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觉得,在“做”中学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做”即“做数学”,它是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数学实验,再进行动脑思考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它可以变“看演示”为“动手操作”,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以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数学思想
一、两个“做数学”片段
活动1:动手做一做,感悟空间与平面的转化过程
活动背景:学生已经学过2.7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将要学习2.8圆锥的侧面积.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部分学生不清楚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规律,仅仅靠记忆公式、代入计算,然而时间一长,则公式遗忘或代错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规律,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第一天教師布置的动手操作作业:我们学习了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请大家回家做一个圆锥,并记录好相关数据.(可以先画草图,设计好大小再动手剪贴)
第二天课堂展示:
师:大家拿出圆锥,请同学简单说明一下你制作圆锥的过程。
生1:我先剪了一个扇形,再卷起来,加了个圆当底面。
师:你能说一下具体的数据吗?
生1:扇形的半径10cm,圆心角180°,底面圆半径5 cm。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扇形的弧长就是圆周长。
师:很不错!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做的吗?有没有先剪底面圆,再剪侧面的?都没有?
好,老师这里有问题需要你们帮助.我的圆锥模型,侧面展开图多次使用已经破损了,请大家帮我做一个新的侧面,课上大家先设计图纸,回家再找合适的材料帮我做.四人一组,讨论一下需要什么数据,派一位同学带直尺上来测量.(分小组活动,巡视)
师:请同学说说你们测量了哪些数据?计算出侧面的相关数据了吗?
生2:我们量了底面圆直径,顶点到底面上一点的长度。
师:我们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上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大家在画图时有没有什么发现?立体图形中侧面展开成平面的扇形,母线的平面“身份”是什么?
生:扇形的半径。
师:很好,大家做圆锥的时候,剪下扇形,卷起成圆锥侧面,发现扇形的弧长就是底面圆周长;我们设计图纸又发现圆锥母线长就是展开扇形的半径.这两点发现就是解决圆锥侧面积最重要的原则.部分同学昨天没有成功,今天回家可以再尝试一下。
评析:探索圆锥侧面积的方法:通过制作圆锥、展开圆锥的侧面等做数学的活动,将求圆锥侧面积问题转化为求它侧面展开图——扇形的面积问题,实现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让学生充分经历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对公式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活动2:动手切一切,感悟点、线、面的数量关系
活动背景:课本中P124页习题3,将正方形切去一块,得到的几何体各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课上学生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把相关结论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笔者提醒学生注意一下截面,是什么形状?还有没有其他情形?建议同学们课后去再研究一下
周末学生按老师的建议开展了数学实验,买来了萝卜、胡萝卜、苹果等,把它们先切成正方体,再切去一块,得到一个新的几何体.研究截面出现了哪些形状,统计一下面、棱和顶点的个数,并且制作了表格。
家长把孩子做实验的照片和表格都上传在班级群相册《数学小实验》.研学课上大家对照图片再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能切出四边形、五边形,个别同学切出了六边形,并展示了自己的方法.我们还一起研究怎么切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对照表格中的数据,又归纳出了多面体的欧拉公式V+E—F=2。
评析:学生顺利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后,教师没有停止教学研究的步伐,而是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问题,能否找到不同情形?能否找到一般规律?还有同学做完正方体实验,又用莴苣切出了长方形、圆和椭圆,甚至不规则形状. 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是因为“做数学”的魅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活动,学生有所发现,获得了成功。
二、教学反思、感悟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可见,活动的重要性,“做数学”就是一种动手、动脑的活动,这种活动也是一种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究过程,为了使得活动更加有效性,笔者觉得应把握以下几点:
1.“做数学”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做数学”的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探究活动的意义就难以体现.数学实验强调“动手实践”,更应该强调“活动的内化”与反思.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先做后想”到“先想后做”,逐步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活动1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制作圆锥的过程中发现圆锥与展开图之间的联系.活动2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正方体截面的各种情况.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同时有所收获.学生生成智慧,不可能仅是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在活动中取得经验。
2. “做数学”要设计合适的活动内容
“做数学”是一个活动,选择哪些内容让学生开展活动?根据章建跃“四个理解”之一的“理解学生”,要依据学情和认知特点,满足如下两点:其一,活动设计要有趣,没有兴趣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2通过动手切一切,学生热情高涨,能感悟到点、线、面的数量关系——欧拉公式;其二,活动设计要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过难学生够不着,过易则不需要活动,介绍即可,而且学生也不愿参与,活动1的动手制作圆锥的过程,学生不困难,且感受到空间图形与平面侧面展开图的转化,这两个活动学生做了还想做。
3. “做数学”要关注背后的思想与价值
活动不是目的,要关注“做数学”活动背后的东西.其一,要关注活动背后的数学思想,课本知识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精心设计活动,通过教师的必要引导,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比如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了转化思想.活动2中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我们先找出截面是三角形的情形,再思考有没有四边形、五边形……在不同的多面体中寻找点线面的数量关系,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数学思想的教学不能空洞进行,往往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在数学活动中积累而成的。
其二,“做数学”后活动要体现其价值.活动1和活动2提供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度量、展开、折叠以及推理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逻辑推理;另外,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大胆猜想和小心验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如何实现“数”与“形”的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探究[J]. 张妙琴.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17(06)
[2]把握目标,分析学情,设计合理教学方案——一次优秀课比赛的问题分析与思考[J]. 张克玉. 中学数学. 2017(04)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14035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数学思想
一、两个“做数学”片段
活动1:动手做一做,感悟空间与平面的转化过程
活动背景:学生已经学过2.7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将要学习2.8圆锥的侧面积.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部分学生不清楚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规律,仅仅靠记忆公式、代入计算,然而时间一长,则公式遗忘或代错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规律,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第一天教師布置的动手操作作业:我们学习了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请大家回家做一个圆锥,并记录好相关数据.(可以先画草图,设计好大小再动手剪贴)
第二天课堂展示:
师:大家拿出圆锥,请同学简单说明一下你制作圆锥的过程。
生1:我先剪了一个扇形,再卷起来,加了个圆当底面。
师:你能说一下具体的数据吗?
