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贵族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郝大鹏
  文字整理...苏秦
  图片...赵欣如
  
  《大众DV》:您能谈谈观鸟的起源和望远镜摄影的发展情况吗?
  赵欣如:据我所知观鸟运动起源于英国,应该在200年以前就起源了,也有报道说起源于欧洲其他地区,大概有100多年历史,但我更认同的是200年历史这个说法。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活动呢?主要有这样的历史原因,就是当时它是个宫廷贵族的游戏,因为在宫廷里呆腻了,虽然很奢华但是看不到自然的面貌,所以才有了这种到户外去看鸟的需求。开始不光是看,还得打和抓,有一种猎取的欲望。当时皇室的成员也想接近它们,有欣赏,有狩猎的心态,还要做成标本,就把它凝固了,就可以经常看到了。但这种游戏很快就传播到有钱人的阶层。当然也就要借助一些望远镜等光学器材,用眼睛看肯定不如望远镜看,这样看起来跟平时用眼睛看的视觉效果不一样。所以在观鸟的运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光学器材不断的改进,望远镜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亚洲最早接受的是日本。
  《大众DV》:国内是什么时候开始观鸟运动的?
  


  赵欣如:中国内地的观鸟运动才有十年的历史。因为在十二、三年前,中国大陆没有狭义上的观鸟。其实中国古代很多先人早就观鸟了,但那是广义的,不是借助望远镜的,不是说有钱有闲,休闲娱乐的。它是一种传统、朴素的,来自于中国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一种欣赏。那这么说历史就更长了,几千年都有。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那中国起步就晚了。
   《大众DV》:一般在观鸟的过程中要用到什么样的器材呢?
  赵欣如:从基本的来说,第一是望远镜;第二是记录本;第三是图鉴,这是工具书;第四就是着装;第五就是记录设备。多数是摄影和摄像的器材,还有录音设备。当然也有GPS定位工具。
  《大众DV》:谈谈望远镜和DV的搭配以及发展的现状吧?
  赵欣如:观鸟运动是非常急于通过望远镜观察到、记录到一些影像。由于都是非专业方式,所以真正做电视的人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它正好是走大众。因为这些人想的最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可是他手头的东西除了望远镜,就是DV,所以除了肉眼用望远镜看到,还想办法能不能拍到,把它变成影像资料,变成更多人能够欣赏的资源。所以才有人琢磨把小DV和专业的望远镜接起来。
  据我所知,香港和台湾做得早,在中国内地做得晚。但是现在信息都畅通了,大家互相都有些启发。因为按我了解到,如果不是在用专业望远镜的时候,往往不考虑接DV 的问题,只有在用了专业望远镜之后,发现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世界是那么漂亮,那么清楚,远距离看得那么真切。尤其看鸟的形态,羽毛啊、喙啊、翅啊、足啊都看得那么清楚,甚至连眼皮都看得很清楚,眼睛里面的细节都能看清楚。所以在有了这么好的望远镜之后,人们才想到要怎么去记录它。用数码相机有一批人,用DV又有一批人,现在看来数码相机普及得快,使用的人也多。真正用DV做记录的相对较少。
  《大众DV》:过去磁带式的DV还能找到镜头口径比较小的DV,适合接望远镜。现在到了高清之后,镜头的口径逐渐变大了,这样接的时候可能更不方便了。
  赵欣如:如果用DV的高清功能,我倒觉得能够培育出一批人。我曾经5天拍了6盘半素材带,就围绕两种鸟,我到那以后看到一些重要的现象,临时编出了一个选题,让摄像拍,回来做了一个13分13秒的故事,现在上课我就拿着它给同学看。
  现在矛盾的是,做DV的厂家没有考虑到这些有需求的人群,它考虑的更多的是不使用望远镜组接的人,那它这样镜头更大一点,广角更大一点的,通透性更大一点的,可能是给其他的用户。真正想用望远镜的用户,因为望远镜收到成本和其他的局限,它的目镜是有一定局限的,不可能特大,所以这样接DV是个关键,要看口径对位不对位。最笨的方式是用手持,或者是用最简单的纸壳卷一个筒能把它大致接上。但这肯定是不好用的,所以后来找到工艺师,定做这种丝扣的转接环。这种转接环接好了以后,假如选的小DV镜头上有螺扣,就可以固定住,然后把望远镜接上就可以完成一体化。这一体化很关键,因为你在拍摄的时候镜头相当于有个技术要求,推拉摇移,它应该平稳。大概是SONY的还有其他几款机器确实能找到相匹配的直径。所以我们也求朋友去做,然后接起来,确实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但是影像还是不如《动物世界》这些电视节目做的精巧。
  不过我认为我拍到的东西很好。我拍的这些东西能用,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我当时做观鸟的普及和生态考察,然后到顺义的杨镇去做水鸟调查,利用这个摄影机也能拍一些东西。虽然是小DV,但是它本身功能花样多,但是最中心的指标不是最好的。比如说在调白平衡方面,在调光圈和速度方面好是欠一点点。望远镜接上以后视野小了,在操作上也是挺费劲的一件事情包括重心在内,抓主要对象的时候很难抓到镜头,它缺了一个侧面的观察,因为它占了光路的位置。这就得非常有经验的人,眼睛远远地看到后再去找焦点。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发现,好像还不是很解渴,还在寻找新的方式来突破。
  
