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进行时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2日,在外交部举办的以“开放的中国:从宁夏到世界”为主题的首场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上,所推荐的省份即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推介活动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如是描述宁夏:宁夏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中西部省份,是中国的“塞上江南”,今天的宁夏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
  宁夏地域小而美,特色深而鲜,区位好而优,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所谓“全域旅游”,简单说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的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实现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2015年宁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宁夏当作“一座城、一个大景区”来经营开发的理念;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全景、全时、全民、全业”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的发展目标,开启了宁夏全域旅游时代。
  追溯: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宁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以其独有的厚爱,缔造了独特的塞上江南景观,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位于黄河东岸的水洞沟,早在3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而今,无论是还原历史的高科技动感体验展馆,还是机关密布的峡谷兵城,无一不让你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神奇和震撼。


  如果说黄河是远古文明的发祥地,那么贺兰山和六盘山便是史前文明的见证者。贺兰山岩画是北方游牧民族一部跨越万年的无字天书。它绵延250公里,画面超过一万幅,被誉为史前人类艺术长廊。坐落在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史学家誉为“东方金字塔”。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凉殿峡景区曾是成吉思汗的避暑山庄,如今成为游客的避暑宝地。
  区位好而优,使宁夏成为向西开放的一扇窗。将一幅中国地图两两对折,银川的位置处于正中心,宁夏不靠海、不沿边,但是可以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来推开宁夏向西开放的窗口。
  数据显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宁夏历史性地站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央批准宁夏建设全省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包括银川综合保税区,进一步推动了宁夏的对外开放。从2010年起,在外交部、商务部、贸促会的积极支持下,宁夏主办了3届中阿论坛和2届中阿博览会。共有22位国家政要、336位部长级干部、139家大型商会、6500多家企业到过宁夏。
  2015年,中阿博览会签署的合作项目241个,签署的合作金额达1830亿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阿盟总部演讲时曾明确指出:“中阿博览会已经成为中阿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沙特国王萨勒曼的见证下,宁夏与沙特建立了沙特集散工业园区;宁夏、广东在商务部的推动下,与阿美石油共同组建了公司,准备建设沙特集散工业园区,推动中国企业进驻沙特工业园区。
  两个园区的建设,不仅标志着宁夏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带领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加强了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交往、交融和交流,也为全域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宁夏与欧美、中东、东北亚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贸易往来,累计投资超过了上百亿美金,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5家境外企业,其中有32家设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达数十万美金。
  看点:从王牌景点到乡村旅游
  宁夏地小物博,山河壮美,全国10大类95种旅游资源中,宁夏就占有8大类66种,被誉为“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
  “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磅礴的长城文化、旖旎的江南秀色、神秘的西夏古韵、浓郁的回乡风情、悠远的丝绸之路,犹如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绝妙画卷,让人流连忘返,为之动情……”自治区旅委会规划发展处副调研员邢志宏如是说。中国旅游界盛传一句话,叫作“宁夏归来不看沙”,指的就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沙湖和沙坡头。
  沙湖是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沙湖沙水相依,动静皆宜。春季踏青观鸟、夏季沙水冲浪、秋季渔歌唱晚、冬季冰雪狂欢,你可以在沙漠与湖水中肆意狂欢,体验滑沙、冲浪、空中滑翔机、沙漠越野车、水上降落伞等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
  “中国最好玩的十大地方”之一沙坡头,它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五大沙漠”“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有黄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车,也有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包兰铁路。因其独创的“麦草方格”治沙方法,被评为“全球环保500佳单位”。中卫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的城市定位鲜明,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旅游产品丰富。目前,中卫共有旅游景区22家;星级酒店19家,共有客房11986间,床位22861张;农家乐63家,星级农家乐14家;旅行社17家,其中具备出境资质的旅行社2家,注册导游180人,旅游从业人数2.3万人。随首“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中卫旅游发展还将提速。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旅游收入1100万元。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标准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持续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石窟艺术历时1500多年,位列全国十大著名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价值可与云岗、龙门、麦积山等大型石窟相媲美,有“丝路东段北道第一窟”之称,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截至2016年10月底共接待游客32.5万人次,门票收入246.6万元,同比增长15%和18%,有力地推動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宁夏的王牌景点引人入胜,乡村旅游也别具一格。走进六盘山下的隆德这片文化气息浓厚的热土,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那条老巷子,它东靠六盘山,依山傍水,整个巷子虽然只有200余米,但“内容”极其丰富,有老戏台、老磨坊、农家餐饮…… 巷子位于城关镇红崖村,只见这条200多米长的老巷子依山而就,错落着的土墙青瓦的农家小院,如今都已成为接待游客的家庭客栈。刚一踏入巷头,老树、老井、老磨坊、老宅子,老牛、黄狗、蜂窠、土炕头,还有平阔处的老戏台子,移步即景,处处让人感到老巷子的亲切和厚重。
  坐落于六盘山脚下的泾源县冶家村曾是西海固诸多贫困山村之一,昔日上山砍柴烧火、放牛牧羊、垦荒造田,“靠山吃山”的日子越过越穷,依靠农家乐,冶家村经过10年的发展,成了全县最富的旅游强村。
  正在开发建设的农家乐方兴未艾。由宁夏西部黄土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西部黄土情—窑洞山庄,位于宁夏固原市河川乡寨洼村,距离固原市20公里,山庄在保持原生态的情况下进行窑洞原址修复、改扩建,具有西部特色的窑洞文化。这里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群山峡谷,到处是景,到处是画,是旅游者回归大自然、健康生态游的理想场所。山庄集餐饮、窑洞住宿、牡丹观赏、果蔬采摘、会务、棋牌、KTV、户外烧烤、露营、农产品超市于一体的农家乐式休闲度假农庄,也是颇具特色、设施设备齐全、倍受游客喜爱的农家乐。
  据统计,2016年从端午小长假到开斋节,宁夏共接待游客6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
  突围:從单纯的景点宣传到完善设施
