器已经形成10KW-500KW系列产品,在国家金太阳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还承担了国内主要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工作。在动力电池应用方面,学校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有70%以 上采用交大研制的电池管理系统。学校还是国家标准《风电变流器标准》及电动汽车充电站相关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
  当前,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CCS)是国际最前沿的战略焦点和创新研究课题。学校利用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正与美国几所高校、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德国和澳大利亚国家实验室等进行合作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还组建了中美第—个CCS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中美CCS研发中心。目前,学校正在联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将进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研究。
  学校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为社会经济的低碳发展献计献策。由学校教师作为主要撰稿人、经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关于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在2010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作为制定国家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学校还主持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
  
  凝聚优势学科力量,构建跨学科研究与交流平台
  
  为深入开展低碳技术与经济的跨学科研究,更加主动地将科技服务与我国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密切结合,为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培养大批具有节能、绿色、生态意识的宣传员、践行者和科技人才,学校于2010年4月初成立了“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这是全国第一家将低碳教育作为其重要职责的研究机构。
  学校“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将以创新低碳技术、健全低碳政策、促进低碳教育、建设低碳社会为发展目标,凝聚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紧紧围绕“低碳研究”和“低碳教育”开展广泛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的重点工作领域包括如下方面:
  低碳教育。学校不仅获准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工程”专业,而且还通过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到校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专题讲座,开设相关课程,编撰相关的宣传材料及教材,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知识竞赛和实践活动,培养未来低碳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2009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结合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将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低碳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全国节约型校园的典范。
  低碳研究。“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将凝聚学校优势学科力量,开展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绿色能源以及低碳经济与政策方面的研究。重点开展节能环保型交通系统、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交通;新建和既有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电机和电器系统节能技术;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低碳化工与碳排放物监控技术;低碳经济理论、法律法规及政策、产业及区域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举办国际会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开展与国外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面对低碳发展需求,“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将坚持“研究”与“教育”并重的基本原则,凝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有特色的低碳领域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发、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低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陈峰系该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高锦宏,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湖北鄂州人,中共党员,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79年9月至1984年7月,在清华大学学习。1987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团委副书记、书记,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宣传部部长,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校长。2008年5月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记者: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您觉得学
马殿富,男,1960年出生,1982年入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导。先后主持了“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2项等;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获国家教学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 搞研究 脚踏实地  马殿富见证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发展壮大的点点滴滴,从当年
彭龙: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2月至今,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度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奖管理专项奖等。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
摘 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教学督导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开展情况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为例,根据多年的教学督导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教学督导工作展开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督导;组织建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各高校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实验动物学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依靠网络连接起来的硬件平台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并实施多种应用。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
摘 要: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审视。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加强教师学风建设的角度,归纳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提出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建设、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和加大惩处力度是当前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学术不端学风建设  高校是
段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评委,国家社科基金等十余种国家、省部级项目评委,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的中欧天然林保护项目(NFMP)首席传播策略顾问,北京大学等7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兼职教授或研究员。  25岁初登讲台,33岁破格提为教授,34岁担任博士生导师,段鹏教授主持过1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号召大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就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大家积极探索就业创业的新途径。国家的这些新举措,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保障,也由此出现了一批成功的创业实践基地。研究这些成功案例,可以总结经验得失,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2015年,面对“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元年悄然而至。“互联网 ”时代,就像能源一样,家家都在用,各行各业离不开,只要能在垂直细分领域找到节点,成功就像“互联网 传统交通”诞生滴滴快的、“互联网 传统银行”诞生支付宝一样,接踵而至。当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被“互联网 ”所代表,“互联网 ”更多地集中在战略层面,这一战略是在国家层
摘 要:专业化志愿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在大学生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究竟如何却一直缺少理论支持。文章选取专业化志愿服务发展较为成熟的法学领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当前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分析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专业化志愿服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