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美地睡到自然醒,拉起帘子打开门窗,久违的冬日暖阳便毫不吝啬地射入室内。走上阳台,一种身心舒畅的惬意扑面而来,多日积聚心头的阴冷一扫而光。脑中突然蹦出一个念头——回乡,回乡!
  草埂
  妻子打电话寻问午饭事宜,我说,我回老家了。妻子惊讶,你怎么不吱声跑回去了?我嘻嘻地开着玩笑,我的寒假我做主。妻子又问,那何时回来?我说,未定,我有时间,我任性。
  此时,我正漫步在老宅旁边的那条草埂上。县城距老家一百多里路,经不起车轮的驱驰,启动车子,一忽儿即到。
  乡村田地间的草埂纵横交错,经纬线般给大地织出了网格。隆冬时节,一条条草埂枯黄着身子,与田地中嫩绿的麦苗和油菜秧子有着鲜明的色差,也就愈加清晰易辨。草埂被厚厚的茅草枯叶覆盖,见不到一点泥土,踩在上面软乎乎、湿润润的,同时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草木气息。这种气息我再熟悉不过了,我知道,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乡村的气息,这气息始终氤氲在我的生命里,就像记忆中母亲的怀抱,那种温暖,始终不曾淡去,时时令我陶醉。草埂上还有不少挺立的草杆,裸光着肢体,有的有拇指粗,有的有半人高,或许是青蒿,或许是野麻,也或许是黄葵,因上面没有一个叶片,很难辨认出品类。它们清一色地张开膀子,拉着架式,阻绊着我前行。可以想见,这样的草梗平素荒草离离,很少有人涉足,更没有牲畜的踩踏,任由草儿被遗弃般地自生自灭,自荣自枯。
  这就与我印象中的草埂大相径庭了。印象中的草埂从来长不住草,而只见草根盘曲错节,深深地扎在泥土中。初春时节,天气放暖,草埂上长出半拃高稠密的嫩芽时,我们便会将牛儿牵到草埂上,拽紧缰绳,以免它趁机偷食田里疯长的麦苗。牛儿的舌头一卷一卷的,能贴着地皮将草芽吃得干干净净,像用镰刀切割的一样齐整。几条草埂过后,牛儿臀部靠前的两处凹窝平了,便心满意足地躺卧下来,慢条斯理地反刍去了。而我们,却在算计着时日,待草儿再次长出,我们又会将牛儿牵着“故地重游”了。因此,我印象中的草埂根本没有高杆植物,多数时间都是齐茬茬的草梗,像新理过发的平头。
  田埂上离不开草,草根是田埂的骨头,杂草的盘根错节增加了田埂的牢固性。插秧季节,大大小小的田地能够蓄住水,保肥保湿,草埂功不可没。
  爬坟头
  在几座祖坟前燃过火纸,放过鞭炮,我就会爬上坟头,绕上几圈,然后再用手将清明之前包坟时垒上的坟头推掉,看着它们骨碌骨碌滚出老远。年年如此,次次如此。
  男娃子有用,男娃子能爬坟头哩!
  爷爷的话在我的耳畔响着。爷爷是有点重男轻女,那个时代的老人,大多如此。爷爷偏爱我和弟弟,常常抚着我俩的头这么说。
  小时候,坟摊地是最好的放牛场所。透雨下过,道路湿滑,只有草埂和坟地长着厚厚的草根,能够经得住脚。我们往往骑在牛背上,将牛赶到坟地,让牛儿在那儿尽情地吃饱。牛儿吃草时经常会踏到土坟半坡,牛蹄在坟坡上踏出深深浅浅的凹痕。我们也经常会在坟地疯玩嚎叫,比赛从坟坡上滑下,坟头也会被我们当作道具滚来滚去。而对这些,大人们一点儿也不责怪,只会静静地瞅着,微微地笑着,用目光暗暗地鼓励着。爷爷说,你们尽管闹吧,闹得越欢祖先越开心哩,没人爬坟头祖先才难过哩!
