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苏丹局势经历短暂缓和后再度紧张。
2012年4月23日,苏丹的米格战机空袭了南苏丹境内的小镇本提乌(Bentiu)和卢布柯纳(Rubkona)。与此同时,双方均开始大规模募兵,并向边境集结,原本驻扎在南苏丹南部的第二师和第六师也匆匆赶往北部边境。
石油,是左右南北苏丹局势发展的核心因素。
从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伊始,南北双方就展开了一系列以石油为武器、彼此要挟的拉锯战。该地区的石油储备主要位于南苏丹,南部日开采量约占分治前苏丹50万桶日产量的75%。但南苏丹是内陆国家,其石油必须通过目前横贯苏丹全境的输油管道才能经由北部的苏丹港出口,因此双方在石油出口量和过境费问题上龃龉不断。而南苏丹在独立后热衷于筹划一条通往肯尼亚的输油管道,彻底改变石油出口路径,更是让苏丹无法容忍。
4月10日,南苏丹突然袭击了位于苏丹境内的哈季利季(Heglig)油田,点燃了此次南北军事冲突。苏丹总统巴希尔(Omar al-Bashir)在4月18日即以宣战高调回应。“他们只认识枪子儿。”巴希尔在首都喀土穆(Khartoum)的苏丹全国大会成员集会上宣称:“要像消灭害虫一样消灭南苏丹领导人。”
迫于联合国和非洲联盟(下称非盟)的政治压力,南苏丹曾于4月20日宣布将在三日内撤出哈季利季油田。但4月23日的冲突又让局势一时复杂了起来。
不过,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之际,石油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触动各国高度紧张的神经。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国际社会不会放任冲突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在地区和国际大国利益诉求的影响下,这场冲突难以扩大为一个地区战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非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春对《财经》记者说。
财产分割不明的离婚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后,南北苏丹之间就石油收入分配、边防哨所设置,以及如何对待各自区域内对方部族派别民众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
当年12月,苏丹以南苏丹拒付石油过境费为由,每天从南苏丹出口的石油中扣留一部分,并扣押了三艘南苏丹油轮,用于“弥补”自身在石油过境费上的损失,并以此要挟南苏丹在石油过境费上达成妥协。
然而,南苏丹认为苏丹开出的36美元/桶的过境费高得离谱,并没有把其作为同等的主权国家对待,而依然是当做喀土穆政权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虽然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之间每年亦在石油过境费上争议不断,但是白俄罗斯向俄罗斯收取的石油过境费则少得多——运输100公里收费1.64美元/吨(1吨原油相当于7.3桶)。
尽管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情况和苏丹与南苏丹的情况,没有多少可比性,但是非盟调解方参照国际做法,根据苏丹地区石油生产、运输以及出口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建议价格为3美元/桶。但南苏丹坚持认为,过境费不得超过1美元/桶。
暂扣油轮事发后,虽然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南苏丹总统基尔(Salva Kiir)均在2012年1月18日埃塞俄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上展示了积极姿态,但是南苏丹最终于1月20日作出“断油”声明。自1月28日起,南苏丹关闭了全国90%的石油开采设施。这种自杀行为势必将严重损害南苏丹经济,但是南苏丹希望借此在石油过境费上对苏丹进行反遏制。
随后,在埃塞俄比亚总理马勒斯·赞纳威(Meles Zenawi)的斡旋下,苏丹总统巴希尔于1月30日释放了早前扣押的三艘油轮。但是,南苏丹方面并未恢复产油。
此外,南苏丹还进一步要求:除非苏丹当局同意与南苏丹就过境费问题、苏丹放弃2009年海牙法庭判给苏丹的阿布耶伊(Abyei)产油区,以及苏丹停止对南苏丹境内叛乱组织支持等多个问题上达成全面协议,否则石油生产将不会恢复。
由于石油出口占苏丹总出口的70%-90%,南苏丹的断油行为彻底触怒了苏丹政府,认为这是南苏丹企图用自杀方式彻底拖垮苏丹经济,以逼迫其做出让步。考虑到政治危机对苏丹石油出口的影响,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报告预计,苏丹2012年GDP增长将为-7.3%,较之2006年至2007年年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来说,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与此同时,苏丹政府还有380亿美元的债务负担,迅速下滑的经济最终使得喀土穆的强硬派在国内政坛取得上风,并要求对南苏丹实施跨境军事打击。尽管在之前的整个分治后续谈判过程中,苏丹总统巴希尔都大力支持主和派,但此时迫于国内政治压力,他也不得不转变态度。
布鲁金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全球经济与发展非洲发展项目主管金门易(Mwangi Kimenyi)解释说,巴希尔总统在苏丹国内的政治地位原本就因为支持主和派而变得不稳固,如今南北苏丹之间局势不断恶化更使得其在国内地位岌岌可危,更何况他自己也有糟糕的腐败问题。
