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古典诗歌的抒情智慧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n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是有独特的抒情智慧的,如果把情感比作水,那么诗歌就是浸透水的海绵,而抒情的智慧则是这海绵中精妙的蓄水结构,主要体现在情感定格、突转创新和意象突破三个方面。教学古典诗歌时,若能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情感表达智慧,就更利于学生走入诗歌。
  一、情感定格
  尽管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渗透着喜怒哀愁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等共通的情感却是相对稳定的,而我国的古典诗歌从其源头《诗经》起,就很关注人心人情和人的生命生活。这种诗歌的智慧让诗歌富有长久的生命力。换句话说,优秀诗词的表情达意中往往都有智慧的芳香。
  我们以一组与“等待”相关的诗词为例。首先来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诗经·邶风》中从男子角度所写的一首爱情诗,时空“定格”在约期的“一瞬”。本是约好与美丽的女孩在城墙角见面,结果男孩去了,女孩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男孩焦急地转来转去,抓耳挠头。多可爱俏皮的情形,多朴素纯粹的爱情!这“一瞬”穿越千年却还鲜活如初,不正是“定格”了古今相通、人心共有的情感吗?至于后来赠送花草等情物时,“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更是写绝了恋爱人的心态,和现代人有什么不同呢?《王风·采葛》也异曲同工: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里写的也是爱的等待,“采葛”“采萧”“采艾”,不过是些采摘的农活罢了,哪能有多长时间呢?高明的诗人将时间“定格”在“一日”。可我们的主人公渴望见面,焦急盼望,连一日都难挨 ,并且程度越来越深:一天不见,如同三个月没见一样;相思太苦,渐渐觉得一天长如“三秋”;后来,太煎熬了,觉得一日如同三年长!这里的心理反应表面夸张,实际上何尝不是人真实的心理感受呢?相爱与相思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强烈反差,这种情感“相对论”的普遍存在,人心皆同,共鸣强烈。因此这些诗歌虽已两千多年,但常读常新,味深情浓。
  二、突转创新
  虽然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是具有普遍性且相对稳定的,但在情感表现手法上,除了我们熟知的借助意象表情达意外,许多创新和突转都显现了超凡的诗歌智慧。
  如金昌绪的《春怨》诗就很典型,表达得很有智慧: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表达了闺中思妇对远在辽西的爱人的刻骨思念,本也常情,无甚稀奇。但此诗通篇一意,“一气蝉联下去” ,却又不是一语道破,而是句句生疑,极尽曲折回环之妙,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起语不见相思,却如平地起奇峰,写美丽温婉的女主人驱打着可爱的黄莺鸟儿,而理由竟是不准鸟儿在枝头啼鸣!何等意料之外,多么不同寻常!随后诗句“突转”,我们明白了,是鸟儿惊扰了她的好梦。那什么样的梦让其如此生气呢?原来,在梦中,女主人马上就要到遥远的辽西与爱人相见了,可将到未到,欲见未及见时,偏偏鸟儿啼鸣,人未到辽西已被惊醒,岂不急煞人也!“打起黄莺儿”自是情理之中,何等可爱可怜!读到这里,回头再看诗题“春怨”,写的是“怨”这只惊梦的黄莺鸟吗?似乎是,又不是。读者也不禁心生疑问:她的爱人因何去辽西呢?谁让爱人远去辽西而不得归呢?好像诗歌的情感在这里就不只是写别后的相思情了,而是多了一层社会的意味和厚重的情感——表达对统治者不合理的征戍制度给人民带来伤痛的不满。
  三、意象突破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站在前人肩膀上发展的现象,诗歌也不例外。我们还需关注诗歌智慧抒情中的“摹仿”创新及意象突破,在模仿借鉴基础上的创新确实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味。比如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惊天妙问,引人遐思,李白在其基础上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千古名句也直入人心,震荡古今,二者各见其妙;李白青年壮游天下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到了晚年漂泊不定的杜甫那里,更上层楼,凝成了《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千古佳句。甚至刘禹锡的《杨柳枝》是完全脱胎于白居易的《板桥路》,但刘诗更显洗练,更耐人寻味。
  随着时间的积淀和某些诗歌形象的意义沉淀,诗歌的意象往往形成相对固定的暗示性意义,如雁、莲、柳等。而智慧的诗人绝不是鹦鹉学舌,机械搬用,而是突破常规,活用意象,将其融汇在新的意象群中,使之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以“柳”为例,因谐音“留”,并且枝条绵长柔软,犹如情思,因此常喻“离情”。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但以下几首写柳诗,都突破常规意象,别出心裁,借“柳”表达不同情感: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李商隐诗中的“柳”是清秋之柳,失却了春天的生机繁茂,空余夕阳冷照,寒蝉凄切,顿生凄清苍凉之感。诗人是以秋柳自喻,表达失意落寞的人生悲叹!唐彦谦的诗则通过写垂柳的轻盈飘逸之美,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曾巩的诗则写出柳条恃风而狂妄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对仗势而骄、得志猖狂小人的厌恶之情。
  所以,无智慧,不诗歌,诗性的表达需要灼灼的智慧之光,智慧之光也必能照亮人们诗意的生活和表达。我们在鉴赏甚至创作诗歌时,尝试梳理并挖掘其情感表达之智慧基因,很有必要,也大有意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樓实验中学)
  (栏目编辑:杜春阳)
其他文献
