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道德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忽视的一面。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建设必须要以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为依据来进行。作为我国传统道德观主流的儒家道德观将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和谐社会。
关键词:儒家道德 仁 崇德向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和政治建设中已取得突破性发展,但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稍显落后,这并不利于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的道德文化中儒家道德观居于核心地位以其崇德向善的特质,长流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对于当今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儒家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儒家传统文化崇德明善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与特质,这便如我们在儒家著作《大学》中学到:君子之道是“德”和“善”。这一修身、治世之原则便是儒家从个体自身到为人处世道德观的体现,儒家道德观作为儒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渗透到儒家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也是极其豐富的。儒家道德文化涵盖到”仁”、“义”、“礼”、“孝”、“忠”、“悌”、“躬”、“谦”、“让”、“信”等纲常伦理,将这些道德观应用到处理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交往方面,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一)关于个人的基本道德观念
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仅关乎于修身,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在正确认识或看待自我的道德问题方面,儒家提倡通过修身养性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儒家人性观中,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无不强调了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理想境界,因此,个体的修身养性是儒家道德观念的基础。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到《中庸》里所描述的“知耻”、“好仁”、“有勇”的“达德”君子之道,以及之后的孟子的“四端”和“四德”即“人之恻隐,义之羞恶,礼之辞让,智之是非”所指出的人本性善中带有的四种道德:仁义礼智等等,几乎都涵盖了关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对于当今个人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
每个个体都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必定要与他人、社会进行一定的交往,个人在对自我要求与发展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律或观念。儒家认为安定有序的社会构建需要社会成员个人道德观念原则的养成和践行。正如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思想观念,这其中不仅是对自我的道德素养的要求,也蕴含了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儒家的整体价值观是以德性为本的,体现了崇德向善的核心与特质,以成己、成人、成物为价值追求。一方面,个体在自我进行道德要求的基础上追求或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这也传达出儒家提倡实现个人价值时,要注重通过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帮助他人以及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儒家的道德观促使人们要善于回归整体,个体的存在才能使得整体形成,整体又使得个体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三纲五常”使个人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进行“达德”,又维护了社会的整体秩序。
(三)关于个人与自然的基本道德观念
在人类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有道德与法律两种基本规则。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发面,这两种手段同样也是存在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言,我们越来越强调从道德观念出发来更好地调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方面,儒家将“和谐”作为看待和处理该问题的核心道德观念。《中庸》中强调,“中”、“和”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大道,中和之道的实现便有利于达到“化育万物”、“德配天地”的功效和境界。儒家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亦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其相生相系,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尊重自然。
儒家优秀道德成果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儒家道德观渗透到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环境中,其随着朝代的更替变化仍然能发挥着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与儒家道德观优秀成果所具有的特质是密不可分的。
二.儒家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先秦儒学为儒家学派构建了整体的理论框架,奠定了主流思想基础,儒家道德观具备了发展的体系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更加促使了儒家道德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界影响力的加强和地位的提升;宋代时期的理学家在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吸收和借鉴了佛家与道家思想,将儒学道德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儒家道德观对于时代的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主流学派的儒家道德观,历经时代发展的磨练,虽经历过研究发展的低潮期,但由于其所具有的特质,在当今中国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体系建设必须贯彻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与时代相结合的构建方法中,儒家的道德思想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道德观对我国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加强自我道德观念建设
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由个人的道德素养水平构成。儒家道德思想观念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的内容,“贵仁”、“尊义”、“守中”、“尚和”等等。加强自我道德的建设,首先应树立甚至是唤醒“崇德向善”的积极意识,认识到“德”和“善”的重要性,孟子曾说过:“人性本善”,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本性是善良的,也许在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上各种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被埋没的善德终究为人的本性。公民个人道德意识较为薄弱,那么在自我道德意识的加强过程中,帮助人们唤醒和树立道德意识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是要大力宣传关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并督促人们将优秀的道德意识与践行相结合。儒家道德观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而其提出修身的有效方法是“养心”、“寡欲”、“慎独”,其中“慎独”尤为重要。自我德行的加强关键在于个体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做到谨言慎行,防止有违道德原则的欲望和行为发生,以求获得内外兼修。