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走了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申先生走了!既突然也不突然,因为我知道他有病。可惜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读懂“有病”的何申!
   何申享誉文坛,最初是因小说,他与谈歌、关仁山,谓之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何申的小说我读得少,只好说他的随笔。虽然没有数据统计,但《今晚副刊》头条作者中,何申发稿肯定最多,不用加“之一”。
   何申的随笔有鲜明特点,题材世俗,语言幽默,洞烛幽深。其取材皆是家长里短,即使拉回历史现场,也多为个人记忆,或曰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而这些都易流于琐屑。何申随笔的特殊之处,就是把吃饭穿衣、走路聊天的世俗,寫得生动有趣。他有语言天赋,不管多平淡的事,落笔都能波澜起伏。与何申同时代的作家,不乏各类长才,但把文字烹得炉火纯青的,却是少之又少。他的随笔接地气,幽默而不失度,我坚信这点与天津有关。何申的语言底子,无不铺陈着天津人的底色,算是哏儿都给他的一种恩赐。当然,也只有天津读者,最能看出他的好来,并以行动表达着他们看出了他的好——送麻花的,给茶叶的,寄文房的,全科儿极了。竟有读者找到编辑部,说何老师需要换皮带。这皮带还真寄去了,何老师迅即反馈,说绝对牛皮,宽大厚实,传十八辈没问题!传几辈咱不管,但这是天津读者表达情感的朴素方式。
   何申的“病”就体现在随笔里,大量阅读之后我才品出这点。最初他给我的印象,不过是有趣好玩,这认识现在看真是肤浅。何申上山下乡,写作提干,当差办报,大半生磕绊,好不容易退休,本该颐养天年,少吃少说,也就是闭嘴!可身为作家,他放不下笔,虽不怎么写小说了,短平快的随笔,却被他发挥到极致——他必须把想说的话,用文字呈现出来!何申经历曲折,太懂人情世故,他知道话直说不好听,世人也不爱听,于是就把人情物理,都化作讽刺与幽默,乍看不过嬉笑怒骂,可是笑里藏着刀,直刺人性的幽暗与贪婪,或可曰“何式幽默”。围绕着他的文字,到处充满笑声——读不懂的人嘿嘿傻笑,读得懂的人会心微笑,而作者则藏在文字背后偷偷坏笑。我终于知道,何申“有病”,“病”在他太想说话;何申更是个“坏小子”,坏在他骂人不吐核儿,用天津方言表达,一个字是嘎,两个字是蔫损!何申的随笔本色自然,蔫损也损得恰到好处。他从不挖掘所谓意义,一切都寓于人物言行和命运之中,尤其是回忆往事,因笔触放得开,很有小说味道——这是人世间最真实的小说。
   何申有些文字,涉及非常时期,他小心翼翼地写,我们小心翼翼地编。并非我们做事见不得人,而是总有好事者把正常表达视为另类。何申的文字,不是揭历史疮疤,而是烛照人世,让你心中之“小”无地藏匿,更把假恶丑打回到原形。所以,我把何申看成战士,直至离开这个不完美世界,他一直在战斗,亦是为“有病”者也。如今去另外世界,他不用嬉笑怒骂了吧?是否可有张安静的书桌,思考些人类的终极问题?
   何申念念不忘故乡——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景。大到南市、老城厢、黄家花园,小到杏花村、解元里、曹家庭院,甚至具体而微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他的感情。我曾冀望他多写天津,给天津留一本书。他也把文稿给过我,可惜字数不太丰足。天津问津书院五周年时,他写来一篇《故园问情》,他的书如能编出来,以此作书名再恰当不过了。天津给何申留下过伤痛,但他笔下流出的总是美,这种美有些残酷,尤其对于思乡的游子。
   有五六年时间,我是何申的第二读者——他的文字组稿编辑处理后,要经我手签发上版。我们更有一面之缘,他以“云水风度”条幅相赠,虽然一经分手,便成永恒,但已无遗憾了。而我一直惭愧的是,很长时间竟未能读懂他。
   何申先生走了!盖棺论定是有司的事,文学地位是史家的事,而社会评价则是读者的事。何申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他肩负使命而来,也肩负使命而去。
   何申先生走了!走得让编者难舍,让读者挂念。
   摘自《今晚报》2020年3月9日
其他文献
不只一次看到网传的某种怪异表演,于是按耐不住要说几句话。因为不能给这种“艺术”归类,所以把它称作杂耍。又因为这种杂耍只能寄生于网络,所以我在“杂耍”前面再加上“网络”两个字。   具体到那些“玩家”,我则说,这些人很会玩。明明使用的工具是笔墨纸砚,玩出来的东西却跟书法风马牛不相及。书法,写的是字,这类杂耍则是胡乱涂鸦,不见一个字的踪影。说“笔墨纸砚”,还多说了一个字,“笔”,可以去掉。那涂鸦,乃
期刊
起初,我将此文取题作《文学牵着我的手》。受命来谈杂文,抬出文学这个高大上的字眼,有点不自量。但文学,的确是领我进杂文之门的“师傅”。“进门”之前,曾反复掂量,杂文是否值得我为之奋斗;干了这一行,也总琢磨,杂文算不算文学,站在文学边缘上的它,有多少文学含金量;每著文,也总想,这文章放久了,还有没有读头。这么计较杂文的文学性,追到根上,不过因为从小在心里播下了爱文学的种子。   但后来慢慢地悟出,杂
