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档案馆APP开发实践及其启示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国家档案馆APP特色鲜明,开发实践经验相对成熟,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论文基于案例研究与调查分析方法,指明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 WW1”APP在馆藏资源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亮点,并且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保障,以多主体协同合作为支撑,以多种社交媒体为宣传途径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据此,论文从馆藏资源数字化、多方合作、开发理念、社交媒体与档案教育五个方面提出对我国档案馆在新媒体时代应如何更加积极应对APP开发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档案服务多元化馆藏开发社交媒体
  [分类号]G279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PP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Based on the“Remembering WW1”APP
  Lan Xin
  (College of Social History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App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ly mature experience in development practice, which has won wide acclaim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ased on case studies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membering WW1" APP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some bright spots in the collection resources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hat is user- centered design concept, rich digital collection resources, multi- agent collaboration and using Social media as propagated ways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According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PP more actively in the new media era from five aspects: digitalization of Library resources, multi-party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social media and archives education.
  Keywords: Archives Services; Diversificati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Social Media
  美國国家档案馆自2010年起陆续推出四款档案教育类APP,分别是“DocsTeach”“Today’s Document”“To The Brink: JFK and theCubanMissileCrisis”和“CongressCreatestheBillof Rights”。据数据统计,在四款APP中,为首的“DocsTeach”APP下载次数超过了58万次,而其他专门为教学开发的各类APP也获得了55584次的下载量[1]。2017年3月16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官网上正式发布了“Remembering WW1”(Remembering World War 1)APP上新的消息,消息一公开便获得了美国社会各界人士和机构的广泛关注。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方法,对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 WW1”APP的整体开发过程进行调研,探析美国国家档案馆APP的功能亮点及其开发经验,并立足于当前国内档案馆 APP的开发现状,进一步提出我国档案馆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加积极地应对档案馆APP开发实践的相关策略。
  1“Remembering WW1”APP的开发概览
  1.1开发背景
  1917年4月,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扭转了当时的一战局势。一百年后,美国国家档案馆作为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录的最大保存者,保存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丰富的记录和信息,包括文件、照片、视频和录音等相关资料。因此,美国国家档案馆为了纪念2017年4月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00周年纪念,联合多家文化遗产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一款互动应用——“Remembering WW1”APP。
  1.2功能亮点
  笔者通过体验与相关资料搜集,对“Remembering WW1”APP的功能做出如下总结:
  (1)馆藏资源服务功能
  提供多种检索方式。“Remembering WW1”APP向用户提供了五种检索方式,分别是直接检索、集合检索、主题检索、标签检索以及策展者检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选择不同的检索方式。其中,最特别的是集合检索。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合作伙伴将APP内的数字化资源分为80个主题集合,并对主题集合进行分类——最受欢迎类、最新类和A-Z顺序类,每个集合里含有与主题相关的数字资源,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分类进行目标资源的查找。   支持资源离线下载与分享。据美国国家档案馆介绍:“‘Remembering WW1’APP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数字化资料,其中大部分内容从未公开过,包括APP中保存有1914年至1920年美国通信兵团拍摄的照片和电影”[2],而这些数字化资源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在线观看,还支持离线下载。此外,APP也支持资源的共享,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分享图标将APP内的资源保存到手机备忘录或分享至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
  (2)个性化服务功能
  个性化服务旨在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个体需求,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不同,适当调整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Remembering WW1”APP在开发过程中,分别面向教师和机构设计了专用的特殊功能。