  然而现在,真的很少有人再爬坟头了。在很多人心中,有些事比爬坟头重要千倍万倍。不少人将祖坟用砖垒砌,抹上水泥,再焊上坟头,坟前立上石碑,认为这样就一劳永逸了,就可以安心地在城市里淘金了。我不赞同这样的做法,每年的清明节前,我必然会选定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回乡包坟。我先将祖坟爬上一遭,然后再用铁锹将坟头挖开,培上新土,再垒上新挖起的坟头,之后,趴下身子手脚并用,将包在坟头坟坡上的新土拍紧踏实。我虔诚地做着这些,并在心里和先人们唠着话。我想,先人们最在乎的不是坟墓的华美,而是后人们对自己的追思与怀想。
  我家的祖坟离老宅很近,先人们选址于此的目的,大概就是想静静地观望着整个家族的繁衍生息。然而,老宅早已不在,早已凋敝、坍塌,早已被整成了一马平川的田地,只剩下几座祖坟孤零零地静卧在碧绿的田野中央,像阔大的水面上的孤岛。
  临走时,我对着祖坟高声喊道:老太、爷爷、奶奶,我给你们爬过坟头喽!
  死去的村庄
  每次回乡,我都无法与“近乡情怯”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一路畅通,车子泊在堂哥的门庭前。然而堂哥家还是“铁将军把门”,怕是有好几年我都没见過堂哥一家人了。不光堂哥家,整个村落十有六七人去楼空,紧锁大门的锁孔里淤积着斑斑锈迹。在我眼中,僵立那儿的空房无异于枯死的木桩,家,对于那些为生活所迫外出奔波的人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空心的圆圈,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
  这个庄子是小半个村的居民聚居点,几十户人家住着成排的连体平房。车子开进去,没看见鸡跳,也没听到狗叫,显得灰头土脸,了无生气,静默得让人惆怅。村落中树木本来就少,此时更不见一点绿色,只在个别院中偶有花草,假洋鬼子般炫耀着容颜。离过年还有十来天,外出务工的人回家过年还得几天,有一部分不打算回来的,便让放了假的孩子也进了城。村中偶尔可见几位老人,佝偻着背,蹒跚着步子。依我判断,放了假的孩子大多都蛰居室内,依着床头,低着脑袋拨弄着手机。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丢给老人,自己无法陪伴、照顾、教养,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试想,这种“亲情物质化”的方式又补偿得了什么呢?着实可叹!
  我心中的村庄不是这样的。我家的老宅绿树掩映,围沟环绕,远远望去,堆绣叠翠,几间茅屋躲藏在树影中,极富诗情画意。我们宅子上的树不下几十种,仅果树就有近十种,平日里杂花生枝,绿荫如盖,房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竹园,四季碧绿,终年常青。我们家老少九口人,住在一块,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每次吃饭都得排开一大溜。老宅上鸡飞狗叫,充满了生机,只要有个生人走近围沟坝埂,狗儿便会迎上去狂吠不停,必须得家里人出去制止。而现在,我回老家,总感觉到悄无声息,几乎没有打扰到任何一个人。
  我知道,我心中那个诗意的村庄已经死了。
  于是不免伤感,很多人走得太远,迷失了回家的路。欣慰的是我没有。祖坟在这儿,我的根就在这儿。无论我走到哪里,这儿都是我最深的牵挂。
  ——选自《淠河》2017年冬季卷
其他文献
长假,至杭州一游。旅馆旁、水池中,荷花开得正盛。墨绿色的荷叶,清雅俏丽的莲花相映成趣,给炎炎的盛夏添了幾分清凉意蕴。  清晨,阴云压境。压抑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一池荷花却仍不为所动。  夏雨,说下便下。白练如洗,暴雨毫无预兆地淹没了视线所及,沉重的雨幕便奔着一池荷叶便砸。雨声金戈铁马,一股杀伐的气息油然而生。抬眼望天,无际黑云连绵。凶狞,狂猛。我已经词穷,只得借白乐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
期刊
大沙头是毛乌素沙漠源头,是鄂托克前旗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一座沙丘一个世界,每一粒沙子都似乎珍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成吉思汗当年西征路过这里,战马停步不前,成吉思汗回首北望,只见在如今敖勒召其所在地一道霞光升起,这时战马亮蹄翻掌,一路向南飞驰,所到之处留下这一片绵绵的沙丘。还有个当地人的传说,说是大沙头下埋着一座庙,庙里的和尚做过许多坏事,于是,上天为了惩罚他们,就把他们压在高高的沙丘下,让他们永世
期刊
