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减速考验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ngib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中国的税收收入也一改多年来高歌猛进的态势,增速大幅放缓。
   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为25857.81亿元,同比仅增长10.3%。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2.1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
   主体税种收入增速更是普遍回落。前三个月,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速,均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7个百分点以上。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增速也大幅回落,其中土地增值税较去年同期的增速回落了108个百分点。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政学两界人士皆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税收的增长不可能永远超出GDP增速过多,税收由高增长转入低增长的拐点已经到来。
  
  减速拐点来临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的税收收入增速一直处于高位,特别是2004年到2011年间,税收收入已连续八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幅,很多年份增收都超过1万亿元。由于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超过八成,正是在高税收的支撑之下,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也开始步入10万亿元时代。
   不过,在国内经济增速回落、房地产销售下降、结构性减税等多重因素作用之下,进入2011年四季度,税收收入开始呈现出低速增长的态势,该季度增幅只有6.9%。
   其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记者会上就曾表示,“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前两个月财政收入没有再连续高增长,增速只有11%左右,税收收入的增长只有8%-9%。
   由于税收收入水平的下降,地方财政与以前相比显得“吃紧”。据统计,一季度经济大省广东财政收入增长9.7%,较上年同期回落12.32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来同期最低增幅;江苏增长12.8%,增幅回落18.2个百分点。此外,河北等地财政收入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财经》记者表示,从今年以来的税收收入情况看,多年来的高增长已不可持续,税收由高增长转入低增长的拐点已经到来。他判断,如果没有特殊增收因素,今年全年中国的税收增幅将很难超过15%。如果今年后几个月仍然维持目前8%的经济增速,全年税收增幅很有可能降至11%-12%。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财政税务学系教授郑榕认为,税收本身就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赢利水平和个人的收入水平较高,税收就多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企业赢利水平下降,个人收入也减少,税收就少一些。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增速放缓的阶段,税收当然也要随之减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地方财政研究中心主任崔军也表示,剔除统计数据测算口径的差异,税收增幅与GDP增幅还是应该适当匹配,前者超越后者过多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正常现象。
   崔军说,近年来税收收入出现高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增长因素,二是政策性增收因素,三是税收征管因素。
   从近些年税收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推动方面的因素毋庸多言。税收政策因素方面,其实从2002年迄今增税政策并不多,相反减税措施却有不少,因此这方面因素推动税收增长的力度并不是太大。恰恰是税收征管因素在推动税收收入增长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早期税务部门对税收收入的管理有指令性计划,而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其改为指导性计划,但即使如此,加强征管在推高税收收入增长的增幅方面还是“功不可没”。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此前曾撰文表示,从经验数据来看,当经济增长高于9%时,税收增长往往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并随着经济增长的上升而更快地增长;而当经济增长低于9%时,税收增长就会进入个位数增长状态,并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而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甚至是负增长。税收增长的这种巨大弹性,给今年及以后一个时期的税收增长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征管如何适应“减速”
   税收低增长时代的到来,对于负责税收征管的税务部门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税收征管和税法规定往往是两张皮,相比严肃的税法规定,税收征管的随意性较大,征管水平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比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尽管经济形势受到影响,所下达的税收任务还是努力完成了。