  面向教师。教师是该APP的主要受众之一,同时APP的目标之一也是将APP运用于课堂教学。在APP的注册界面,教师可以勾画“我是教师”的选择框,这样就能在应用程序中填充教师专用的特殊功能,如仅限教师创建新集合的功能、文本分析工作表和叙事建设工具的获取等。
  面向机构。该APP为当地的机构提供了简单的工具,用于分享与当地有关一战的故事。例如机构可以使用APP的资源创建新集合、修改集合、在展览中使用集合,也可以看到其创建集合的播放量等。
  2“Remembering WW1”APP的开发实践经验分析
  从“Remembering WW1”APP开发实践的过程来看,美国国家档案馆在APP的开发过程中有如下四方面经验:
  2.1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Remembering WW1”APP是深入研究用户的结果。在APP的开发过程中,美国国家档案馆从未停止过寻求和搜集目标受众的反馈意见,并始终以收集持续的用户反馈为项目成功的关键。
  第一,项目开发之前,APP设计的第一步要求是考量和评估哪些功能和工具可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美国国家档案馆将目标受众分为:教育工作者、学者、当地团体、文化组织和地方当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电影制片人、制作者、创意人员、历史爱好者等九个小组。以教育工作者为例,档案馆特别为他们考虑了数字化资源的主要来源和可发现性的挑战,以及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教科书和指南的可用性[3];第二,项目开发测试阶段,通过多次举办线上与线下的研讨会来收集反馈。美国国家档案馆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其他人士来参与APP功能测试的研讨会。研讨会上,参与者有机会亲自审查更新的设计并测试应用程序,同时还需要在研讨会上提出关键的反馈信息,如需要反馈他们“需要什么”“如何能在简单的教室环境中使用某些东西”等问题。第三,美国国家档案馆在档案馆网站向用户提供专门的“Remembering WW1”APP交流社区,用户可以在交流社区中和其他用户进行充分的交流,还可以反映存在的问题及系统漏洞等等。
  2.2以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保障
  在“Remembering WW1”APP的开发初期,美国国家档案馆本馆以现有馆藏资源和捐赠的档案为对象,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数字化项目。项目的最初目标是將70部电影和75000张照片数字化,并促进档案馆新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但是到项目结束时,美国国家档案馆已经将164部电影(337个卷轴)数字化,内容播放时长超过65个小时,同时还数字化了10万张的照片档案[4]。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Remembering WW1”APP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和保障。
  2.3以多主体协同合作为支撑
  在“Remembering WW1”APP设计和测试应用程序的过程中,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合作伙伴包括Historypin、国会图书馆、史密森尼美国历史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委员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以及美国洲和地方历史协会,同时还得到了国家档案基金会的资金提供[5]。此外,美国的社会公众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一方面社会公众除了向美国国家档案馆捐赠自己珍藏的档案外,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匿名的资金捐赠者为“RememberingWW1”APP的开发提供资金的保障与支持。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国家档案馆作为“RememberingWW1”APP开发的发起者,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职责,而整个项目的成功则是依靠不同主体之间的支持与配合。
  2.4以多种社交媒体为宣传途径
  美国国家档案馆在该APP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信息更新,无论是每个阶段的研讨会邀请还是项目进展情况等,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了解具体的信息内容,也可以通过Twitter、Facebook、Blog等多种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了解相关简讯。美国国家档案馆利用多种社交媒体同时发布信息,能够在社会公众中迅速地形成广泛的宣传范围,加速信息的传播,提高项目开发的透明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社会公众在项目开发中的知情权及其参与度。
  3对我国档案馆APP开发实践的启示
  从“Remembering WW1”APP的开发过程来看,美国国家档案馆在APP开发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档案馆APP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美国国家档案馆APP开发实践经验对我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利用档案报刊等新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有效传播档案优秀文化,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6]。可见,通过利用新技术和运用新媒体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成为档案馆服务工作的新起点,而APP“以人为中心,平等、开放”的理念与档案馆工作“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正相互呼应[7]。
  3.1我国档案馆APP的开发现状
  为了解我国档案馆APP的开发现状,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手机应用商店搜集和省级档案局(馆)信息网站调查三种渠道对档案馆APP开发现状进行统计。截至2018年6月,由档案局(馆)开发的APP共12个。笔者总结了国内12个档案馆APP的基本信息及其功能,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目前我国档案馆APP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档案馆对APP开发还处于观望的状态。已经开发的档案馆APP也存在些许问题,如档案馆缺乏对档案馆APP的升级更新与后期维护、同一档案馆的APP与微信公众号功能相似,以及不同档案馆APP之间存在功能同质化现象[8]等。
  3.2改善我国档案馆APP开发现状的建议
  (1)加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档案馆APP应是档案馆馆藏资源的集成者,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加工优化和整合以提供利用的新途径[9]。美国国家档案馆APP开发成功的一大基础就是基于其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相比之下,我国档案馆馆藏资源数字化虽发展较晚,但有后来居上的气势。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16個,国家级数字档案馆27个,馆藏电子档案162.9万GB[10]。由此可见,国内档案馆近几年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档案馆应继续加快开展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工作,以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作为档案馆开发APP的基础与保障。同时,档案馆还应对馆藏的数字化资源进行分析与处理,根据不同的受众定位,对数字化资源内容进行挖掘与开发,有针对性地面向目标受众提供档案个性化服务,满足受众的利用需求[11]。
