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路径创新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道德情操、精神思想、价值观念、艺术情趣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宝库。它不仅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文化标识,而且其所蕴含的价值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新时代,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自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紧跟时代的步伐,注入了时代活水,其内容得到了新的丰富与创新,价值也得到不断升华。而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绵延流长,更需要在新时代探究出新的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41-03
  一、引言
  绵延悠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高精神诉求的重要体现,而且也催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繁荣壮大以及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石,同样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世界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推手。如今,我国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对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价值,则需要不断创新传承与弘扬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作用,进而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自信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二、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解析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命脉,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注入了新时代活水,因此其价值也有所改变,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重新解析其价值势在必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及价值诉求。它的产生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从历史的层面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两者有着深厚的联系。持续绵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基石及崇高价值追求,同样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源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绵延了数千年。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价值观,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与社会、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要求每个人在承担个人责任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社会与国家的责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要求化简为精准的24个字,简单的24个字却意义深刻、内涵丰富,充分传承与发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中华文化的大词典中,强调着“民惟邦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宝贵而且具有鲜明价值的思想及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只有用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哺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逐渐融入公众的内心从而为人们所操守与践行,并成为良好的规范标准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坚定与强化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基于此,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就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国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有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文化先后经历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爆发式的发展,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因世道衰乱需匡扶正义而出现的“玄学”思想,到了隋唐时期,冲突的儒释道逐渐走向了融合,最后到宋朝,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儒学再次走向兴盛,这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成果的重要集合。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表层内容上极为丰富,而且更在精神层面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具包容性的文化,最主要原因源于我们始终秉持着“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态度。兼容并包的大国风范与态度不仅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同样也汲取与借鉴了国外优秀文化的精华,这就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根本之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所孕育的底蕴与思想价值颇为丰厚,不仅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为文化自信注入了绵延不绝的活水源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坚实支撑
  习主席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不能离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在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公报中提到了要注重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性提升。这表明了党中央对国家实力的理解有了更精准的认识,对成为全球大国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得更加深刻。可以说,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不仅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更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是既引导着当代我国全体人民奋斗前进的方向,又引领着当代我国青年树立什么样的崇高理想。它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虽说是中华民族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产生的,但它却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这都源于它从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中吸收了精粹。首先,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能够从中华文明中获取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从而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与精神力量。其次,中国梦所蕴含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核心。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少文人志士、英雄烈士不惜牺牲自己,保家卫国,留下了无数感人的史诗和事迹。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梦里。比如“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品质等,构成了改革创新的重要精神品质,而这些成了中国精神的重要构成与丰厚渊源,培育了华夏儿女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品格,铸造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为我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强有力的精神源泉。   三、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高度重视教育传播,达到化育行知
  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绵延不息,持续传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代人又一代人不间断地肩负起的教育使命,作为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更是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其所留下的真理名言在现代仍影响深刻。通过教育传播,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国人的风骨与品节,培植正确科学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及文化观”。
  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着重加强认知、归属和自信等方面教育。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开掘适用于现代教育的有利因素,能不断增强师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浓厚情感,与此同时,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中国梦的教育以及文化自信的增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让华夏经典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学生们的头脑,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趣,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诚。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渠道作用,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与研究体系中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精神食粮的价值,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内在活力
  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禀赋,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持生命力、创造力、和鲜活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若想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就必须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结合社会发展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两创”原则的提议为新时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成长方向提供了依据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积淀,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延续,只有坚持“两创”,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具有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要秉持“两创”原则,在继承与发展之中,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融和转化,吐故纳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新时代背景下,要更好地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改造传统文化旧的表现形式,结合时代发展形势,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现代表现形式;要善于把传统文化走进现实生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新理念的融合。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和优势,实现文化大众化
  人们中普遍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大众化,文化的大众化是一个不断增强大众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自主精神,以此来提升大众文化的自主选择能力的过程。文化大众的目的是为了使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陌生和排斥,在社会中能够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景象。人民群众不仅缔造了文化,同时还是享有文化的主人,文化的产生、传播、创新、实践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大众化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流长的根本原因,是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路,更是当代中国成长壮大的时代诉求。
  精华与糟粕共存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要实现与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就要积极培育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判断与鉴别力,科学指引公众养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态度,从而不断提升广大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避免出现走极端的现象,警惕与防止文化复古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复辟与误导。因此,一要积极借助于新媒体的有利平台,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性宣传,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公众所接纳与吸收。此外,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与渠道,提升不同阶层的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目前,我国新媒体行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如《光明日报》增设了国学版面;一些门户网站开设“国学频道”;中央台针对传统文化推出的《百家讲坛》《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系列有效节目,对实现传统文化大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手机媒体的人工智能优势为广大民众熟知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利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门户网站、微博、手机报、贴吧、App等新媒体互交平台更受年轻人的欢迎和喜爱,其所具备的迅速的信息传播,便捷的互动交流,丰富多样的形式的优势,为促进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结语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思想、道德观念、人文风貌,让中华文化永葆活力及时代光彩,不仅需要我们党积极倡导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重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成为公众熟知和信仰的对象,必须不断深入深化创新路径,从新的角度挖掘和弘扬其精华,唯其如此,传统优秀文化方能以鲜活的形态在新时代继续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唐爱玲.积极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1).