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个体精神追求的重要内容,既“重德”、“崇德”又要“践德”,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加强自我道德建设,使道德伦理不仅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则信念,更要成为人们行动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儒家道德 仁 崇德向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和政治建设中已取得突破性发展,但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稍显落后,这并不利于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的道德文化中儒家道德观居于核心地位以其崇德向善的特质,长流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对于当今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儒家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儒家传统文化崇德明善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与特质,这便如我们在儒家著作《大学》中学到:君子之道是“德”和“善”。这一修身、治世之原则便是儒家从个体自身到为人处世道德观的体现,儒家道德观作为儒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渗透到儒家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也是极其豐富的。儒家道德文化涵盖到”仁”、“义”、“礼”、“孝”、“忠”、“悌”、“躬”、“谦”、“让”、“信”等纲常伦理,将这些道德观应用到处理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交往方面,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一)关于个人的基本道德观念
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仅关乎于修身,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在正确认识或看待自我的道德问题方面,儒家提倡通过修身养性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儒家人性观中,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无不强调了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理想境界,因此,个体的修身养性是儒家道德观念的基础。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到《中庸》里所描述的“知耻”、“好仁”、“有勇”的“达德”君子之道,以及之后的孟子的“四端”和“四德”即“人之恻隐,义之羞恶,礼之辞让,智之是非”所指出的人本性善中带有的四种道德:仁义礼智等等,几乎都涵盖了关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对于当今个人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
每个个体都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必定要与他人、社会进行一定的交往,个人在对自我要求与发展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律或观念。儒家认为安定有序的社会构建需要社会成员个人道德观念原则的养成和践行。正如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思想观念,这其中不仅是对自我的道德素养的要求,也蕴含了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儒家的整体价值观是以德性为本的,体现了崇德向善的核心与特质,以成己、成人、成物为价值追求。一方面,个体在自我进行道德要求的基础上追求或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这也传达出儒家提倡实现个人价值时,要注重通过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帮助他人以及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儒家的道德观促使人们要善于回归整体,个体的存在才能使得整体形成,整体又使得个体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三纲五常”使个人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进行“达德”,又维护了社会的整体秩序。
(三)关于个人与自然的基本道德观念
在人类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有道德与法律两种基本规则。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发面,这两种手段同样也是存在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言,我们越来越强调从道德观念出发来更好地调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方面,儒家将“和谐”作为看待和处理该问题的核心道德观念。《中庸》中强调,“中”、“和”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大道,中和之道的实现便有利于达到“化育万物”、“德配天地”的功效和境界。儒家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亦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其相生相系,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尊重自然。
儒家优秀道德成果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儒家道德观渗透到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环境中,其随着朝代的更替变化仍然能发挥着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与儒家道德观优秀成果所具有的特质是密不可分的。
二.儒家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先秦儒学为儒家学派构建了整体的理论框架,奠定了主流思想基础,儒家道德观具备了发展的体系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更加促使了儒家道德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界影响力的加强和地位的提升;宋代时期的理学家在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吸收和借鉴了佛家与道家思想,将儒学道德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儒家道德观对于时代的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主流学派的儒家道德观,历经时代发展的磨练,虽经历过研究发展的低潮期,但由于其所具有的特质,在当今中国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体系建设必须贯彻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与时代相结合的构建方法中,儒家的道德思想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道德观对我国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加强自我道德观念建设
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由个人的道德素养水平构成。儒家道德思想观念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的内容,“贵仁”、“尊义”、“守中”、“尚和”等等。加强自我道德的建设,首先应树立甚至是唤醒“崇德向善”的积极意识,认识到“德”和“善”的重要性,孟子曾说过:“人性本善”,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本性是善良的,也许在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上各种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被埋没的善德终究为人的本性。公民个人道德意识较为薄弱,那么在自我道德意识的加强过程中,帮助人们唤醒和树立道德意识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是要大力宣传关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并督促人们将优秀的道德意识与践行相结合。儒家道德观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而其提出修身的有效方法是“养心”、“寡欲”、“慎独”,其中“慎独”尤为重要。自我德行的加强关键在于个体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做到谨言慎行,防止有违道德原则的欲望和行为发生,以求获得内外兼修。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个体精神追求的重要内容,既“重德”、“崇德”又要“践德”,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加强自我道德建设,使道德伦理不仅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则信念,更要成为人们行动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