  (2)实现多方主体的合作共赢
  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 WW1”APP汇集了多家文化遗产机构的资源与灵感,在开发过程中积极地发挥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与智慧。从当前国内档案馆APP的发展现状中可以发现,档案馆在技术、资金等各方面都存在局限。档案馆邀请不同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能依靠不同主体提供的帮助与支持来应对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突破发展瓶颈,促进不同主体间沟通交流的同时实现合作与共赢。
  目前,我国博物馆、图书馆已经和许多不同的机构或企业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合作。例如故宫博物院和小米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的移动电话——小米MIX 3,这种历史文化元素与科技相融合的形式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档案馆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不同主体间协同合作的发展趋势中。
  (3)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理念
  美国国家档案馆在“Remembering WW1”APP开发过程中凸显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集合目标受众的反馈,定位目标受众的兴趣与需求方向,最终设计出一款与目标受众期望值贴近的应用程序。这种广泛使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进行APP的功能设计与框架构建,把全局变化分解为多个参与者共同实现结果的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第一,随着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普遍提高,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整体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特征,需求范围也从政府文件扩大成涵盖房产、婚姻、户籍、学籍、科技等各类档案。因此在面对用户不断变化的档案信息资源需求,档案馆可以开发以民生档案为基础的集成性APP,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以及便民功能,如提供婚姻、户籍等不同类别档案的查阅功能,以及提供电子证照功能等等。第二,档案馆开发前期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受众,分析不同受众的需求与兴趣,如面向游客、教育工作者或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增删档案馆APP中的相关功能。用户是最好的反馈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只有确立提高服务质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关注到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倾向,搜集并解决用户的反馈,才能真正实现档案馆APP与用户之间的深度契合。
  (4)注重社交媒体的充分利用
  社交媒体强大的宣传能力与交互性能增强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档案馆展示形象与传播档案优秀文化的新窗口。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底,从档案微平台研究团队主管处获悉,当前全国实际开通的档案馆微信账号达500多个,活跃账号数量达到300多个[12];而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也有323家档案馆开通了官方微博账号[13]。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开始意识到利用社交媒体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宣传能力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促进APP开发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增强宣传力度,吸引公众兴趣,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及增加项目开发的透明度;另一方面,档案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促进档案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畅通公众参与讨论项目开发的渠道,与公众展开深层次的互动。
  (5)更新档案教育的形式与手段
  美国国家档案馆十分重视对社会公众的档案教育服务,并采取多样的形式与手段来为公众参与档案教育活动提供更多可能,开发“Remembering WW1”APP的初衷之一便是将APP运用于课堂教学。相比之下,国内档案馆的公众档案教育发展相对较迟,采取的形式与手段相对单一,多数档案馆以举行主题讲座、展览等为公众接受档案教育的形式。在新媒体时代,档案馆应更新档案教育的形式与手段,通过利用APP开展线上公众教育活动。例如档案馆可以开发历史档案教学类APP,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档案馆可开发地方馆藏特色类APP,促进社会公众对地方档案文化的了解。总之,档案馆应抓住时代给予的契机,重视对档案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档案教育的新形式,致力于促进档案优秀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让档案走进社会公众的视野,提高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
  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 WW1”APP项目开发实践的成功为我国档案馆的APP的开发探索提供了示范,对我国开发出一款与用户需求匹配的应用程序有诸多借鉴之处。于我国而言,档案馆APP不仅是一种新的移动信息服务方式,更是一种档案资源移动化的具体样式,档案馆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发展,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档案馆工作的发展,提高档案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华汝国.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档案,2015(6):66-67.
  [2]Remembering WWI iPad and Android app.[EB/OL].[2018-09-30].https://www.archives.gov/topics/wwi-app.
  [3]The Wartime Films Project: Choosing our User-Centered Design Pilot–A WWI App.[EB/OL].[2018-09-30].https://narations.blogs.archives.gov/2016/08/29/the- wartime- films- projectchoosing-our-user-centered-design-pilot-a-wwi-app/.
