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6年四平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社会各界开始了对四平调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当前,国内对四平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与发展、唱腔艺术、乐器特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等方面,但是对剧目剧本的研究还是空白状态。本文中,就以山东省金乡县的四平调剧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审美特点挖掘研究,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四平调剧本奠定基础。
关键词:四平调;剧目;分类;审美特点
中国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52-1
一、四平调的由来
四平调是流行于豫、鲁、苏、皖四省广大交界地区的地方小戏曲,发展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四平调是由“花鼓”演变而来的。当时,“花鼓”以安徽的砀山为中心,向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发展开来,形成了四路花鼓。金乡县四平调就是由南路花鼓即“淮北花鼓”发展而来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没有弦乐伴奏使花鼓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1940年前后,在吸收众多兄弟剧种优势的基础上,花鼓艺人们开始了为花鼓上弦的艰苦实验。终于,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凭借着对花鼓艺术的热爱以及强烈的生存欲望,艺人们研究出了四平调的主要板式[平板],四平调的雏形得以形成。由于它的主要板式是[平板],曲调四平八稳、一字行腔、四句一合,所以取名叫“四平调”。
二、金乡县四平调剧目的分类
戏剧有两个生命,一个在舞台上,用于舞台表演;另一个在文学中,可供案头阅读。笔者认为,戏剧的这两个生命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因此,加强对四平调剧本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是极为必要的。
金乡县四平调剧团自成立以来,上演过很多剧目,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四平调是由花鼓曲艺发展而来的地方小戏曲,故而以演出“三小戏①”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连台本戏。本文中,笔者根据四平调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把其剧目分为两大类:
(一)移植、改编的剧目
四平调是吸收借鉴了豫剧、评剧等地方剧种的营养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发展的同时,为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会在一定程度上移植并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其中移植、改编的传统剧目主要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借年》《小姑贤》《站花墙》《王定保借当》《小八义》等百余出。移植、改编的现代剧目主要有:《白毛女》《八一风暴》《收租院》《焦裕禄》等。虽然剧目来自别的剧种,但是在四平调独有的唱腔之下,也能够唱出不同的风味,颇受当地群众喜欢。
(二)自创的剧目
抗战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是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比较繁荣的两个主要时期。这期间,剧团的发展势头良好,自编自演的剧目非常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革命历史戏。主要有:刘仁、柴志达创编的《战羊山》,张善堂创编的《英雄母亲》等。这几部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特定时期的文化标志。
2.生活小戏。主要有:《谢媒人》《小团圆》《谁当家》等,这几部小戏不仅主题鲜明、情节紧凑,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及时代特色,很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大型现代戏。《英雄王杰》和《张海迪》,这两部戏以塑造典型的人物为主,王杰是一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张海迪是一位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的优秀榜样,此二人的事迹能带给人极大的震撼和鼓舞。
三、金乡县四平调剧目的审美特点分析
通过对金乡县四平调主要剧目的分类整理,可以发现这些剧目的审美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一)生活气息浓厚,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需求
原金乡县四平调剧团的副团长、国家二级编剧朱广英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戏。”的确如此,戏剧来源于生活。四平调的大部分剧目基本都是以男女爱情、家庭伦理、亲邻好友、民间故事等为题材的小戏,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且带有喜剧色彩,观后既能让人心情舒畅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月剧本创作二等奖作品《谢媒人》,写的是张二婶为人说媒,却贪图钱财、坑骗别人,结果促成自己女儿婚事的故事。整部戏没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伟大的英雄形象,只是摘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对新时期男女恋爱自由的鼓励和对封建旧思想的批判。
(二)与时俱进,时代色彩鲜明,符合国家政治建设的需要
金乡县四平调中有一部分剧目就是为适应时代要求而创编的,例如歌颂为人民服务精神、鼓励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反对坑蒙拐骗损害人民利益行为的剧目《湖上红莲》;为纪念羊山战役、歌颂人民解放军和革命英雄的剧目《战羊山》;歌颂英雄母亲侯大娘,为掩护八路军而与敌人斗智斗勇、灵巧周旋、不怕牺牲之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剧目《英雄母亲》等。
(三)情感色彩浓重,重视抒情效果,追求大团圆结局,符合群众的审美心理
广大劳动人民是淳朴的、善良的、重感情的,在他们的审美心理中更希望看到一些真善美的东西。金乡县四平调的很多剧目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故事性,能够让人悲中见喜,抒情效果很好,感染力极强。剧目常常能够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经典保留剧目《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等。所以说,符合人民审美心理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才是真正的好戏。
参考文献:
[1]孙守刚.大平调四平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3.