生1:扇形的半径10cm,圆心角180°,底面圆半径5 cm。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扇形的弧长就是圆周长。
师:很不错!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做的吗?有没有先剪底面圆,再剪侧面的?都没有?
好,老师这里有问题需要你们帮助.我的圆锥模型,侧面展开图多次使用已经破损了,请大家帮我做一个新的侧面,课上大家先设计图纸,回家再找合适的材料帮我做.四人一组,讨论一下需要什么数据,派一位同学带直尺上来测量.(分小组活动,巡视)
师:请同学说说你们测量了哪些数据?计算出侧面的相关数据了吗?
生2:我们量了底面圆直径,顶点到底面上一点的长度。
师:我们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上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大家在画图时有没有什么发现?立体图形中侧面展开成平面的扇形,母线的平面“身份”是什么?
生:扇形的半径。
师:很好,大家做圆锥的时候,剪下扇形,卷起成圆锥侧面,发现扇形的弧长就是底面圆周长;我们设计图纸又发现圆锥母线长就是展开扇形的半径.这两点发现就是解决圆锥侧面积最重要的原则.部分同学昨天没有成功,今天回家可以再尝试一下。
评析:探索圆锥侧面积的方法:通过制作圆锥、展开圆锥的侧面等做数学的活动,将求圆锥侧面积问题转化为求它侧面展开图——扇形的面积问题,实现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让学生充分经历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对公式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活动2:动手切一切,感悟点、线、面的数量关系
活动背景:课本中P124页习题3,将正方形切去一块,得到的几何体各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课上学生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把相关结论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笔者提醒学生注意一下截面,是什么形状?还有没有其他情形?建议同学们课后去再研究一下
周末学生按老师的建议开展了数学实验,买来了萝卜、胡萝卜、苹果等,把它们先切成正方体,再切去一块,得到一个新的几何体.研究截面出现了哪些形状,统计一下面、棱和顶点的个数,并且制作了表格。
家长把孩子做实验的照片和表格都上传在班级群相册《数学小实验》.研学课上大家对照图片再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能切出四边形、五边形,个别同学切出了六边形,并展示了自己的方法.我们还一起研究怎么切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对照表格中的数据,又归纳出了多面体的欧拉公式V+E—F=2。
评析:学生顺利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后,教师没有停止教学研究的步伐,而是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问题,能否找到不同情形?能否找到一般规律?还有同学做完正方体实验,又用莴苣切出了长方形、圆和椭圆,甚至不规则形状. 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是因为“做数学”的魅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活动,学生有所发现,获得了成功。
二、教学反思、感悟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可见,活动的重要性,“做数学”就是一种动手、动脑的活动,这种活动也是一种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究过程,为了使得活动更加有效性,笔者觉得应把握以下几点:
1.“做数学”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做数学”的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探究活动的意义就难以体现.数学实验强调“动手实践”,更应该强调“活动的内化”与反思.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先做后想”到“先想后做”,逐步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活动1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制作圆锥的过程中发现圆锥与展开图之间的联系.活动2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正方体截面的各种情况.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同时有所收获.学生生成智慧,不可能仅是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在活动中取得经验。
2. “做数学”要设计合适的活动内容
“做数学”是一个活动,选择哪些内容让学生开展活动?根据章建跃“四个理解”之一的“理解学生”,要依据学情和认知特点,满足如下两点:其一,活动设计要有趣,没有兴趣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2通过动手切一切,学生热情高涨,能感悟到点、线、面的数量关系——欧拉公式;其二,活动设计要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过难学生够不着,过易则不需要活动,介绍即可,而且学生也不愿参与,活动1的动手制作圆锥的过程,学生不困难,且感受到空间图形与平面侧面展开图的转化,这两个活动学生做了还想做。
3. “做数学”要关注背后的思想与价值
活动不是目的,要关注“做数学”活动背后的东西.其一,要关注活动背后的数学思想,课本知识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精心设计活动,通过教师的必要引导,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比如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了转化思想.活动2中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我们先找出截面是三角形的情形,再思考有没有四边形、五边形……在不同的多面体中寻找点线面的数量关系,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数学思想的教学不能空洞进行,往往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在数学活动中积累而成的。
其二,“做数学”后活动要体现其价值.活动1和活动2提供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度量、展开、折叠以及推理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逻辑推理;另外,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大胆猜想和小心验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如何实现“数”与“形”的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探究[J]. 张妙琴.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17(06)
[2]把握目标,分析学情,设计合理教学方案——一次优秀课比赛的问题分析与思考[J]. 张克玉. 中学数学. 2017(04)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1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