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边楼”和薛涛诗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zhimi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县薛城,在岷江上游一大支流杂谷脑河与孟屯河交汇处。它归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历来是藏、羌、汉族杂居之地。杂谷脑河与孟屯河在这里合流后便东向汇入岷江。
  “筹边楼”修建在两河交汇的河谷边,这是一座木框架抬梁穿榫结构、有典型的汉民族殿堂风格(重檐歇山式)的二层阁楼,通高18.5米。楼的基座状似一座城堡,堡垒上再建阁楼,在河谷侧畔尤显挺立壮观。楼的周边群山环绕,有状似笔架之笔架山,有山顶尖似熊耳的熊耳山,还有大、小岐山以及南沟后山,真个是环楼皆山也。
  楼的附近,还修建有一些配套建筑,如回廊、雨亭和陈列图片资料的展厅。当地主管部门力求把“筹边楼”及周边环境打造成一个整体的旅游景点。目前,“筹边楼”对外开放,免费参观,是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凭吊古人、休闲观光的一个典雅清静去处。顺着城堡石砌步梯就可登临“筹边楼”顶层。如果凭栏四望,四周皆是险峰危岩,遮断云天。
  楼阁内供奉有“筹边楼”的唐代初建者——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的塑像,供人瞻仰。园内陈列室还有文字介绍他修建“筹边楼”的详细情况,特别是引证了唐代女诗人薛涛咏“筹边楼”之诗,确证此楼建造精美,历史悠久,是边陲民族和睦团结的象征。
  历史上薛城是边陲之地,特别是到唐王朝时期岷江上游之松茂地区全部为吐蕃民族武力占据。唐王朝鞭长莫及,控制不了这些地方。因此,其时西川节度使显然不会远离治所成都,跑到薛城前线来修造“筹边楼”的。不过,当时,蜀中著名诗人薛涛倒确实有一首题作《筹边楼》的诗来评说“筹边楼”。诗云: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这首诗看似明白浅显,但实际寓意相当深刻。诗句一开头就描写阁楼的雄伟壮观,其高度可及白云飞鸟;而也只有这样高大壮美的空间状态,才可能控扼西蜀局面(时剑南道有州三十八,县百八十九。这里“四十州”,乃举其成数言之)。当时,女诗人对当局修造“筹边楼”的举措十分理解。她深谙李德裕“持重安边”的深远意义,告诫“诸将莫贪羌族马”,不可贪立战功,更不要贪婪地掠夺吐蕃人民,轻易地挑起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持边境的稳定和平安。这其实是对先前边将目光短浅,轻启战端的沉痛回忆与反省。诗的末句“最高层处见边头”,其“边头”当指岷江上游的松茂前线,自然包括了薛城地区。这一句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提醒诸将:此处是战争最有可能发生的边境之地,是吐蕃最有可能进入成都平原的关口地带,切不可对其掉以轻心。薛涛这首《筹边楼》诗,情真意切,充分显示出她不是一个只知道吟咏风花雪月,奉答应酬的“乐妓”,而是一个熟知政治、深谙国事民情的杰出人才。这首诗音韵平仄规范,读来琅琅上口,看似平常,却是抚时感事,忧患元元,一腔爱国爱民正气,令人感慨系之。而该诗直呼“诸将”的语气,已没有早年那种唱合或奉答之作的谦恭,而显出饱经岁月沧桑的凛然大气、硬朗风骨。资料显示,女诗人在公元832年的夏天去世,享年63岁(《蜀笺谱》谓其卒时年七十三)。《筹边楼》诗应是其去世前夕之作,确切说是在李德裕剑南西川节度使任内或刚离任时之作。李德裕出身官宦世家,是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之子,入蜀前曾官至御史中丞,后因受政敌排挤,先是外放为浙西观察使,旋为义成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入成都为西川节度使。他到成都后,认为“今瘢夷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遂建“筹边楼”,“按南道山川险要与蛮相入者图之左,西道与吐蕃接者图之右。其部落众寡,馈远迩,曲折咸具。乃招习边事者与之指画商订,凡虏之情伪尽知之。”(《新唐书·李德裕列传》)可见这“筹边楼”乃是一座作为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展示边防布局,与军将、僚属商议边防大事的参谋部,决策、指挥中心,是西川抗击吐蕃的军机要地。这样一个军事中枢、决策要地,是不可能直接置于战役最前线的。那样太冒险了。
  清同治五年《直隶理番厅志》说,李德裕曾在维州(治今理县薛城镇)建筹边楼,或是误传。因其时地属吐蕃,李德裕短暂收复维州(旋复归吐蕃),是筹边楼建成之后的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的有关专家依据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及陆游笔记,认为李德裕初到任,即在成都西川节度使府署附近建“筹边楼”。《成都城坊古迹考》说节署在今四川科技馆东一带(参见该书第291页,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版)。这就是说,薛涛所咏赞的楼阁其实就是成都节署附近的这座“筹边楼”。它与今天理县薛城古镇的“筹边楼”在修建时间、地点和规模上都不相同。
  那么,薛城这座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查资料显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杂谷脑河、孟屯河洪水泛滥,冲毁了整个薛城古镇。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当时的保县(现汶川县)知县陈克绳才重修了整个古镇及周边建筑。南沟边这座“筹边楼”或有可能就在此时托名仿建。
  有清一代,为了地方经济的繁荣,祈求文风之倡盛,往往托名仿建古迹。当时的地方官场,乡绅、大户们相互炫耀、攀比,成为一时风气。光绪十五年(1889年),成都錦江之畔的玉女津起造高楼“崇丽阁”(俗呼“望江楼”),也是这样自然地和女诗人薛涛扯上了关系。薛城之“筹边楼”应是当地民众仰慕前贤、尊重文化和历史的产物。而在藏羌汉多民族杂居的薛城能够托唐代之名重起“筹边楼”,则无疑反映出这个民族杂居地区的人民对和平、安宁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薛城的“筹边楼”建造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仍旧巍然屹立(2005年,国家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过一次保护性维修)。它本身就是一篇颇具历史分量和人文情怀的史诗,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去年我曾游走在杂谷脑河畔写生,再次登临过“筹边楼”。当时对岸熊耳山下穿山隧道正加紧施工,河谷中不时传来低沉的作业轰鸣声。黄昏时节,我匆匆画出残照中岿然挺立的“筹边楼”(见封二彩图)。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他文献