   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税收增长“保八”也变得异常艰难,但经过税务系统全国上下“挖掘”税源,加之调高燃油消费税税额等政策性加税措施,最后还是勉力达标,增速接近10%。
   在郑榕看来,任何一次减税政策的推出,保增收永远是一个大前提,包括2006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都是经过财税部门反复测算,虽然名义上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下降了,但是收入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要保持增长。近年来的结构性减税也是如此,施行后至少要保证税收的总盘子不减少收入,只不过增长放缓。
   据《财经》记者了解,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一季度河南省一些收入较差的县区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增收,还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带队到企业调研,督促税收达标。
   辽宁省财科所所长王振宇就此对《财经》记者表示,从这个阶段开始,全国税务部门应冷静面对税收收入的常态化增长,而不宜对利用征管手段主抓增收期望过高。税务稽查目前已经日渐常态化,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间的空间也不再有以前那么大,所以即使再深挖潜力,也难以取得此前那样的增收效果。
   崔军表示,尽管当前税收增长的速度下降较快,但其中主动调整收入增长速度的迹象也比较明显。对于当前的税务部门来说,抓收入的压力并没有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时那么大。
   一位财税专家认为,2009年税务部门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保收入,完成指令性任务,而从目前来看完成全年任务还是没有问题,只是增收速度慢了一些,超收收入不会有往年那么多而已。因此从税收的征收管理上,也要适应税收开始转入低速增长这个新变化。
   西部某省一位税务官员对《财经》记者说,税务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收税,对于税收任务的概念虽然没有以往那样重视,但计划的约束力还是存在,全省从上到下都要分解任务。税收的低增长时期已然到来,对于税务部门来说,“不接受也要接受”,因为长期过高增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过如何适应新阶段的新变化,该官员认为还需要一些时间。
  
  化解收支矛盾
   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但另一方面,包括众多民生领域投入的财政支出却在大幅度增加。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也已经超过10万亿元。按照今年的预算,2012年的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将超过12万亿元。
   中金公司4月23日发布的宏观经济周报认为,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大幅下降,和总体经济走势一致,但财政支出增速则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落实,呈现加快态势。
   白景明表示,近年来中国财政支出扩张的压力呈渐重之势。中国这些年财政之所以比较稳健,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没有走一些国家主要靠发债抵补支出的道路,其基础就是财政收入增速较快,抵补了高额支出的需求。
   不过随着税收增长拐点的到来,财政的收支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尽管今年一季度的非税收入同比大增,但这项收入难言稳定。而财政支出中仅“教育投入占GDP4%”这一项,就需拨付财政资金2万亿元。而且不仅仅是教育,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众多民生领域投入都要“扩围提标”,其背后都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支撑。
   王振宇表示,民生支出已经变得越来越刚性,上马之后只能做加法无法做减法。其中也不乏乱用补贴手段的倾向,一些民生投资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扩围,导致收支矛盾越来越大,高收入一旦消失,必将带来恶果。他认为,借此机会正可以对民生投入政策进行反思和清理。
   面对越来越尖锐的收支矛盾,前述财税专家表示,要注意防范由此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他说,在过去收入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增加支出还觉得钱不够花,如今收入形势不好,收支矛盾可能引发的问题就更令人担忧。
   因为从以往的情形看,地方政府为抓收入想了不少办法,同时也造成一系列的麻烦,比如地方债激增。目前中央收入相对较好,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税收收入在减少,严格的房地产调控又导致土地出让收入和相关税费大幅减少,财政收入更加捉襟见肘。对此若不注意加以引导和防范,有可能引发严重的财政风险和经济风险。
   郑榕还表示,各个地方收入差距非常之大,这种收入形势之下,要防范地方政府打非税收入的主意。
   今年前三个月,全国非税收入4118亿元,同比增长53.3%。其中,地方非税收入3472亿元,增长了50.1%。
   郑榕指出,目前一个极端的情况是,个别地方非税收入的规模甚至超过税收收入。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足,又缺乏税收立法权,只能利用行政权力新设多种收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尽管越来越多的非税收入开始纳入预算管理,但其收支的透明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中金公司的宏观经济周报也表示,非税收入的大幅逆势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下滑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导致地方政府更多依赖正规税种外的收费手段实现财政增收,增加了居民和企业的实际税负,与逆周期操作的积极财政政策原则相背离。