  发展全域旅游,比的不是单纯的景点,而是一个地方是否具有让游客愿意深度旅游的条件,当然,具备这样的条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四全”的提出是宁夏努力的目标,宁夏也正在建立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备的餐饮、娱乐、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让游客来到这里后,愿意停下脚步,感受“有个景区叫宁夏”的美好。
  织好旅游综合交通网。交通一直是宁夏最大的瓶颈。宁夏有很多地方景色不错,但是交通很不便捷,游客当然不多。目前宁夏虽然开通了几条航线,但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全方位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构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络。
  织好旅游公共服务网。宁夏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些旅游景点包括旅游饭店的服务水平和品质远远落后于旅游大省的水平。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针对性举措,切实提高宁夏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宁夏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客观地讲,目前还没有一家旅游景区能够达到国内—流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要做好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按照“主客共享”的理念,着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的高品质的社会生活环境,实现“功能围绕旅游配”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
  织好旅游综合监管网。综合监管的目的就是为全域旅游的发展保安全、保秩序,规范服务,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把“旅游”放在—个格局里—起抓。要织好网络,健全精细化临管体系,大力实施网格化监管,把安全网织牢靠,把监管区域分配到人,细化到每个区块,定格、定人、定责、定标准……要通过机构改革,加强部门合作和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监管互助,无缝对接。
  提升三大平台。一是建好旅游投融资平台。目前宁夏有旅游产业基金,有宁旅集团,包括社会上的一些资金,都可以运用。二是建好旅游创新创业平台。应以“十百千万”工程为发展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全域旅游事业,推动宁夏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搭建旅游人才培养平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四是加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层层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宁夏目前正探索建立全域旅游“三线齐进”目标管理体系,应根据党政、业务部门、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特点,将各项任务指标进行分解,分线下达。党政部门负责全域旅游主体指标达标和保障措施到位,相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规范和参谋服务到位。
  2016年的宁夏,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从中美旅游年的重头戏放在宁夏,到外交部全球推介首选宁夏,旅游这张宁夏名片越来越靓。宁夏顺势而为,提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发展战略,它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内容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冯学娟
其他文献
经验之谈等
期刊
面对经济转型及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形态、新挑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改革为动力,凝聚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共识,打造全景覆盖的新品牌,落实全业融合的新思路,开发全时体验的新项目,营造全面参与的新氛围,全力推进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为建设“四个宁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在打造复合空间上有新举措。要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
期刊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就是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关系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全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期刊
2016年9月,姹紫嫣红的鲜花在六盘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八十多年前,红二十五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经过六盘山地区,一路艰苦作战,播下革命火种。随着固原市提出打造“天高云淡六盘山”的旅游发展战略,固原市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在发展的大潮中,地处六盘山的固原供电公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红色村落美丽蜕变  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是坐落在六盘山下的一个美
期刊
党刊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和心声的重任,长期以来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在各个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党刊工作者,应当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立身之本、创新工作方式,自觉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作为一名党刊工作者,如果平时不学习,空虚无聊,时间久了,难免会被歪风邪气所侵蚀,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
期刊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代在变,长征精神不变,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新
期刊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围绕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找准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切入点,着力在补齐“短板”、创新“载体”上想办法、出实招,坚持“三抓三促”,力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向基层党组织延伸,形成了“厅党组统一领导,机关党委统筹抓总,各党支部具体落实,群团组织合力推进,综合处室联动促进”的责任落实体系。2016年厅机关党委被自治区党委表彰为“全区先进基层
期刊
2016年,自治区编办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努力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深入开展了“支部增活力、党员添光彩”活动,全力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  突出一个“活”字,努力增强教育效果。一是落实制度。制定《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完善理论中心组引领学、每周例会定时学、服务领导跟随学、党课教育辅导学、学习讨论交流学、现场教育参观学、支部组织集中学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建设,担负着提升国民素质、铸造民族灵魂的重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突出讲政治这个根本,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在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上做得更好,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  党的
期刊
金秋时节,六盘登高,层峦叠嶂的山峰仿佛披上了五彩霓裳,满目绚烂。  面积达9.04万公顷的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黄土高原西部具有代表性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动植物和水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然而,昔日的六盘山并非今日景象。这里曾因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只有20%左右。  作为这片林海的守护者和经营者,六盘山林业局的三代林业职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