一  潘大逵(1902-1991),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之一,四川开县(今属重庆市)人,1917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192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留学美国,入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政治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回国,应上海法学院院长褚辅成、教务长沈钧儒之邀,到该院任专职教授,兼任政治系主任。  1932年在淞沪抗战中,上海法学院被日寇烧毁,被迫迁往杭
期刊
2017年夏,收到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魏红翎女士赠送的新著《成都尊经书院史》(巴蜀书社2016年版,以下引述均称魏著),十分高兴。前几年,在撰写《成都通史》清代卷时,笔者就曾关注在近代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成都兴办的尊经书院,读过许多有关尊经书院的资料,也曾与一些师友交换过意见,表达过一些浅见。读到这部分量不轻的专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部尊经书院史,是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应当是
期刊
陈寅恪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却又贪婪专制的鄙夷情绪,有的甚至是大声谴责。与此同时,陈寅恪则对辗转呻吟于战乱流徙中的人民生存状态深表忧虑和同情。如1938年6月,陈寅恪在云南蒙自闻黄河花园口决堤,“死民若干万人”,即悲从中来,写下五律《蒙自南湖》,尾联云:“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里。”其以《史记·封禅书》“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之典,反讽黄河决口、货币贬
期刊
自中国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以来,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经典作品。书法家在形成独特个人风格的过程中,往往有多种因素对他产生影响,其中民间书法的影响尤为密切。  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摆脱实用性,走向独立艺术之始,书法艺术的许多新书体和新风格都是在此际形成的。我们通过对书法家和经典书法的深入研究了解,发现中国书法的楷书、草书、行书的成熟与发展,都与书法
期刊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引领,有志之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奋斗不息。传统道德理念在巩固封建王朝统治中,都起到程度不同的重要作用,使多数王朝得以延续较长时间的统治。但是,传统道德文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具有先天不平等和歧视妇女等历史局限性,造成过不少历史悲剧和灾难性后果。  一、社会转型期
期刊
摘 要:2016年是中国网络文学IP改编热潮发展最迅猛的一年,网络文学改编剧呈现出井喷之势,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影视资源。网络文学能否转化成功,离不开强大的编剧、策划、营销团队。在“内容为王、创意是根、模式在先”的文化产业时代,上海剧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采取一系列的IP转化策略,成功改编网络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取得了不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树立了一个成功的IP转化策略研究标的。  关键词:网络文学
期刊
1993年6月7日阳翰笙辞世,新华社在悼词中称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文艺界卓越领导人”。这一评语,阳翰笙是当之无愧的。  因为在中国现代文化人中,还没有哪个人的生涯会比阳翰笙更富典型性和传奇性。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文学史的小缩影。1925年他在上海大学入党,旋即任支部书记、闸北区委书记,1926年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兼教官,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政治部秘书,192
期刊
《文史杂志》2012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齐广成”的文章,标题是《析义探源勘误校文》,副标题是《〈玉清宫记〉校勘记》。署名“齐广成”者,乃以冯修齐、冯广宏、张绍诚(少成)三人各取一字,实际上是张绍诚先生执笔所写。而绍诚之名居于最后,益见其心怀淡泊,自谦至也!《玉清宫记》再校勘缘起  2011年8月22日,四川近代文化名人尹仲锡(昌龄)之外孙雷观明先生,以电子文档给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张绍诚先生发来《灌
期刊
笔者通过对中国水利史的长期研究,初步体会到传统文化精髓的包容性、延伸性、优效性;故献此刍荛之言,以为引玉之砖。  文史哲科的统一  水利是中华本土科学。当世界大部分人还在黑暗中时,中国人就开始治水平患,把黄河这条多沙易徙的害河,改造成中华民族的摇篮,并没有像《圣经》里的诺亚,在洪水面前驾起方舟逃跑。大禹以前,已有许多先贤努力驱除水患。大禹集其大成,不但用“疏”,而且用“滞”、用“阻”,用“分”,谱
期刊
据说“车”这种交通工具不是华夏祖先发明的,但是大约在3000多年前,制做工艺较为成熟的“车”就已经传入了中原地区并为商王朝和周王朝所利用了,因为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多种形体的“车”字了。  一、古代的“车”以及它的变形器物“辇”和“舆”  中国上古时代的“车”有“兵车”与“乘车”之分,据《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记载齐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束马县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