   王振宇认为,在税收收入增长减速的背景之下,其实不仅可以做加法,还可以做减法,即结构性减税,以此来增强企业活力,刺激微观经济。采取适度的减税政策,由于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形成税收“洼地”,就会出现大量的生产者、消费者、就业者,从而激活微观经济运行的链条,带动经济增长,而充足的经济活动行为又为组织政府收入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前述西部某省税务官员表示,从税制改革角度看,也不妨在税收减速大背景下,继续探索资源税、房产税等增税性质税种的改革,进一步优化税制。
其他文献
南北苏丹局势经历短暂缓和后再度紧张。   2012年4月23日,苏丹的米格战机空袭了南苏丹境内的小镇本提乌(Bentiu)和卢布柯纳(Rubkona)。与此同时,双方均开始大规模募兵,并向边境集结,原本驻扎在南苏丹南部的第二师和第六师也匆匆赶往北部边境。  石油,是左右南北苏丹局势发展的核心因素。  从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伊始,南北双方就展开了一系列以石油为武器、彼此要挟的拉锯战。该地区
期刊
欧洲智库布鲁塞尔最近发布一份报告指出,欧洲货币联盟、国家银行体系与财政联盟缺失间存在三元悖论。传统观点是统一的货币需要统一的财政支持,三元悖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银行体系的维度。  银行联盟的产生,是因为欧洲各国政府可以靠国家银行购买其长期债券为财政赤字大量融资。这造成自身的连锁危机。如果国家银行持有大量国债,当国债价格下跌时,银行就会资不抵债,但缺乏流动性的政府无法救助破产银行,除非在更高的实际利率
期刊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垃圾场旁边,但你可能正居住在比垃圾更具危害的毒地之上,因为你对所住社区的用地历史数据几乎一无所知。  所谓毒地,是指曾从事生产、贮存、堆放过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因其迁移、突发事故等,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并产生人体健康、生态风险或危害的地块。   近年来,中国有大量毒地被开发为住宅用地,甚至成为昂贵的地王。北京广渠门15号地块原来就是一家化工厂,入市拍卖成为2009年的北京地王,经
期刊
4月19日,香港交易所宣布,准备在今年三季度推出美元兑人民币的期货业务。此举对于一直走在人民币国际化前列的香港来说,意味着离岸市场的人民币相关品种进一步丰富。对于人民币衍生品开发相对缓慢的内地市场,香港的经验也值得进一步汲取。  从很多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外汇交易主要是在场外市场(OTC)进行。场外交易相对灵活,参与者也主要是大型的金融机构。当然,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一旦涉及场外市场外汇的
期刊
2012年4月13日中午,中铁大桥局第六工程公司(下称第六公司)会计小何站在项目部大院门口抱怨说,“冬天太冷了,今天才复工。”    第六公司中标巴新铁路28座大桥的桥梁,制梁场位于项目部的正对面,“复工”的工地上不见工人的身影,大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这个标段总造价1.79亿元,“目前只兑现了几千万”。   项目原计划于2010年8月31日完工,结果一直拖到现在,“停工半停工差不多有三年”
期刊
4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加快印钞还债是变相赖账》的文章,矛头直指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该文认为,美国或将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这将导致美元贬值和通胀,而货币贬值和通胀,均是化解债务负担的利器。   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投资者。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12年2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11789亿美元,占美国国债总额的11.6%。假如美国真的要用量化宽松政策所引发的货
期刊
成为潘先生的学生,是我此生最幸运之事。  潘先生家学深厚,童年时就梦想成为作家,拥有上佳文笔,对我在学术研究中的写作能力也提出极高要求,让我很头疼。毕业前,我将精心写作且颇为自得的博士论文初稿呈给先生审阅,两周后拿回的文稿已面目全非,几乎每一页都有修改或标注,用铅笔书写,字体隽秀工整,以示对作者的尊重。这对我不啻一堂科技论文写作课,我受益终身。  在我心中,潘先生是一位和善而严谨的师长,他一生从事
期刊
近来有投资者戏称,证监会可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政策出台,内容涉及降低股票交易成本、加快绩差上市公司退市以及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等多个方面。虽然投资者对这些政策的评价不一,但大多认为是偏向利多的。   不难发现,其实自去年底以来,证券监管部门有关呵护股市发展的政策措施就不断涌现,甚至连吸引境内外长线资金入市、鼓励上市公司分红以及推动市场创新等过去很少被提及的领域,都一
期刊
2012年5月,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和魏桥铝电有限公司(下统称魏桥系)下属自备电厂对外供电多年的情况,忽然被媒体披露。  在同一个区域,提供同样的电,民企的价格比国企便宜一大截,在电网垄断长期无法打破、阶梯电价听证频遭质疑的背景下,魏桥现象瞬间成为舆论焦点。  在魏桥系所在地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从国家电视台到地方都市报,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批评者有之,赞誉者有之。整体而言,誉多毁少,誉之极致,是将魏桥模
期刊
6月份开始,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硕鼠”们可能更要小心翼翼了。因为一部厘清“内幕交易”入罪问题的司法解释将于本月起正式施行。  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下称“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内幕交易解释》)。这是中国涉及内幕交易的第一个司法解释。该解释系统地对内幕信息知情人员、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内幕信息敏感期、内幕交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