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实际调研和信息收集基础上对青岛市会展业的行业现状与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解决会展人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期对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展人才;青岛会展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作为信息交流和专业化贸易平台的会展业引起了全球经贸人士的瞩目。我国的会展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建设、会展业的区域间合作交流、会展业国际化进程、协会组织的发展和会展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成为国内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会展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对青岛市会展行业的30多家企业的人员现状与人才供需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为解决青岛会展人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青岛市会展行业人员现状分析
会展业包罗万象,相应主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组织者,如会展公司;会展场馆;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我们从青岛市在册会展公司中筛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家会展公司进行重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主体:会展企业和会展中心。
(一)会展企业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1.公司规模
调查的20家公司中,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仅有4家,分别是嘉路博会展公司、金诺会展公司、海名会展公司和欧亚美会展公司,其它公司规模普遍较小。
2.员工的性别结构
由图1可看出会展企业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会展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为电话营销(招展招商),而女性在语言方面较男性有较大优势,因此公司在招聘时更愿意选择女性。
3.员工年龄结构
由图2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年龄层次偏低。26-35岁的居多,45岁以上的很少。会展产业本身就是个朝阳产业,它所需要的员工自然也应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会展企业是个年轻的企业,企业在招聘时也更愿意招聘年轻的员工,从而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思想。
4.员工的专业结构及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1)员工的专业结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营销专业人员,80%左右的公司有管理专业人员,70%左右的公司有旅游、外语专业人员,有计算机和物流专业人员的公司相对较少,财务专业人员涉及很少,对口的会展专业人员基本为零。在会展服务企业当中亦有少量的装饰设计专业人员,但其专业学习当中基本不含会展设计方向。
(2)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基本与普通员工结构相同,以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居多。
5.员工的学历结构
由图3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总体来讲较低。大专占大部分,硕士及以上基本没有。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基本就是做电话营销(招展招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现阶段会展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学历门槛较低,员工入门较容易些,会展企业更注重员工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6.员工的来源
一般基层人员90%都是外部招聘。这类职位技术性要求不高,无须长时间培训,员工跳槽基本不受影响,但员工流动性太快带来相应成本增高。管理人员90%从内部培养、选拔。
调查的公司中大多数都选用人才招聘会来招聘员工,校园招聘的公司占少数。有部分公司采用网上招聘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见效快,信息传播量大,能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应聘。
(二)会展中心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自开馆运营以来,5年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达170万平方米,共接待国内外来宾近520万人次,为青岛市带来综合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其中2004年全年举办48个展会,2005年全年举办52个展会,平均每周一个展会,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近40万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来宾近120万人次。
二、青岛市会展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青岛有主营会展业务的企业约100家,按平均每家需求量为10-20人计,共需专业人才1000-2000人,其中诸如营销人才等中級人才需求量约占80%,高级人才约占10%,其他人才约占10%。
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会展业从业人员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目前青岛市内只有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学校有会展大专专业。
业内专家认为会展业人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会展专业、会展培训只是时尚,并未进行长期规划。其次,目前会展专业的老师大多数为市场营销或旅游管理的老师,本身对会展知之甚少。
三、结论及建议
从目前青岛会展业及会展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可见,高素质的会展人才极为缺乏,尤其是策划和营销人才,而会展专业教育重点也在于此。对于会展人才需求而言,策划人才必不可少。不过,此类人才在整个会展业犹如“金字塔”的塔尖,需求量极其有限。
著名会展理论研究专家认为,高级专业会展人才应具备政治家的胆略和长远眼光、军事家的谋略和决战能力、外交家的口才和沟通技巧、艺术家的品位和工作方式,这是对会展业人才需求的真知灼见,也是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所以要重视会展教育与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黄静(1975-),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经济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MBA,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
【关键词】会展人才;青岛会展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作为信息交流和专业化贸易平台的会展业引起了全球经贸人士的瞩目。我国的会展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建设、会展业的区域间合作交流、会展业国际化进程、协会组织的发展和会展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成为国内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会展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对青岛市会展行业的30多家企业的人员现状与人才供需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为解决青岛会展人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青岛市会展行业人员现状分析
会展业包罗万象,相应主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组织者,如会展公司;会展场馆;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我们从青岛市在册会展公司中筛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家会展公司进行重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主体:会展企业和会展中心。
(一)会展企业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1.公司规模
调查的20家公司中,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仅有4家,分别是嘉路博会展公司、金诺会展公司、海名会展公司和欧亚美会展公司,其它公司规模普遍较小。
2.员工的性别结构
由图1可看出会展企业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会展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为电话营销(招展招商),而女性在语言方面较男性有较大优势,因此公司在招聘时更愿意选择女性。
3.员工年龄结构
由图2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年龄层次偏低。26-35岁的居多,45岁以上的很少。会展产业本身就是个朝阳产业,它所需要的员工自然也应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会展企业是个年轻的企业,企业在招聘时也更愿意招聘年轻的员工,从而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思想。
4.员工的专业结构及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1)员工的专业结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营销专业人员,80%左右的公司有管理专业人员,70%左右的公司有旅游、外语专业人员,有计算机和物流专业人员的公司相对较少,财务专业人员涉及很少,对口的会展专业人员基本为零。在会展服务企业当中亦有少量的装饰设计专业人员,但其专业学习当中基本不含会展设计方向。
(2)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基本与普通员工结构相同,以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居多。
5.员工的学历结构
由图3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总体来讲较低。大专占大部分,硕士及以上基本没有。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基本就是做电话营销(招展招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现阶段会展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学历门槛较低,员工入门较容易些,会展企业更注重员工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6.员工的来源
一般基层人员90%都是外部招聘。这类职位技术性要求不高,无须长时间培训,员工跳槽基本不受影响,但员工流动性太快带来相应成本增高。管理人员90%从内部培养、选拔。
调查的公司中大多数都选用人才招聘会来招聘员工,校园招聘的公司占少数。有部分公司采用网上招聘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见效快,信息传播量大,能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应聘。
(二)会展中心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自开馆运营以来,5年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达170万平方米,共接待国内外来宾近520万人次,为青岛市带来综合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其中2004年全年举办48个展会,2005年全年举办52个展会,平均每周一个展会,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近40万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来宾近120万人次。
二、青岛市会展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青岛有主营会展业务的企业约100家,按平均每家需求量为10-20人计,共需专业人才1000-2000人,其中诸如营销人才等中級人才需求量约占80%,高级人才约占10%,其他人才约占10%。
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会展业从业人员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目前青岛市内只有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学校有会展大专专业。
业内专家认为会展业人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会展专业、会展培训只是时尚,并未进行长期规划。其次,目前会展专业的老师大多数为市场营销或旅游管理的老师,本身对会展知之甚少。
三、结论及建议
从目前青岛会展业及会展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可见,高素质的会展人才极为缺乏,尤其是策划和营销人才,而会展专业教育重点也在于此。对于会展人才需求而言,策划人才必不可少。不过,此类人才在整个会展业犹如“金字塔”的塔尖,需求量极其有限。
著名会展理论研究专家认为,高级专业会展人才应具备政治家的胆略和长远眼光、军事家的谋略和决战能力、外交家的口才和沟通技巧、艺术家的品位和工作方式,这是对会展业人才需求的真知灼见,也是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所以要重视会展教育与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黄静(1975-),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经济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MBA,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