期刊
医生这个行业给社会的贡献可不只是治病救人,它还贡献作家,比如鲁迅,比如余华;还贡献歌手,比如罗大佑;还贡献漫画家,比如小林;还贡献“段子手”,比如张文宏——他让人安心,又让人开心,也许还让人痴心。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医生转身做艺术家,就像古话说的,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同样有过学医经历的毛姆给出了答案。他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在医生的行当里消磨几年更
期刊
近日,位于山东青岛的“新冠高架路”因名称引热议。据报道,有网友致信青岛市市长信箱建议对该道路更名,认为疫情之下,现名让人心里不得劲。对此,当地回应:新冠高架路是2011年由市政府命名,命名合法合规,为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予更改。   青岛市没有顺应一些网友的要求为“新冠高架路”改名,合法合规,做得很对。   “新冠”二字并不天然代表病毒。盡管引发疫情病毒的简称是“新冠病毒
期刊
日前,笔者与一位外地小学校长聊天。说起过去各种“进校园”活动,这位校长叫苦不迭:“随便什么领导,随便什么部门,随便什么工作,随便找个什么理由,都能‘进校园’,太任性了!”   这位校长说,法规宣传可以进校园,预防腐败宣传可以进校园,环境治理宣传可以进校园,拆除违法建筑宣传可以进校园……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好像唐僧,个别要把自己阶段性中心工作变成“进校园”的领导、部门,好比法力巨大的妖怪。面对妖
期刊
时下,虚拟的事物有很多:打游戏有虚拟货币,想聊天有虚拟情人,还可以虚拟饲养宠物、种植树木……就连写作也有了新模式——虚拟写作。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虚拟”有两个意思:一为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二为虚构。所谓的“虚拟写作”,其实就是虚构写作,说好听点叫“闭门造车”,说难听点就是胡编乱造。   众所周知,写作是要有生活经历的,就算不能亲力亲为,起码得是耳闻目睹。通常人的经历越丰富
期刊
宅家的某一天,天色近晚,他问:晚饭我试着做做咖喱烤翅、冬笋肉片可好?我从书页中抬起头,笑答,好极了,难得有兴趣学做菜。他又说,是一位当饭店厨师的友人教的做法,这些菜可是他们店里最受好评的家常菜。我心头一动,狡黠地问他,在饭店吃的菜,同家没关系啊,还能叫家常菜吗?他被我逗乐了,这不是司空见惯吗?   可是,除了法规、道德所明确的之外,这些“司空见惯”,还有那些“理所当然”,就会有一些令人说不清的感
期刊
近日,广州市增城区警方公布,在智慧新警务技术的协助下,轰动一时的“梅姨”等人拐卖多名儿童一案中,申军良15年来坚持不懈寻找的被拐儿子申某终于找到了!申军良在他的朋友圈中发表了声明,其中最后一句是“15年多了……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一句,大家好,我是申军良,申某的爸爸。我的儿子找到了!”   15年等待,一家人终于团圆,我们由衷地为这家人感到高兴。而找到儿子之后,紧接着一个问题是,申军良一家这些年所
期刊
瘟疫曾经是一个离我们多么遥远的词,无人能够预想到,它竟落在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头上。在经历了SARS的灾难以后,现在来读《鼠疫》,我们会有异乎寻常的感受。   加缪的名作《鼠疫》描写了一场鼠疫的全过程,时间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事实上,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并没有发生鼠疫,所以加缪描写的是一场虚构的鼠疫。一般认为,这是一部寓言性小说,鼠疫控制下的奥兰是喻指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然而
期刊
返岗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我们正在经历区别于回乡过年的新一轮人口迁移高潮。这其中,从疫情较严重的湖北过来的人群引人关注。湖北人来了,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如何引导和消除部分市民谈鄂色变的心态?这些都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民众的包容心。  冠以“开放”与“包容”的城市不胜枚举,真正践行与否是另外一码事。公共危机事件是一块试金石,譬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这家人是从湖北来的,你们记得要离他们远一些”,说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