“苏丹主战派原本就反对南苏丹独立,不单单是因为石油,而且对南苏丹的政治能力、行政能力,以及遵守国际条约的能力都有质疑。”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项目副主任道尼(Richard Downie)表示:“他们认为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进行谈判是毫无必要的。”
国际斡旋
之所以南苏丹在“断油”问题上做得如此决绝、苏丹又在武力打击上做得如此果敢,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南苏丹宣布将与肯尼亚联手修建一条新输油管道。
这条线路旨在把石油直接从位于苏丹与南苏丹边境的产油区往南运出,从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Turkana)入境,横穿肯尼亚全境,最终通过正在建设的拉姆(Lamu)港,进入印度洋航道,以供应亚洲市场。南苏丹首都朱巴距肯尼亚的距离要远远短于其与苏丹港口的距离。
无独有偶,3月26日,肯尼亚宣布在其北部与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相接壤的图尔卡纳地区发现大量石油储备。英国石油公司塔洛(Tullow)、中国中海油(CNOOC)以及法国的道达尔(Total)将联手于2013年进行石油开采,预计产量将为5000桶/日。虽然产量不大,但也是点缀在从南苏丹到肯尼亚新输油管道上的珍珠。
新路线不但能使南苏丹绕开与苏丹的政治纠纷,还能避开海盗出没的索马里海域,保障东非石油出口的稳定性,并大大造福肯尼亚,帮助其建设现代化工业。因此,肯尼亚对南苏丹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政治投资,南苏丹独立后,更是积极敦促其加入东非共同体。
不过,在国家民主研究机构东非与南非项目主管哈特曼(Christina Hartman)看来,南苏丹政权对那条经由肯尼亚通往印度洋的新输油管道期望过高了。他告诉《财经》记者:“即便这条输油管道能够在南苏丹境内落成,恐怕也需要十年时间。”因此,南苏丹在新管道建设上压下过大的政治赌注,并不惜违背国际法对苏丹境内主要油田哈季利季进行破坏,也是一种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事实上,虽然期望与南苏丹展开石油合作,但迄今为止,肯尼亚对此次冲突的反应和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大国没有什么不同,都在力图把冲突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除了南北苏丹,东非各国都存在着严重的能源短缺。该地区三分之一的进口都与石油产品相关,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高度敏感。
就连一向支持南苏丹的美国,也第一次同时对双方提出指责。前不久,美国总统则派出特使访问了两个国家。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表示,南苏丹在哈季利季的行为“侵犯了苏丹领土,是毫无疑问的非法行为”,他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重返谈判桌。
中国是南北苏丹重要石油贸易伙伴,中国外交部亦敦促双方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采取过激行动,早日通过谈判解决彼此间分歧。4月23日,南北局势再度紧张的当天,南苏丹总统基尔正在中国访问。访问期间,除了会晤主席胡锦涛、并出席南苏丹驻华使馆的开馆仪式之外,基尔还参观了一家中国的石油企业,但双方未就新输油管道的建设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中国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做两苏工作,劝和促谈,以推动缓和南北双方矛盾、维护地区稳定。中国驻两国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等做了大量工作。在北京,中方也通过各种渠道做双方工作。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使钟建华不久后将赴两国访问,继续劝和促谈。
从1995年开始,中国和分治前的苏丹就在石油领域展开了合作, 2011年,中国从南北苏丹共进口石油1300万吨,约合每日26万桶。受到攻击的苏丹哈季利季油田大约贡献了该国11.5万桶日产油量中的50%。油田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合资运营,其中中方占40%的股份。因此南北苏丹间本轮武装冲突也给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和在苏丹的遭遇类似,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大的海外能源投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风险。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0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涵盖全球29个国家、运作项目81个,年原油生产能力达到8500万吨。
因此,有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在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外交原则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需要多向西方成熟企业学习,一方面需要借助多途径、多平台与投资目的地国各个社会层面保持有效沟通,而不单单与对方政府进行接洽;另一方面在投资前要尽可能地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并在项目管理中切实规避相应经济与安全风险。