本文以《背影》一课为例,略谈比较阅读方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给学生引进的三则材料,都是写父母送孩子远行时的一幕。第一则出自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一生的故事》第一部《遥远的岁月》,叙事娓娓道来,文笔清纯而富于诗意;第二则出自范晔译本《百年孤独》第十六章,奥雷里亚诺第二和费尔南达夫妇送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去布鲁塞尔求学时送别的一幕,细腻而感人;第三则出自高尔泰自传散文《跨越地平线》(节选
期刊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学作品是伴着生命的感发而孕育发生的,所冀望的是传递出一种感发的力量。但在赏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削减了对作品中感发生命的直接传述和发挥,因而再读《故都的秋》,我想从体悟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由心及物、由物及心,经由感发而一同进入作者北国之秋那种清、静、悲凉的意境中。  那是怎样的一种“清”“静”?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期刊
好奇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你看,课堂上这几位同学总是有许多问题,我们就“采摘”一个,也许能解开你的疑问——    有学生问:“匹”字本是用作纺织物的量词,如“一匹白绢”,怎么却用到马身上来了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典故上是怎么说的吧!  有一次,孔子和颜回一起去旅行,登上了当时鲁国境内的泰山。师生二人向东南方向眺望。孔子问颜回:“你有没有看见苏州的阊门?”阊门是苏州城的西门。颜回看了一会说:“看到
期刊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三本京剧教材,听专业老师的京剧讲座,了解京剧知识,感受戏曲文化魅力。  2.精读一篇关于梅兰芳的文章,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梅兰芳》,参观梅兰芳纪念馆,全面立体地了解梅兰芳先生光辉的艺术人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  3.阅读一组与戏曲相关的作品,进剧场观看京剧《四郎探母》演出,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戏曲文化现象,拓
期刊
教材到底如何使用?教读课如何发挥教材助学系统中单元导语、预习、练习等的作用,让教师能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追求教得有效?诸如此类的问题仍令一线教师感到苦恼,继而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下面,笔者将以《老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教材的助学系统助力语文教学,彰显独特光芒。  一、初读文本须自由  《老王》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
期刊
师:郑板桥曾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的三、四两段。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下面先给同学们两三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两段,看看还有没有文字上的“拦路虎”,标记出来等一会儿共同解决。(过程略)  师:言是文的基础,排除了文字障碍,我们就可以亲密接触课文了。接触这两段内容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前两段
期刊
一、倾听——体现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对文本的解读也细致入微,到了课堂上,就非常渴望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备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但是,正因为教师的准备极其充分,学生的课堂呈现就极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压制”。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学生所说的和我所预设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但到底是不是呢?或许只是学生选择迎
期刊
语文作为“运用”的工具,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实用工具”,比如能读懂说明书,比如能说比较流畅的普通话,比如能写请假条,等等,即学习语文是为了应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种种需要和问题。——这种实用并非不用“思维”,但它只需要“反射性”“理解性”“应对性”的浅层思维。二是“思维工具”,即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工具所指向的多为“思考性”“研究性”“创新性”的深层思维。  这第
期刊
审题,是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为了确保符合作文命题的题意。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到如今较为普遍的材料作文,审题的角度、方法、思考方法,既有共同点亦有不同处。简言之,共同之处就是都强调要审定题意并把准题意,不同就在于各种命题方式的题意各有其旨,合乎其旨的标准及要求也就各有其相应的尺度了。  话题作文,是一种只规定“中心”而无具体限制的作文,思维可以很宽泛,思考可以很广阔,表达可以很灵活,表现可以
期刊
我的外公是个“电视迷”。只要他在家,遥控器就一直在他手里,谁都别想碰。  外公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有时像个孩子似的哈哈大笑,有时气得直跺脚,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电视节目里。  有一次,外婆鱼汤烧到一半,有急事要外出,出门前再三关照正在看电视的外公:“待会儿把火关掉,不要忘啦!”外公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吧,忘不了。”等到外婆回家,一大锅汤都熬干了,鱼像锅巴似的粘在锅底,厨房里全是刺鼻的煳味。外公还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