  (本期光盘中收录赵欣如教授拍摄的鸟类短片两部)
其他文献
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沉寂许久的德国电影再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以往的德国电影多给人冷静沉闷的味道并带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而《窃听风暴》则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将“窃听”这一惊悚片常采用的题材拍成了具有人文色彩的故事,编剧在塑造人物和挖掘人性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我们今天就从人性展现入手,探讨剧本的创作。    …………………………………………………
期刊
风云榜    欧洲舞台  第31届克莱蒙费朗短片节    第31届克莱蒙费朗短片节,三个竞赛单元依然是好片云集,这里无疑为短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国际单元评委来自摩洛哥、荷兰等不同国家,其中更邀请中国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成为评审团一员。4785部影片参加国际单元的评选,入围影片76部。大奖由来自马来西亚的导演谭翠梅夺取,这位1978年出生的年轻的女导演凭借其《日复一日》(Ever
期刊
电影《窃听风暴》产自严谨著称的德国,英文名The Lives of Others,其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别人的生活,另一种是别人的实况秀。这实况两字“一语双关”得非常棒,我们的确可以从影片的剪辑中体会到很多实况秀的剪辑方法,同时又不时跳出来,交代监视器后面的人的故事。这部影片剪辑干净清晰,可以学到不少多时间线索的剪辑技巧。    我们先来看一看德国人对细节的执著。影片的开始部分一直描述,主人公的挚
期刊
随着DV的不断普及,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言必称“高清”。而在高清阶段,由于编码格式和各厂家的文件格式不同,从采集到编辑、输出都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上给人以“麻烦”的感觉。  “会声会影”软件一直都给人民用级和入门级的感觉,但是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提升,在高清时代依然坚持着平民化风格的“会声会影12”却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不动声色地完成了高清编辑的突破。  上一讲我们详细地介绍了Resolume软件的界
期刊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文...聊聊 题图摄影...岑昕  图片提供...戴盈盈    《24城记》公映在即,贾樟柯非常敬业地赴约接受我们的采访。老贾坐在我们面前,眼神还是一贯的忧郁。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生俱来地凝炼出某种悲济世人的气质。  媒体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永远是做媒体的人心里所想的,都是大众喜欢接受的,而被媒体误读的老贾依旧如故,让你觉得那些标签都与他不相干。        贾樟柯
期刊
无论是鸟类摄影还是鸟类摄像,其中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影像手段来完成对鸟类的记录。鸟类只是自然界万千生物中的一种,但是通过观鸟演化出的望远镜拍摄却成为影像界的一个独特门类,其中使用的器材还真是五花八门。    记录工具     鸟类摄影主要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使用这两类器材就可以完全满足静态和动态记录的需要了,尤其是数码产品的出现,更是让观鸟爱好者有了丰富和廉价的器材选择。使用数
期刊
2008年8月21日至25日,第9届伦敦国际恐怖片电影节(FrightFest)标榜出“最诱人的结合:必看影片和未被发掘的宝石”,并且承诺“比以往更大、更冒险、更刺激”。这个奇幻恐怖世界上映凯利·蕾莉(Kelly Reilly)主演的《伊甸湖》(Eden Lake)(见左上图):周末,幼儿园老师杰妮和男友到伦敦郊外的湖边度假,一个小孩神出鬼没的袭击却让他们不得不像玩“猫和老鼠”游戏般与之周旋,而最
期刊
哈勃望远镜是以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的名字命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人类第一座太空望远镜,总长度超过13米,质量为11吨多,运行在地球大气层外缘离地面约600公里的轨道上。它大约每10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  这是一组太空望远镜“哈勃”的数据,可以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图片,可是我们并不能亲自去操作这个庞然大物,不过通过望远镜和DC/DV的连接,我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的设备来创造自己的“哈勃”。    关于望远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郝大鹏  题图摄影...张斌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这是泰戈尔在《流萤集》中的名句。也许诗人在他的年代还没有精密的观鸟设备,否则他的诗句也许会更加真切和浪漫。  因为有个高端望远镜,通过无数爱好者的不断努力,望远镜摄影和望远镜摄像已经从观鸟的人群中出现,并不断演化,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望远镜摄像的故事
期刊
影像的产生,是光的作用。光线以不同的强度和角度照射到物体上,反映在人的视觉中,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场景”,而影视拍摄就是要把这不同的“场景”在一定时间内连接,组合而成“情景”,这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影视作品。  这个过程中,光线就是画笔,浓墨也好、淡彩也罢,取决于导演和摄影师、灯光师的人为选取,用符合创作需求的手法“创造”或捕捉来表现,这就是光的造型作用。  用光是一部作品的成败关键,也是一部作品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