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故事:拥抱内在小孩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头的故事”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一种。它以石头为载体,在投射、象征中帮助个体改善与自我的关系、管理情绪、促进自我成长。通过一些技术流程和科学的操作步骤,将心理空间外化,赋予石头以符号意义,用石头代表个体内在小孩,将一个人过去所无法接纳的、不能改变的所有一切不合理、不利于个体发展的因素,在当下作出修正,并在演绎过程中,让个体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从而达到运用文化心理意义重构的心理干预技术找回真实自我的目标。
  关键词:石头的故事;内在小孩;文化心理意义重构;心理技术;真实自我
  一、心理符号系统与“石头的故事”技术
  人的心理是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将社会文化内容内化成个体心理内容。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曾把它描述为“人们借物质工具改造物质世界,借符号工具改造自己的意识世界”。石头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将物质的石头借助各种符号转化成了石头符号,用以表达群体或个体的心理内容,形成了绵延数万年的石头文化。这一文化符号,参与建构了中国人的心理。
  “石头的故事”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一种。它以石头为载体,在投射、象征中帮助个体改善与自我的关系、管理情绪、促进自我成长。通过一些技术流程和科学的操作步骤,将心理空间外化,赋予石头以符号意义。“石头的故事”的全部治疗过程包括六个阶段:评估、呈现、表达、转换、整合、康复。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呈现、表达、转换、整合都有文化心理意义的元素参与其中。这个意义可以是人际关系的意义,可以是关于自我的意义,也可以是关于情绪的意义等。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些意义上的调整或重构,达到对真实自我的重新认识,以实现心灵重建。
  二、自我中的内在小孩
  从心理发展理论来看,我们相信个人的过去及童年经验,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要发展成心理功能健全的成人,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关键性的发展任务。每个孩子在成长過程中,都期望可以被当作“一个人”来爱,并且也期望有人来接受他的爱,这是一个人成长中学会爱与信任的关系之起点。若孩子们成长所期望的需求受到挫折、不能满足,则会经验到痛苦与伤害,从而导致对自己的看法扭曲,对他人不易信任,以及对事情的麻痹反应。内在小孩的概念是从荣格的原型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每个个体自我中都存在着一个“小孩”,即内心的自我。有时候,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他和自己的“内在小孩”的关系。两者越是统一,关系越好,我们就越是接纳内心的自我,内心就越和谐,快乐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内在小孩往往是缺乏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三、文化心理意义重构与矫正的心理技术
  从空间范围看,我国的石头文化心理普遍存在,这是一个本土化范畴的问题。人与石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直接的实用关系:人在直接使用石头时才能感受到石头的存在及意义,在此过程中人们会创造出一种石头符号。其次,石头并非直接建构人心,因为二者是异质的,石头被人类抽取、创造为石头符号——一处心灵记忆形象、表象或意象以及语言符号,才参与了心灵的构建。
  当然,除了重构之外,在石头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被充分表征之后,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情绪情感、过去经历会再次被体验。“石头的故事”既是一种艺术表达,同时又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治疗性技术,在此过程中,通过引导,个体在技术运用过程中与石头进行矫正性对话,调整、促进个体与石头的连接,这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对话。这种对话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不是完全的个体内部言语,也不是个体与现实中的某个人的真实对白,而是是将石头符号内化后转化成为自己的—部分,不断交换角色进行的对话。
  通常情况下,个体不容易将符号与情绪情感分离开,加以重新整理,赋予新的意义。在此技术中,个体借助于外在符号与个体内在化符号的相似之处引发共鸣,从而将个体内在的符号连同蕴藏其中的情绪情感一并带出体外,在技术指导下,重新整理、重新赋义,再重新内化,达到重新建构心理结构、心理内容的目标,个体的困扰也就被改变了。
  四、“石头的故事”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步骤
  1.去江边、海边、路边等地方,随意找一些石头,不需要名贵,不需要好看,随意找几十颗洗干净带回家。
  2.寻找内在小孩:闭上眼睛,真实地面对自己,会看到有个小孩住在你的心里面。看看他穿着什么衣服,有着什么样的表情和眼神……
  3.为石头取名:将找到的石头摆放在一起,凭感觉,在石头堆里选一块石头,最好能说出为什么选这块石头。
  4.与石头的对话:将石头拿在手里把玩一下,仔细地端详它,观察它的颜色、纹路,感受一下它的质感,让它与你的内在小孩连接。小心地把它放在手心,细心地呵护它,然后给它取个名字。
  5.一封写给内在小孩的信:将你选择的石头放在眼前,看着它,就像看着你的内在小孩坐在你面前,体察你内心产生的情绪,是欣喜、悲伤,还是怜惜、心疼,让眼前的石头与你的内心融为一体。然后,给你的内心小孩写一封信,标题叫“给××的一封信”,开头是“XX你好,我是长大了的你,今天是……,我想对你说……”把你想对他说的话,你的心情等,都作一个充分的表达。
  6.把这封信读给眼前的内在小孩XX(他的名字)听,再一次实现与你的内在小孩的对话。
  7.做完前面的步骤之后,将石头小心地带在身上,接着执行“二十一天”计划:在未来的二十一天里,坚持将你的小石头带在身边,每天至少一次,将它拿出来,与它进行连接和对话,有什么想对他说的话可以写下来或者说给他听。在这二十一天的时间里,与你的内在小孩好好相处,直到你的内心完全接纳了它,完全与它融为一体。
  8.在家中为你的小石头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将它小心地保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去看看它,摸摸它,跟它说说话。
  五、“石头的故事”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1.我们需要慢慢用心去体察:自己的内在小孩多大、穿什么衣服、叫什么名字、在做什么,是孤独地一个人在那里待着,还是在很多人面前活泼地玩耍?试着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学会与他相处,满足他的合理需求。当我们把他照顾得很好,并让他轻松愉快地成长时,我们的现实生活也会越过越滋润。
  2.在寻找内在小孩的过程中,有许多痛苦的感受可能会再次浮现。我们会鼓励你试着照顾你的内在小孩,因为当你试着去拥抱他,就不会觉得内在小孩那么可怕或陌生;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创伤经验和感觉,再次体验当时的情绪,就有机会重新解释现象及产生不同体验。
  3.石头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是一个载体、一处平台、一种方式。可以代表内在小孩,从而使关系、情绪或自我具体化,抽离于个体之外,使有效转化成为可能。
