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意味着将近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的老年人。
北京是中国老龄化态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大城市养老问题集中反映的地区。例如,目前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仅能提供1100张床位,排队登记的老人一度超过1万人,是可供应床位数量的10倍。
土地资源稀缺、老年福利设施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北京怎样破解大城市养老这一难题?记者经过多方走访,看到了北京相关部门正在做出的努力,试图给出大城市养老的“北京方案”。
构建北京版“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模式
家住朝陽路高井北街7号院87岁的朱瑛(化名)每天都会去自己所住小区门口的金隅爱馨(朝阳区高碑店乡)养老照料中心吃饭,和其他老人聊天。
“我家就在这小区住,走路5分钟就到。我和女儿住一块儿,现在女儿又有了孙子,老的小的忙不过来,中心对我们老年人服务特别热情,饭菜也符合老年人清淡、软嫩的口味和口感,三菜一汤价钱也不贵,所以我就住进来了。”朱瑛说。
朱瑛的女儿向记者表示,家附近的养老照料中心非常方便,白天老人去中心和其他老人、医护人员聊聊天,检查身体,晚上她把老人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朱瑛的女儿表示,社区养老中心解决了把老人专门送养老院往返路途遥远、费用昂贵且“一床难求”等诸多问题。
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养老照料中心不是普通的养老院,而是在社区中引入养老服务机构,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
朱瑛的例子是北京近些年探索就近养老的一个缩影。
“把家里的床变成养老的床”,居家健康养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式。据前述养老工作负责人介绍,从推动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角度,提出了“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模式。
“三边”指的是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四级”指的是“市、区、街、居”四个层级的责任体系。目前,北京市重点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有计划地推进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同步整合街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护理站及家庭病床,推动养老服务从周边到身边、最终到床边聚集。
目前,北京市、区层面,建设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作为全市和区域养老服务的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集成区域专业化资源。
街乡层面,已扶持建设275个养老照料中心,覆盖全市三分之二的街乡镇。社区层面,2020年规划建成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目前已建成运营755个。
另外,北京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100余个,签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175.4万人,占比超7成。北京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子女护理补贴政策。
和君健康养老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何在社区实现医养结合是北京政策探索的重点。
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东五环外双桥,一个名为恭和家园的养老项目受到众多老人的欢迎。
这是北京第一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
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试点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服务、有产权。“整个社区由养老居室、长期照料床位、社区医疗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构成。每套养老居室都采用了适老化、无障碍设计。”双桥恭和家园院长庞蕾表示。在这个社区,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乐成养老”)长期持有经营占总面积40%的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对未来的养老服务提供永续的专业经营。此外,养老居室由养老服务企业与符合条件的购买者共同持有,乐成养老永续持有每间居室5%的产权,95%份额出售给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居民。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评价:“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吸引了社会优质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破解了建设养老设施资本流动性的瓶颈,有效解决了社会群众多元化多样性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单靠政府投入显然力不从心。北京市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政府出地,社会机构出资、出团队,以PPP模式运营养老服务机构。
2017年6月,北京市首家PPP模式养老服务机构——朝阳区恭和老年公寓正式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提供床位469张。这个项目由北京市政府和朝阳区政府提供场地,共同投资兴建。项目建成后,经政府公开招标,由乐成养老获得经营管理权。
与一般养老院不同,这座养老公寓是集养老照料、医疗康复、文娱休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养老机构。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政府强力扶持引导、社会资本高效进入;突出居家社区养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总体思路,北京目前强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养老机构526家,70%以上床位由社会资本建设或运营。
(摘自《法治周末》6.12)
北京是中国老龄化态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大城市养老问题集中反映的地区。例如,目前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仅能提供1100张床位,排队登记的老人一度超过1万人,是可供应床位数量的10倍。
土地资源稀缺、老年福利设施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北京怎样破解大城市养老这一难题?记者经过多方走访,看到了北京相关部门正在做出的努力,试图给出大城市养老的“北京方案”。
构建北京版“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模式
家住朝陽路高井北街7号院87岁的朱瑛(化名)每天都会去自己所住小区门口的金隅爱馨(朝阳区高碑店乡)养老照料中心吃饭,和其他老人聊天。
“我家就在这小区住,走路5分钟就到。我和女儿住一块儿,现在女儿又有了孙子,老的小的忙不过来,中心对我们老年人服务特别热情,饭菜也符合老年人清淡、软嫩的口味和口感,三菜一汤价钱也不贵,所以我就住进来了。”朱瑛说。
朱瑛的女儿向记者表示,家附近的养老照料中心非常方便,白天老人去中心和其他老人、医护人员聊聊天,检查身体,晚上她把老人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朱瑛的女儿表示,社区养老中心解决了把老人专门送养老院往返路途遥远、费用昂贵且“一床难求”等诸多问题。
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养老照料中心不是普通的养老院,而是在社区中引入养老服务机构,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
朱瑛的例子是北京近些年探索就近养老的一个缩影。
“把家里的床变成养老的床”,居家健康养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式。据前述养老工作负责人介绍,从推动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角度,提出了“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模式。
“三边”指的是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四级”指的是“市、区、街、居”四个层级的责任体系。目前,北京市重点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有计划地推进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同步整合街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护理站及家庭病床,推动养老服务从周边到身边、最终到床边聚集。
目前,北京市、区层面,建设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作为全市和区域养老服务的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集成区域专业化资源。
街乡层面,已扶持建设275个养老照料中心,覆盖全市三分之二的街乡镇。社区层面,2020年规划建成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目前已建成运营755个。
另外,北京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100余个,签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175.4万人,占比超7成。北京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子女护理补贴政策。
和君健康养老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何在社区实现医养结合是北京政策探索的重点。
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东五环外双桥,一个名为恭和家园的养老项目受到众多老人的欢迎。
这是北京第一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
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试点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服务、有产权。“整个社区由养老居室、长期照料床位、社区医疗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构成。每套养老居室都采用了适老化、无障碍设计。”双桥恭和家园院长庞蕾表示。在这个社区,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乐成养老”)长期持有经营占总面积40%的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对未来的养老服务提供永续的专业经营。此外,养老居室由养老服务企业与符合条件的购买者共同持有,乐成养老永续持有每间居室5%的产权,95%份额出售给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居民。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评价:“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吸引了社会优质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破解了建设养老设施资本流动性的瓶颈,有效解决了社会群众多元化多样性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单靠政府投入显然力不从心。北京市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政府出地,社会机构出资、出团队,以PPP模式运营养老服务机构。
2017年6月,北京市首家PPP模式养老服务机构——朝阳区恭和老年公寓正式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提供床位469张。这个项目由北京市政府和朝阳区政府提供场地,共同投资兴建。项目建成后,经政府公开招标,由乐成养老获得经营管理权。
与一般养老院不同,这座养老公寓是集养老照料、医疗康复、文娱休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养老机构。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政府强力扶持引导、社会资本高效进入;突出居家社区养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总体思路,北京目前强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养老机构526家,70%以上床位由社会资本建设或运营。
(摘自《法治周末》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