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探索和发现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从课程的设置、结构、课堂教学活动上探讨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行为
从课改后的上课情况来看,在新课程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没能很好地落实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这无疑会影响新课程教材的有效落实.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用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有效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呢?
一、用课程目标引领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仿佛航海时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教学的方向,为何教学? 教什么?怎样教?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当“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课程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课程目标具体又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实际情况又是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力低,教学效果差等.
在普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为了“出成绩”“出效果”“达指标”,往往考什么就教什么.许多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不重视概念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忽视对问题情景的设计与应用,忽视运算能力及技巧的训练和培养,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因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对公式的应用不准确,所以不能较好地利用通性通法解决问题,出现不能灵活应用概念、计算不准确等问题,以至于很多较为简单的基础性题目学生没思路无从下手做不出来,或有思路但结果错误,“会做而做错”!而这样的“挫败”却将原因简单归为学生太粗心,从而掩盖了实质的本因.
实际上,“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概念在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活的概念体系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而一个僵化的概念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意义与图形之间的转换,学会数学的思考和应用,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内容的本质体现在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等特点,要把一个个抽象的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活的可迁移、可渗透、可交叉的知识网络,将“未知变为已知”,将“陌生转化为熟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实现“思考技能的六个层次: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还表现在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新教材中很多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内容被教师“忽视”随意删去,如:很多教师对教材中设计的“思考”“探究”“观
察”“实验作业”“阅读材料”等栏目“视而不见”,从不认真备课和使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学习、体会、理解和感悟,教师才可能较好地利用这些栏目进行教学.另外,要从课标的高度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越是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概念,教师越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或实验,让学生保持求知欲,得到满足感和兴奋感,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二、用课程理念规范教学行为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依据各自情况,得到不同的成长,改变了传统的课程不考虑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弊端.传统数学教学的设计侧重于“教”的设计,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思维与推导,轻知识产生过程的学习体验.有的高中教师,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不善于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不接受新的教学设计来武装和丰富自己,靠吃老本,凭经验教学,甚至是直接把知识点拿出来,然后针对此知识点反复设计相关问题,设置“专题讲解”“专题训练”“专题强化训练”,并美其名曰为“题型教学”,对模式化的教学到了“追求卓越”的程度,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短期效益较好,在某次“统考”后,教学成绩提高了,考试的分数“好看了”,学生、家长、老师都笑了.但实质上,这种教学设计带来的是学生被动地机械模仿.这样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仅仅是几个公式、几个问题、几种题型和“对应”的“解题套路”.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已做过的那种题型求解,对稍微变动一下条件或表达方式不同的题型便无从下手,不会将条件转化为已熟悉的条件来解决问题,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材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逻辑性思维和空间能力,以及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与数学相关知识的问题整合,通过交叉式的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通过螺旋式上升不断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理解概念并灵活应用概念,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利用生活背景介绍新知识,引入、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数学思考方法,教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得心应手,准确作答,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有收获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教师也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彼此分享、思考、交流经验和知识,共同探究,求得新的知识拓展,成为“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课程理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最大效益.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落实到教法上,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案例做到及时地反思、分析,不断地对其进行总结,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升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就不能明确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向,用课程目标引领教学理念,用课程理念规范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07(6).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行为
从课改后的上课情况来看,在新课程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没能很好地落实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这无疑会影响新课程教材的有效落实.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用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有效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呢?
一、用课程目标引领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仿佛航海时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教学的方向,为何教学? 教什么?怎样教?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当“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课程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课程目标具体又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实际情况又是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力低,教学效果差等.
在普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为了“出成绩”“出效果”“达指标”,往往考什么就教什么.许多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不重视概念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忽视对问题情景的设计与应用,忽视运算能力及技巧的训练和培养,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因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对公式的应用不准确,所以不能较好地利用通性通法解决问题,出现不能灵活应用概念、计算不准确等问题,以至于很多较为简单的基础性题目学生没思路无从下手做不出来,或有思路但结果错误,“会做而做错”!而这样的“挫败”却将原因简单归为学生太粗心,从而掩盖了实质的本因.
实际上,“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概念在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活的概念体系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而一个僵化的概念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意义与图形之间的转换,学会数学的思考和应用,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内容的本质体现在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等特点,要把一个个抽象的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活的可迁移、可渗透、可交叉的知识网络,将“未知变为已知”,将“陌生转化为熟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实现“思考技能的六个层次: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还表现在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新教材中很多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内容被教师“忽视”随意删去,如:很多教师对教材中设计的“思考”“探究”“观
察”“实验作业”“阅读材料”等栏目“视而不见”,从不认真备课和使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学习、体会、理解和感悟,教师才可能较好地利用这些栏目进行教学.另外,要从课标的高度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越是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概念,教师越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或实验,让学生保持求知欲,得到满足感和兴奋感,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二、用课程理念规范教学行为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依据各自情况,得到不同的成长,改变了传统的课程不考虑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弊端.传统数学教学的设计侧重于“教”的设计,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思维与推导,轻知识产生过程的学习体验.有的高中教师,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不善于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不接受新的教学设计来武装和丰富自己,靠吃老本,凭经验教学,甚至是直接把知识点拿出来,然后针对此知识点反复设计相关问题,设置“专题讲解”“专题训练”“专题强化训练”,并美其名曰为“题型教学”,对模式化的教学到了“追求卓越”的程度,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短期效益较好,在某次“统考”后,教学成绩提高了,考试的分数“好看了”,学生、家长、老师都笑了.但实质上,这种教学设计带来的是学生被动地机械模仿.这样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仅仅是几个公式、几个问题、几种题型和“对应”的“解题套路”.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已做过的那种题型求解,对稍微变动一下条件或表达方式不同的题型便无从下手,不会将条件转化为已熟悉的条件来解决问题,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材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逻辑性思维和空间能力,以及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与数学相关知识的问题整合,通过交叉式的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通过螺旋式上升不断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理解概念并灵活应用概念,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利用生活背景介绍新知识,引入、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数学思考方法,教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得心应手,准确作答,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有收获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教师也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彼此分享、思考、交流经验和知识,共同探究,求得新的知识拓展,成为“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课程理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最大效益.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落实到教法上,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案例做到及时地反思、分析,不断地对其进行总结,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升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就不能明确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向,用课程目标引领教学理念,用课程理念规范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