祖母坐在安静的窑洞中,神情恍惚,双眼迷离。她扳着手指一遍遍为我清点她的后代数量:“我生了你伯伯,你爸爸,你叔叔,你姑姑;你伯伯、爸爸、叔叔、姑姑生了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又生了孩子……仔细算来,我子子孙孙有六十多个呢!”她扬一扬她干瘦的手臂,仿佛要驱赶那看不见摸不着却紧紧裹挟着她的孤寂,但她显然没有成功。接着一声长长的叹息,叹出些许更为沉重的悲怆,那悲怆与空气里的孤苦融为一体,不但将祖母自己吞了进
期刊
前些日子,爬二郎山时看到一棵榆树刚刚开花,这种花叫“榆钱”。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伸手采摘了榆钱,吃在嘴里感觉香甜可口。  记得小时候,陕北的农村春天没有新鲜蔬菜,更没有大棚种菜的事情。每到春天,头一年冬天淹制的酸白菜也吃完了,即使没有吃完也因天气暖和,气温升高而腐烂变质,不能食用。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山上能够食用的唯一绿色食品就是“榆钱”了。  每到四月底五月初的日子,山上榆树花开了,
期刊
深秋,我总想去尕让家里吃穹洋芋,尤其是那种穹成了焦黄锅巴的洋芋。  尕让人一天三餐离不开洋芋,早上煮、中午炒、晚上饭里还要下洋芋蛋。尕让地区老一辈的人说起洋芋,都有一肚子的故事。那时候,无论到了谁家,主人都会端上一碟子洋芋,串门的人无论肚子饱饿,总会吃上一两个,他们自嘲地说:洋芋有洋芋的肚子。  据老人们说,阴历七月十五是洋芋的生辰。到了那一天,新鲜的洋芋在经历了几个季节的成长之后逐渐趋于成熟。母
期刊
晨起,在卷帘的那一瞬间,忽而眼前一亮。啊!原来是你,不期而至。没有一点征兆,也没有事先的约定,悄悄地来了。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高楼四望,房子,树木,山川,大地,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一片洁白。望着窗外,还在扬扬洒洒飞舞着的雪花,我早已按耐不住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期盼。潦草地梳妆打扮一番,狂奔出门。  天地间,白茫茫地一片。我忍不住张开双臂,昂起头,静静地伫立雪中。看着漫漫苍穹中,纷纷扬扬的雪花,如何轻
期刊
那水:金鳞潭  湍急的盐水河打着漩涡,泛着白沫从深山长谷中呼啸而出,奔到盐村前面,形成一個月牙状蓝幽幽的长潭,宛如披着面纱害羞的少女,安静下来,迈着轻盈盈的脚步,半环绕着盐村悄悄地向前走去。  在旭日或是夕阳的照射下,远远望去,缕缕轻纱似的薄雾飘渺在水面,点点金光跳跃,仿佛一条金龙在游动,美丽极了。因此,盐村的人将这口长潭叫做金鳞潭。  盐村不大,也就十来户人家,四周环山。盖着青瓦,黑色木质结构的
期刊
沧海桑田  雅丹  漫无边际的荒原,向天边铺展,一座座坚实的石垒点缀其中。  石垒,如岁月铸就的一座座地堡,扎根在荒漠中。阳光中,石垒泛出海底珊瑚的赤红,映出大漠风沙的亮黄,雕塑般屹立。一片石垒,如万千艨艟舰队,静静停泊在瀚海中;另一片,则优雅灵动,似鲸鲨海豚悠游于深海。  越过沙漠,一座座石垒在落日余晖中拉长投影,在浩荡的大海般的沙漠铺展。犹如海底鱼群投下的光斑,整齐而灵动。微风过处,古老悠长的
期刊
故乡,如今已成为怀旧之所,每一次回到那里,我都要在坐落在老宅子旧址上的街巷里行走,沿着田野里已被平复的小路,感受流逝的岁月的气息。与父亲闲谈,谈的远了,寻根问祖的话题就扯了出来。  我的故乡所在的村子,位于周原遗址的中心,三千多年前,周族的先人翻山越岭,"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在此奠定周朝八百年的根基。千年往矣,由此发端的周文明大河东去,泽被九洲,缔造繁荣,而周祖古公亶父永远长眠在這里。
期刊
碾坊它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传统生产工具作坊,人们常常在那里用碾子来加工米面,碾子是一种非常好的生产工具,那也是父亲为我们全家生活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他繁忙的影子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着,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它虽然被先进的生产工具所替代,但父亲在碾坊里干活儿的场景却给我留下较深的记忆。  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玉米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泛指碾轧东西的工具。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