  [4]National Archives Marks World War I Centennial with New App, Programs and Exhibits.[EB/OL].[2018-09-30].https:// www.archives.gov/press/press-releases/2017/nr-17-45.
  [5]New“Remembering WWI”App Release![EB/OL].[2018- 09- 30].https://education.blogs.archives.gov/2017/03/16/ wwi-app-release/.
  [6]全國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档案,2016(5):14.
  [7]韩云惠.APP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的应用图景展望——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7(4):78-82.
  [8][11]陈可彦,谭必勇.我国公共档案馆APP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7(2):98-105.
  [9]赵彦昌,陈海霞.“互联网+”环境下档案APP发展的三大趋势探析[J].北京档案,2018(2):9-12.
  [10]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2017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二)[EB/OL].[2018-11-03].http://www. saac.gov.cn/daj/zhdt/201809/f431e512259458895a2186c9ef66ae6. shtml.
  [12]倪丽娟,陈阳.“互联网+”环境下档案微信建设的SWOT分析——基于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17(3):41-47.
  [13]王云庆,彭鑫.档案馆微博服务现状调查与内容发布建议[J].中国档案研究,2018(01):165-17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历史亲历者回忆、历史发生现场实地调研和长期从事邓小平研究与党史研究的积累,就邓小平是否参加遵义会议、以什么身份参加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上的会议记录去哪里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与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以及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邓小平的名字在遵义会议历史上经历了“三落三起”。最终可以确定,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遵义会议并作会议记录,这是历史事实。  【
期刊
围绕馆藏珍贵的丝绸档案,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下文简称“中心”)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立首家中国丝绸档案馆;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苏州在文献遗产领域的空白;首创档企合作,助推苏州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动丝绸档案文化走向世界。中心激活档案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开创了丝绸特色档案收、管、用新模式。  一、失而复得的珍宝  1.被遗忘的角落  20世纪末21世纪初
期刊
[摘要]论文认为,史馆为唐朝的编撰出版史书部门。为加强史馆之史官编撰工作“不虚美,不隐恶”的学术要求与职业道德,特需保证其收藏并获得准确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史馆也具有国家图书档案馆之职能,即修书、藏书与征集档案等文献的多种职能。安史之乱前史馆文献收藏量为“国史一百六十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  [关键词]修书藏书编史文献保护  [分类号]G270.9  Study
期刊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按照系统性、关联性和开放性原则运行的集合体。本文试以系统论为指导,以扬州市为例,将推进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发展路径策略。  一、推进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用系统论的视角来观照档案事业发展,要厘清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环境三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影响的相互关系。
期刊
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视察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  11月14日,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一行到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参观考察,市政府副市长梁一波陪同。  马秋林一行参观了档案博览中心内的常州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以及龙城记忆——常州档案史料陈列馆。马秋林对市档案局、市档案博览中心抢救工业档案,开发历史文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赞扬常州文化底蕴深厚,鼓励将档案文化发扬光大做到实处,为常州未来工业经济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抗美援朝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与民间主导、参与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战后事宜的处置,抗美援朝的影响与评价,抗美援朝精神的形成与影响等多个方面,此外还涵盖了战俘问题、细菌战问题等研究热点,展现出研究趋向丰富、深入、细化的特点。抗美援朝的研究仍有较广阔的拓展和深化的空间,表现为跨学科研究的亟待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有待提升、分层次研究的运用还需不断丰富、研究视
期刊
[摘要]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新时代实现党的强军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主席对这一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习近平强军思想解码强军兴军密码,标定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方向标,这是对我军融铸红色基因的强军目标新设计,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新方略,是实现强军目标“三步走”战略的新谋划。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必须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人民军队走好新的长
期刊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有一种独特的研究向度,即基于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的向度,如一缕清新的气息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最近读到的由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胜强教授撰写的《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版)一书留给笔者的深刻印象。  林胜强教授从事高等学校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论教学和研究3
期刊
[摘要]经过4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呈现出成熟的道路形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以独特的发展方式为世人瞩目,独特的发展理念为世人称赞,独特的发展经验为世人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现实国情为立足点,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指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以改革实践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以全面
期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作为四川大学教师学术论丛中的一本,该书副题点明了理论成果的内容、范围,主题则点化了学术研究的旨向、志趣,从而使该书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研究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备  辩证法理论是冉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头戏,第一篇用了8章篇幅来展现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