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 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加强听说读写,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投进自然怀抱,合理开发自然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手段,合理开发网络语文资源;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堂。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平时,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上,教科书中,还要在课堂外,生活中学语文,还要在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中学语文。所以,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改变观念与学习方式,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搜集语文信息,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现就自己教学中的感受对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谈谈笔者之见:
一、加强听说读写,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叶圣陶)。 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时可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名著名篇的诵读;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的利用两三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写名言警句、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予以鼓励;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利用电视机给学生播放时事新闻、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读写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投进自然怀抱,合理开发自然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古代的读书人早就意识到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自然是一本有生命的书,无论你生长在何处,你总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看到祖国古老文明的印记。家乡的一口井也许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棵树也许就有着一首动人的歌谣,一座桥也许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草木荣枯都是大自然最动人的语言。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效的可观可感的资源。如在一个夏天的傍晚,老师正在上课。窗外,突然天气大变,狂风肆虐,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斗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这一切让孩子们变得兴奋起来,教室顿时变得热闹了。老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景象,和同学们一道回忆了《看云识天气》一文,并且向学生介绍了本册名著导读中所介绍的《骆驼祥子》中精彩的一段“在烈日和暴雨下”。老师将把阅读欣赏与写作教学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过程,运用生动准确的词语加以描写。于是原本对孩子听课有影响的自然观察却成为作文教学最生动的对象与资源,课堂自然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另外,每当春天来临,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的组织学生去郊游,甚至远行到一些风景名胜地,在广阔的自然风光中体验美好,感悟生活,学习语文,大自然成为最生动的语文课堂,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合理开发网络语文资源
网络是广阔的资源库。多媒体、网络是新事物,也是对师生有着巨大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东西,丰富的文字信息,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可视、可听、可观、可感的媒体,能让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读《春》欣赏有配音配画的朗读,使学生体会了优美的意境。学《安塞腰鼓》欣赏火热激烈的表演图片和视频,听激情昂扬的配乐朗读,顿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于是课堂上以读贯穿始终,书声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分析结构,感受节奏,赏析语言。在读中品析《安塞腰鼓》雄宏的美,一节课其乐融融,意犹未尽。下课了,还能听见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教室里回荡,开展以“桥”为主题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纷纷上网查阅有关桥的图片,知识,并在课堂展示交流。开展“莲”文化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关莲的古诗词,知识介绍,别称,学生就积极上网获取,打印精美的图片制作小小的贺卡精彩纷呈,趣味无穷。网络资源能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调动了学生的感言,营造了学习的情境氛围,扩大了学习空间和心灵的空间,当然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有效地开发利用,这样才能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学生将会与当代信息社会同行,共享更为丰富的语文资源。
四、把握语文课程特点,倡导广泛语文阅读习惯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余秋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據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书非借不能读也”,老师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总之,课程资源是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身边处处皆资源”,“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老师应努力为语文教学引进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姿多彩丰富而实在,让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的空间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快乐地与我们身边走过的语文同行。让我们一起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进行大胆地探索,引领学生在浩瀚的资源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勇驶向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堂。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平时,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上,教科书中,还要在课堂外,生活中学语文,还要在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中学语文。所以,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改变观念与学习方式,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搜集语文信息,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现就自己教学中的感受对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谈谈笔者之见:
一、加强听说读写,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叶圣陶)。 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时可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名著名篇的诵读;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的利用两三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写名言警句、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予以鼓励;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利用电视机给学生播放时事新闻、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读写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投进自然怀抱,合理开发自然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古代的读书人早就意识到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自然是一本有生命的书,无论你生长在何处,你总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看到祖国古老文明的印记。家乡的一口井也许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棵树也许就有着一首动人的歌谣,一座桥也许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草木荣枯都是大自然最动人的语言。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效的可观可感的资源。如在一个夏天的傍晚,老师正在上课。窗外,突然天气大变,狂风肆虐,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斗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这一切让孩子们变得兴奋起来,教室顿时变得热闹了。老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景象,和同学们一道回忆了《看云识天气》一文,并且向学生介绍了本册名著导读中所介绍的《骆驼祥子》中精彩的一段“在烈日和暴雨下”。老师将把阅读欣赏与写作教学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过程,运用生动准确的词语加以描写。于是原本对孩子听课有影响的自然观察却成为作文教学最生动的对象与资源,课堂自然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另外,每当春天来临,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的组织学生去郊游,甚至远行到一些风景名胜地,在广阔的自然风光中体验美好,感悟生活,学习语文,大自然成为最生动的语文课堂,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合理开发网络语文资源
网络是广阔的资源库。多媒体、网络是新事物,也是对师生有着巨大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东西,丰富的文字信息,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可视、可听、可观、可感的媒体,能让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读《春》欣赏有配音配画的朗读,使学生体会了优美的意境。学《安塞腰鼓》欣赏火热激烈的表演图片和视频,听激情昂扬的配乐朗读,顿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于是课堂上以读贯穿始终,书声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分析结构,感受节奏,赏析语言。在读中品析《安塞腰鼓》雄宏的美,一节课其乐融融,意犹未尽。下课了,还能听见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教室里回荡,开展以“桥”为主题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纷纷上网查阅有关桥的图片,知识,并在课堂展示交流。开展“莲”文化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关莲的古诗词,知识介绍,别称,学生就积极上网获取,打印精美的图片制作小小的贺卡精彩纷呈,趣味无穷。网络资源能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调动了学生的感言,营造了学习的情境氛围,扩大了学习空间和心灵的空间,当然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有效地开发利用,这样才能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学生将会与当代信息社会同行,共享更为丰富的语文资源。
四、把握语文课程特点,倡导广泛语文阅读习惯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余秋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據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书非借不能读也”,老师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总之,课程资源是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身边处处皆资源”,“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老师应努力为语文教学引进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姿多彩丰富而实在,让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的空间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快乐地与我们身边走过的语文同行。让我们一起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进行大胆地探索,引领学生在浩瀚的资源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勇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