2012年4月23日,苏丹的米格战机空袭了南苏丹境内的小镇本提乌(Bentiu)和卢布柯纳(Rubkona)。与此同时,双方均开始大规模募兵,并向边境集结,原本驻扎在南苏丹南部的第二师和第六师也匆匆赶往北部边境。
石油,是左右南北苏丹局势发展的核心因素。
从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伊始,南北双方就展开了一系列以石油为武器、彼此要挟的拉锯战。该地区的石油储备主要位于南苏丹,南部日开采量约占分治前苏丹50万桶日产量的75%。但南苏丹是内陆国家,其石油必须通过目前横贯苏丹全境的输油管道才能经由北部的苏丹港出口,因此双方在石油出口量和过境费问题上龃龉不断。而南苏丹在独立后热衷于筹划一条通往肯尼亚的输油管道,彻底改变石油出口路径,更是让苏丹无法容忍。
4月10日,南苏丹突然袭击了位于苏丹境内的哈季利季(Heglig)油田,点燃了此次南北军事冲突。苏丹总统巴希尔(Omar al-Bashir)在4月18日即以宣战高调回应。“他们只认识枪子儿。”巴希尔在首都喀土穆(Khartoum)的苏丹全国大会成员集会上宣称:“要像消灭害虫一样消灭南苏丹领导人。”
迫于联合国和非洲联盟(下称非盟)的政治压力,南苏丹曾于4月20日宣布将在三日内撤出哈季利季油田。但4月23日的冲突又让局势一时复杂了起来。
不过,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之际,石油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触动各国高度紧张的神经。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国际社会不会放任冲突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在地区和国际大国利益诉求的影响下,这场冲突难以扩大为一个地区战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非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春对《财经》记者说。
财产分割不明的离婚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后,南北苏丹之间就石油收入分配、边防哨所设置,以及如何对待各自区域内对方部族派别民众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
当年12月,苏丹以南苏丹拒付石油过境费为由,每天从南苏丹出口的石油中扣留一部分,并扣押了三艘南苏丹油轮,用于“弥补”自身在石油过境费上的损失,并以此要挟南苏丹在石油过境费上达成妥协。
然而,南苏丹认为苏丹开出的36美元/桶的过境费高得离谱,并没有把其作为同等的主权国家对待,而依然是当做喀土穆政权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虽然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之间每年亦在石油过境费上争议不断,但是白俄罗斯向俄罗斯收取的石油过境费则少得多——运输100公里收费1.64美元/吨(1吨原油相当于7.3桶)。
尽管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情况和苏丹与南苏丹的情况,没有多少可比性,但是非盟调解方参照国际做法,根据苏丹地区石油生产、运输以及出口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建议价格为3美元/桶。但南苏丹坚持认为,过境费不得超过1美元/桶。
暂扣油轮事发后,虽然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南苏丹总统基尔(Salva Kiir)均在2012年1月18日埃塞俄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上展示了积极姿态,但是南苏丹最终于1月20日作出“断油”声明。自1月28日起,南苏丹关闭了全国90%的石油开采设施。这种自杀行为势必将严重损害南苏丹经济,但是南苏丹希望借此在石油过境费上对苏丹进行反遏制。
随后,在埃塞俄比亚总理马勒斯·赞纳威(Meles Zenawi)的斡旋下,苏丹总统巴希尔于1月30日释放了早前扣押的三艘油轮。但是,南苏丹方面并未恢复产油。
此外,南苏丹还进一步要求:除非苏丹当局同意与南苏丹就过境费问题、苏丹放弃2009年海牙法庭判给苏丹的阿布耶伊(Abyei)产油区,以及苏丹停止对南苏丹境内叛乱组织支持等多个问题上达成全面协议,否则石油生产将不会恢复。
由于石油出口占苏丹总出口的70%-90%,南苏丹的断油行为彻底触怒了苏丹政府,认为这是南苏丹企图用自杀方式彻底拖垮苏丹经济,以逼迫其做出让步。考虑到政治危机对苏丹石油出口的影响,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报告预计,苏丹2012年GDP增长将为-7.3%,较之2006年至2007年年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来说,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与此同时,苏丹政府还有380亿美元的债务负担,迅速下滑的经济最终使得喀土穆的强硬派在国内政坛取得上风,并要求对南苏丹实施跨境军事打击。尽管在之前的整个分治后续谈判过程中,苏丹总统巴希尔都大力支持主和派,但此时迫于国内政治压力,他也不得不转变态度。
布鲁金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全球经济与发展非洲发展项目主管金门易(Mwangi Kimenyi)解释说,巴希尔总统在苏丹国内的政治地位原本就因为支持主和派而变得不稳固,如今南北苏丹之间局势不断恶化更使得其在国内地位岌岌可危,更何况他自己也有糟糕的腐败问题。
