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以寺庙造像为主流形式,同时金铜、壁画、木雕等造像形式也发展迅速,特别是13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藏传佛教,为佛像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元代是由域外游牧民族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虽然只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其佛造像的特点却十分鲜明。此时的佛造像受印度及藏传佛教的影响,扁圆脸,额头较方,五官紧凑,体格雄浑健硕,帽冠高耸,璎珞佩饰较为复杂,颗粒较大并镶嵌宝石。菩萨像在服饰上多袒露上身,胸饰璎珞,下身着裙装,姿态妩媚,高乳丰臀。元代造像主要有三种风格:一是纯藏传佛教系统风格;二是纯汉传佛教系统风格;三是汉藏结合的“梵像”,即元大都宫廷造像风格。元大都造像又可分为南方元大都风格造像和北方元大都风格造像。宫廷造像造型规范,装饰繁缛,用材独特,工艺讲究,整体风格体现了汉藏融合但又呈现汉风的鲜明特点。
到了明代,佛像造型更加生動,面相圆润丰盈,细眉长目,宽额头,大耳垂,高鼻薄唇,表情严肃但不失柔和,身材比例协调匀称,衣着轻薄贴合,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线条流畅,衣褶转折自若。菩萨造型通常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材多呈S形,体态婀娜,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发展到清代,文化变得多元化,佛造像的工艺已经达到至高水平,五官、衣着、衣纹、饰品、身材比例等都讲究精美。此时的佛造像脸型方圆丰润,双目传神,丰颐宽额,五官精致,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华贵高雅。
明清时期的佛造像形态各异,比较特别的一点是此时期的佛造像多以怒相、异相为主,文静慈悲类型的比较少,身份多以护法神和格鲁派的大德高僧为主,这可能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或政治发展、社会稳定需要的影响。后期的佛像在装束上欲求华美,过分地追求美学效果,却失去了早前佛像应有的神韵。
元代是由域外游牧民族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虽然只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其佛造像的特点却十分鲜明。此时的佛造像受印度及藏传佛教的影响,扁圆脸,额头较方,五官紧凑,体格雄浑健硕,帽冠高耸,璎珞佩饰较为复杂,颗粒较大并镶嵌宝石。菩萨像在服饰上多袒露上身,胸饰璎珞,下身着裙装,姿态妩媚,高乳丰臀。元代造像主要有三种风格:一是纯藏传佛教系统风格;二是纯汉传佛教系统风格;三是汉藏结合的“梵像”,即元大都宫廷造像风格。元大都造像又可分为南方元大都风格造像和北方元大都风格造像。宫廷造像造型规范,装饰繁缛,用材独特,工艺讲究,整体风格体现了汉藏融合但又呈现汉风的鲜明特点。
到了明代,佛像造型更加生動,面相圆润丰盈,细眉长目,宽额头,大耳垂,高鼻薄唇,表情严肃但不失柔和,身材比例协调匀称,衣着轻薄贴合,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线条流畅,衣褶转折自若。菩萨造型通常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材多呈S形,体态婀娜,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发展到清代,文化变得多元化,佛造像的工艺已经达到至高水平,五官、衣着、衣纹、饰品、身材比例等都讲究精美。此时的佛造像脸型方圆丰润,双目传神,丰颐宽额,五官精致,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华贵高雅。
明清时期的佛造像形态各异,比较特别的一点是此时期的佛造像多以怒相、异相为主,文静慈悲类型的比较少,身份多以护法神和格鲁派的大德高僧为主,这可能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或政治发展、社会稳定需要的影响。后期的佛像在装束上欲求华美,过分地追求美学效果,却失去了早前佛像应有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