[2]朱广英.朱广英戏曲作品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0.
作者简介:
白丽,女,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关键词:四平调;剧目;分类;审美特点
中国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52-1
一、四平调的由来
四平调是流行于豫、鲁、苏、皖四省广大交界地区的地方小戏曲,发展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四平调是由“花鼓”演变而来的。当时,“花鼓”以安徽的砀山为中心,向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发展开来,形成了四路花鼓。金乡县四平调就是由南路花鼓即“淮北花鼓”发展而来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没有弦乐伴奏使花鼓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1940年前后,在吸收众多兄弟剧种优势的基础上,花鼓艺人们开始了为花鼓上弦的艰苦实验。终于,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凭借着对花鼓艺术的热爱以及强烈的生存欲望,艺人们研究出了四平调的主要板式[平板],四平调的雏形得以形成。由于它的主要板式是[平板],曲调四平八稳、一字行腔、四句一合,所以取名叫“四平调”。
二、金乡县四平调剧目的分类
戏剧有两个生命,一个在舞台上,用于舞台表演;另一个在文学中,可供案头阅读。笔者认为,戏剧的这两个生命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因此,加强对四平调剧本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是极为必要的。
金乡县四平调剧团自成立以来,上演过很多剧目,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四平调是由花鼓曲艺发展而来的地方小戏曲,故而以演出“三小戏①”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连台本戏。本文中,笔者根据四平调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把其剧目分为两大类:
(一)移植、改编的剧目
四平调是吸收借鉴了豫剧、评剧等地方剧种的营养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发展的同时,为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会在一定程度上移植并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其中移植、改编的传统剧目主要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借年》《小姑贤》《站花墙》《王定保借当》《小八义》等百余出。移植、改编的现代剧目主要有:《白毛女》《八一风暴》《收租院》《焦裕禄》等。虽然剧目来自别的剧种,但是在四平调独有的唱腔之下,也能够唱出不同的风味,颇受当地群众喜欢。
(二)自创的剧目
抗战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是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比较繁荣的两个主要时期。这期间,剧团的发展势头良好,自编自演的剧目非常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革命历史戏。主要有:刘仁、柴志达创编的《战羊山》,张善堂创编的《英雄母亲》等。这几部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特定时期的文化标志。
2.生活小戏。主要有:《谢媒人》《小团圆》《谁当家》等,这几部小戏不仅主题鲜明、情节紧凑,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及时代特色,很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大型现代戏。《英雄王杰》和《张海迪》,这两部戏以塑造典型的人物为主,王杰是一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张海迪是一位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的优秀榜样,此二人的事迹能带给人极大的震撼和鼓舞。
三、金乡县四平调剧目的审美特点分析
通过对金乡县四平调主要剧目的分类整理,可以发现这些剧目的审美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一)生活气息浓厚,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需求
原金乡县四平调剧团的副团长、国家二级编剧朱广英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戏。”的确如此,戏剧来源于生活。四平调的大部分剧目基本都是以男女爱情、家庭伦理、亲邻好友、民间故事等为题材的小戏,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且带有喜剧色彩,观后既能让人心情舒畅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月剧本创作二等奖作品《谢媒人》,写的是张二婶为人说媒,却贪图钱财、坑骗别人,结果促成自己女儿婚事的故事。整部戏没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伟大的英雄形象,只是摘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对新时期男女恋爱自由的鼓励和对封建旧思想的批判。
(二)与时俱进,时代色彩鲜明,符合国家政治建设的需要
金乡县四平调中有一部分剧目就是为适应时代要求而创编的,例如歌颂为人民服务精神、鼓励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反对坑蒙拐骗损害人民利益行为的剧目《湖上红莲》;为纪念羊山战役、歌颂人民解放军和革命英雄的剧目《战羊山》;歌颂英雄母亲侯大娘,为掩护八路军而与敌人斗智斗勇、灵巧周旋、不怕牺牲之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剧目《英雄母亲》等。
(三)情感色彩浓重,重视抒情效果,追求大团圆结局,符合群众的审美心理
广大劳动人民是淳朴的、善良的、重感情的,在他们的审美心理中更希望看到一些真善美的东西。金乡县四平调的很多剧目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故事性,能够让人悲中见喜,抒情效果很好,感染力极强。剧目常常能够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经典保留剧目《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等。所以说,符合人民审美心理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才是真正的好戏。
参考文献:
[1]孙守刚.大平调四平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3.
[2]朱广英.朱广英戏曲作品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0.
作者简介:
白丽,女,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