  [2]姜珂.守望、融合与革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视提升文化自信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05).
  [3]邵佳德.新時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定位、理论内涵及价值维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6).
  [4]史晓宇,诸芳.大众化: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6]黎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8-07-12.
  [7]郭伟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N].学习时报,2018-08-20.
  [8]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1-26.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分析詹福瑞教授的《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感悟力》《大众阅读与经典的边缘化》《经典阅读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等论文,深感启发,意识到提高文学感悟力的重要性,在詹教授的研究中,掌握了如何提升文学感悟力的方法。  【关键词】 文学感悟力;文字驾驭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26-02  詹福瑞教授在《古代文
期刊
【摘要】 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文物环境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文物环境的优劣对于文物的存在、保护以及价值的体现,甚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实践情况来看,因为文物环境不够和谐,或者环境受到污染或受到人为的破坏,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有针对性地探讨和分析文物环境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影响以及相对应的应对策略等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同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
期刊
【摘要】 本文就加缪作品中存在的“荒诞人”这一意象,如默尔索、西西弗等人物进行分析论述,分共性、现实意义等多层面进行阐释。作品中“荒诞人”意象的存在,首先来自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投射,而社会背景包括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宗教文化背景,也包含他感受到的在专制社会背后所存在的病态与荒诞。探究加缪在作品中“荒诞人”意象的运用及其蕴含的文学哲思,有助于深入去研究加缪的荒诞哲学。可以说,“荒诞人”的存在,寄
期刊
【摘要】 在中国文学中从来都不缺少园林的身影,但由于中国古代女子行为较为受限,与园林接触更多,因此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更大。一方面他作为女性重要的集会场所,是古代女性文学重要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园林是宫闺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媒介。本文针对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园林;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美国学派所提出的平行理论,将《聊斋志异》与《十日谈》两部短篇小说集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叙事空间、框架式结构、创作主题三方面分析两部作品之间的异同,旨在对异质文化孕育下的两部经典巨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关键词】 《聊斋志异》;《十日谈》;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22-02  
期刊
【摘要】 隋炀帝饰情矫节、自信自负、刚愎自用以至于到心理偏执的性格是家庭、社会环境和天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三征高丽中其性格特征可说是发挥到极致,同时这一事件也成为隋炀帝人生、事业的转折点。  【关键词】 隋炀帝;性格;高丽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37-02  隋炀帝三征高丽影响颇大,而三战三败的结果与其
期刊
【摘要】 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以半个世纪的时间为经,以克利里一家三代人为纬,用她细腻的心思和流畅的文字,编织了一幅“神与人”“爱与痛”“乐与苦”的壮锦图。其中梅吉的性格特征尤其突出,温柔而又坚强,幸福而又苦痛,她沉浮在爱情的苦海里,用一生去寻求能为之嘹亮高歌的荆棘。本文通过梅吉丰富的內心世界与澳大利亚那块土地上的自然生态相契合,从而来探究女性精神世界的纷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美。
期刊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开始着重建设智慧城市,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以及何以创新,本文就此为引,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下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要求,以及智慧城市中传统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并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期刊
【摘要】 多元化的世界拥有多样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源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受文化差异影响,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文学类型、思维特点等均有所差异,因此,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方式、评论概念也有所不同。本文分析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英美文学作品的差异,探讨其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关键词】 英美文化差异; 文化评论; 影响因素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尉迟乙僧以“凹凸画派”的西域风格,让中原画家为之震惊,在几座倍受唐王朝重视的皇家寺院内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使唐代的绘画和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尉迟乙僧运用独特的艺术效果,特别用铁线描勾勒人物的每一部分的外轮廓,并依靠色彩的晕染来表现每一部分本身的起伏,他独特的绘画技法,开启了一种崭新的艺术之光,是一种新文明诞生的领导者。  【关键词】尉迟乙僧;于阗;凹凸画派  【中图分类号】J2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