  4.通过石头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我成长。如果石头住着你的内在小孩,它就不仅是一个象征,还是一面镜子、一个舞台。在这个镜子前、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重新演绎着过去经历过的人生。所不同的是,一个人的过去不能改变,但是在“石头的故事”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有一切不合理、不利于我们发展的因素,却可以现场作出修正,并在演绎过程中,让个体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
其他文献
听说电影《环太平洋》好看,于是跟女儿去观影。但看完之后感觉基本上就是一个电脑科技制作的感官轰炸片,情节平淡,立意简单,说实话并不吸引人。而与《重返地球》相比,个人感觉后者会更好看一些。但也许是最近对本体能量治疗的思考更深入,让我对这部电影的某些情节产生了联想,借此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本体能量疗法的重要概念。  《重返地球》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大致是:未来的地球遭受严重污染,引发怪兽来袭。人类为对抗庞大凶
期刊
摘要:心理与教育构筑的宫殿,走进去的人,才能感受其辉煌的内涵;理论与实践的联姻,有收获的人,才能享受其跳动的惊喜。  关键词:心理教育技术化;教育改革;以心育心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多年来,学校一直进行着教育改革的探索,寻找着教育的真谛。学校在“厚德启智、以心育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展了长足深入的教育实践研究,开拓了一条学校心理教育技术化之路,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引起了
期刊
陈小姐,35岁,外企主管,生完孩子就不断发胖至严重超标,虽然一直为自己的身材烦恼,也想尽各种办法减肥,没少花钱,也没少用精力,可效果却甚微。  王先生,30岁,销售,中学时跟风学会了抽烟,现在每天一定要抽一至两包香烟,虽然知道抽烟的危害,也很想戒掉,但每次都是“三分钟热度”,没过几天就无疾而终了。  刘小姐,22岁,公司文员,习惯把事情放到最后一刻再解决,她知道这种拖延习惯不好,可是碰到下一次,虽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了凡四训》中所描述的佛教心理调节的技术,并和现代心理咨询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此书中所描述的佛教心理调节方法,包含了和现代认知疗法、格式塔疗法类似的技术,也包含了一些现代心理咨询中没有的技术,包括利用“忏悔”来消除过去的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运用“咒语”调节心理状态等。此书中对所用方法的解释没有任何神秘主义倾向,更没有迷信,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佛教
期刊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也想好好学习,可是学习对我来说实在太痛苦了……学习真的是痛苦的吗?朱老师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充满快乐的!6S学习策略之快乐学习策略将帮助你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过程本身的快乐。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前提,也是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这不仅是指学会某些知识技能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能使大脑的“快乐中枢”受到刺激而产生满足感和欣快感等
期刊
NLP(身心语法程序学)是综合了语言学、身体语言学和传达沟通理论的一门系统化的专门技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尔(John Grinder)创立于美国加州大学。由于能够帮助人们“知人”并且“自知”,NLP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心理治疗、企业管理、教育培训等行业被广泛运用。NLP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学问之一。  
期刊
各位领导和嘉宾、与会的全体同志:  在党的十八大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精神的指引下,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各项建设迅速发展的历史名城江苏省常州市胜利举行了。我代表论坛理事会,向到会的全体新老同仁朋友、专家教授和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本届论坛承办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和各个协办单位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在全国热心于心理学要更好服务社会生活的大批同仁和许多大学心理学院系与
期刊
2013年8月20至22日,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江苏常州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办,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承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常州市心理学会和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协办。本次高峰论坛以“社会转型·和谐幸福·心理管理”为主题,来自北京、广东、云南、上海、浙江、山东、四川、湖北、重庆、辽宁、青海、江西、江苏等地高校、科研机构和心理服务机构的心理学专家、代表
期刊
摘要: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没有收到成效或效果不理想时,常常责骂孩子,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而这种行为只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通过暗示学习和临床放松训练技术培养家长的情绪调控能力,干预效果显著,易于掌握。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家长和教师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调控情绪的建议。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程序性知
期刊
摘要:心理刮痧技术是以文化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技术学原理,以本土文化为背景,以绘画等艺术形式为载体,对心理空间与心理世界中的心理符号进行意义转化,促进人格完善的一项心理技术。心理刮痧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系统、科学地梳理一个人的情绪网络,并导致情绪的根本性释放和转变,因此在个体和团体治疗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渐得到了受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同。  关键词:刮痧;心理治疗;心理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