“苏丹主战派原本就反对南苏丹独立,不单单是因为石油,而且对南苏丹的政治能力、行政能力,以及遵守国际条约的能力都有质疑。”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项目副主任道尼(Richard Downie)表示:“他们认为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进行谈判是毫无必要的。”
国际斡旋
之所以南苏丹在“断油”问题上做得如此决绝、苏丹又在武力打击上做得如此果敢,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南苏丹宣布将与肯尼亚联手修建一条新输油管道。
这条线路旨在把石油直接从位于苏丹与南苏丹边境的产油区往南运出,从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Turkana)入境,横穿肯尼亚全境,最终通过正在建设的拉姆(Lamu)港,进入印度洋航道,以供应亚洲市场。南苏丹首都朱巴距肯尼亚的距离要远远短于其与苏丹港口的距离。
无独有偶,3月26日,肯尼亚宣布在其北部与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相接壤的图尔卡纳地区发现大量石油储备。英国石油公司塔洛(Tullow)、中国中海油(CNOOC)以及法国的道达尔(Total)将联手于2013年进行石油开采,预计产量将为5000桶/日。虽然产量不大,但也是点缀在从南苏丹到肯尼亚新输油管道上的珍珠。
新路线不但能使南苏丹绕开与苏丹的政治纠纷,还能避开海盗出没的索马里海域,保障东非石油出口的稳定性,并大大造福肯尼亚,帮助其建设现代化工业。因此,肯尼亚对南苏丹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政治投资,南苏丹独立后,更是积极敦促其加入东非共同体。
不过,在国家民主研究机构东非与南非项目主管哈特曼(Christina Hartman)看来,南苏丹政权对那条经由肯尼亚通往印度洋的新输油管道期望过高了。他告诉《财经》记者:“即便这条输油管道能够在南苏丹境内落成,恐怕也需要十年时间。”因此,南苏丹在新管道建设上压下过大的政治赌注,并不惜违背国际法对苏丹境内主要油田哈季利季进行破坏,也是一种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事实上,虽然期望与南苏丹展开石油合作,但迄今为止,肯尼亚对此次冲突的反应和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大国没有什么不同,都在力图把冲突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除了南北苏丹,东非各国都存在着严重的能源短缺。该地区三分之一的进口都与石油产品相关,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高度敏感。
就连一向支持南苏丹的美国,也第一次同时对双方提出指责。前不久,美国总统则派出特使访问了两个国家。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表示,南苏丹在哈季利季的行为“侵犯了苏丹领土,是毫无疑问的非法行为”,他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重返谈判桌。
中国是南北苏丹重要石油贸易伙伴,中国外交部亦敦促双方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采取过激行动,早日通过谈判解决彼此间分歧。4月23日,南北局势再度紧张的当天,南苏丹总统基尔正在中国访问。访问期间,除了会晤主席胡锦涛、并出席南苏丹驻华使馆的开馆仪式之外,基尔还参观了一家中国的石油企业,但双方未就新输油管道的建设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中国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做两苏工作,劝和促谈,以推动缓和南北双方矛盾、维护地区稳定。中国驻两国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等做了大量工作。在北京,中方也通过各种渠道做双方工作。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使钟建华不久后将赴两国访问,继续劝和促谈。
从1995年开始,中国和分治前的苏丹就在石油领域展开了合作, 2011年,中国从南北苏丹共进口石油1300万吨,约合每日26万桶。受到攻击的苏丹哈季利季油田大约贡献了该国11.5万桶日产油量中的50%。油田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合资运营,其中中方占40%的股份。因此南北苏丹间本轮武装冲突也给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和在苏丹的遭遇类似,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大的海外能源投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风险。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0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涵盖全球29个国家、运作项目81个,年原油生产能力达到8500万吨。
因此,有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在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外交原则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需要多向西方成熟企业学习,一方面需要借助多途径、多平台与投资目的地国各个社会层面保持有效沟通,而不单单与对方政府进行接洽;另一方面在投资前要尽可能地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并在项目管理中切实规避相应经济与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