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内界膜剥除手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努力提升其手术治疗效果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z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界膜(ILM)是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由胶原纤维、粘多糖、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组成。由于ILM剥除(ILMP)手术可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黄斑区的牵拉,预防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形成,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但常规ILMP手术效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且有可能改变黄斑区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故衍生出保留黄斑中心凹的ILMP以及各种形式的ILM填塞手术等一些改良的ILMP手术方式。目前在各种ILMP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具体手术操作方法以及手术中染色剂的选择使用上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改进的不确定之处。随着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充分认识ILMP手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应用的适应证,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所致的视功能损害是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他文献
黄斑板层裂孔(LMH)相关视网膜前增生(LHEP)是新近提出的一描述黄斑裂孔前增生膜的概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斑前膜,LHEP表现为位于LMH或部分全层黄斑裂孔孔缘的松软而粘稠的黄色致密组织,不具备牵拉视网膜组织的特性。在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上表现为位于视网膜前与视网膜组织同质的中等光反射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LHEP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玻璃体细胞和Ⅱ型胶原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
特发性黄斑裂孔(MH)是指不明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手术、药物玻璃体溶解手术是目前治疗特发性MH的主要方法。但ILM剥除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内层视网膜,为此推出的ILM翻瓣手术、保留中心凹ILM的剥除手术、自体ILM移植手术等更能减轻或降低手术中损害。药物玻璃体溶解手术早期应用可解除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区视网膜的紧密粘连,解除前后方向的牵引,从
目的观察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检查确诊并接受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DR合并TRD患者42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5±11.2)岁。TRD累及黄斑者16只眼;未累及黄斑者34只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数指及以下者18只眼;<0.1者15只眼;0.1~0.3
目的观察巩膜外加压手术及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晚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确诊为4、5期ROP的134例患儿181只眼纳入研究。患眼中,4a期40只眼,4b期51只眼,5期90只眼。根据造成牵拉视网膜脱离的纤维膜部位及范围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法。181只眼中,行巩膜外加压手术37只眼,包括4a期23只眼、4b期14只眼;行PPV 50只眼,包括4a期14只眼
目的对比观察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移植或ILM剥除手术后的黄斑微结构改变。方法MH最小直径大于500 μm的大直径特发性MH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常规PPV联合ILM剥除手术20只眼(ILM剥除组),PPV联合ILM移植手术20只眼(ILM移植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发病眼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分辨角对数(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