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_program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庆县按照脱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切入点,围绕“到2017年3个贫困乡(镇)、27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的脱贫目标,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朝着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迈进。
  2016年,全县共争取到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775.98万元,整乡推进、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和危旧房改造工程全力推进;整合各级财政涉农扶贫资金50929.77万元投入脱贫攻坚,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扶贫资金投入新格局;协调县农商行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免担保、免抵押、免利息“三免”扶贫产业贷款和有偿建房贷款,获批省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亿元,首批到位4亿元。全县上下形成了干部帮扶、群众自力更生发展脱贫的良好局面。
  攻坚同谋,精准识别挖穷根
  全县6730名干部职工定点帮扶,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县处级领导挂乡联村,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一级联一级、不脱贫不脱钩的脱贫攻坚“挂包帮”机制。全县6730名干部挂钩到户,组建43支220人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了乡(镇)、村、户均有人挂钩帮扶。层层制定脱贫攻坚作战图,做到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清清楚楚,实现了按图施工、按图推进、按图督查、按图考核。推行脱贫攻坚公开承诺制度、脱贫攻坚述职制度、脱贫攻坚末位约谈制度、督查巡查制度,确保“承诺、践诺、兑诺、督诺”四到位,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双推进”,采取“4+”模式。实施“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机关党员全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发挥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双带”示范作用,挂钩帮扶万户群众创业致富;实施“支部+”,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建立“机关党组织+农村党组织”互联共建机制,县直机关党组织与挂包村党组织结成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共建体,大力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建设产业协会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经营示范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施“农村家庭党校+”,搭建新阵地。加强“四位一体”基层服务阵地建设,抓好贫困村组活动场所规范化,创建“农村家庭党校”,开展“三会一课”和集中文娱活动,增强农村文化活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施“互联网+”,探索新模式。推行“党组织+电商”模式,以党组织为主导,以村级经济实体为主体,依托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把电商建在支部上,实现“一村一品一店”,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全县160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6730名干部职工参与“挂包帮”定点帮扶工作,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同时,加强扶贫统计监测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贫困对象脱贫认定机制,定期对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案。
  措施同行,产业扶贫促增收
  凤庆县采取“扶智、扶技、扶业、扶贫”等措施,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做到1个产业配套1名技术员,构建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产业扶贫步伐,这是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桃、茶叶、烤烟、蚕桑、魔芋、畜牧、水产等高原特色产业推进扶贫工作重要举措之一。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凤庆县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着力提升核桃、茶叶、烤烟、畜牧、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短平快”增收致富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贫困人口均有增收产业基地。


  实施科技扶贫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村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到村开展科技服务,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名科技特派员,培育2-3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争取每年从贫困村中选派2名以上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劳力到市级以上学校、医院、农业科技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技能提升学习培训,确保贫困村有中高级技能人才。1个产业配套1名技术员,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名科技特派员。“我们俐侎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全靠党的政策好,对我们有很多扶持,盖新房、修公路、建沼气池,样样都有补助,在产业发展上扶持力度也很大。”村民李永平说,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核桃,因为不懂技术,五年十年核桃树也才有两三米高。通过农业科技人员多次进村培训核桃管护知识,掌握了核桃树修剪、施肥等技术,2011年种下的200多棵核桃,去年初挂果就有了8000多元的收入。今年,他打算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再种植魔芋、重楼,不断拓宽致富路子。
  构建“互聯网+扶贫网络”,建立贫困村电商服务体系,拓展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开展电商扶贫。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以就业为导向,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开展“菜单式”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有劳动力的人员至少掌握1门致富技能。截止今年4月,全县共参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人员11722人,转移就业10548人,实现就近转移就业2950人。
  扶贫同路,打牢基础促发展
  “原来村里缺水的状况是常人根本想象不到的。”李世林说,几年以前,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到距离村子2公里的地方用土沟把水引回来,水又小又浑。因为抢水,邻里纠纷也时有发生;因为缺水,村里的烤烟往往过了时令也种不下去,产业发展不起来,村民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围绕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网难”等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凤庆县以有力推进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因地制宜解决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全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以贫困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为重点,目标倒逼,工期倒排,全面强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全年完成贫困村通畅工程387公里,村组公路硬化190公里,入户道路硬化91公里、饮水管道1150公里、输电线路30公里,新建贫困村教育基础设施项目4670平方米,新建4G网络基站168个,完成“户户通”工程7000户,实现贫困村动力电、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全覆盖。
  截止今年7月,“五网”基础建设中,通用机场获得批复并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云凤高速初设完成内业审查并通过了省、市专家现场评审,征地拆迁工作有序开展;澜沧江提引水中心城区供水工程、南边箐河建设工程、保平路建设工程、习谦水泥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程、西南完全小学建设工程等有序推进。
  规划同步,建好新房保安居
  “家里有5口人,母亲身体基本健康,孩子上学,家里的主要收入还是以茶叶、核桃和外出打工为主。为了供孩子上学,一直没有建新房的打算,去年赶上了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好机遇,在驻村工作队员多次动员后,就下决心建新房了。我家这里离县城比较近,打算做好茶叶核桃提质增效的同时,搞点林下养鸡,增加收入。”家住凤山镇水箐村李洪田小组的李福存介绍说。


  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凤庆县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按照“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相结合原则,县乡实施“双组长”负责制,以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采取指揮靠前、重心前移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下为主、以村为主的原则,开展了全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和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以原址重建和易地扶贫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易地集中安置重点突出留得下、能致富,方便上学、就医、出行。
  2016年,全县计划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4655户,完成14889户,完成率达101.6%。今年市级下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建设13362户,细化分解乡镇实施13362户(其中纳入省级农危改计划4450户)。截止4月底,全县共启动农危改建设危房改造建设9846户,启动率达 73.69 %,竣工 3617 户,竣工率36.74 %。(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李薇)

其他文献
王顺山位于蓝田县城东的蓝桥乡境内,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依秦岭,北邻灞河,距古城西安45公里,蓝商公路从山脚下横穿而过。它所连的玉山镇地形奇特,是扼守长安人商洛之咽喉,乃兵家常争之地。  据资料记载,王顺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89.5%,主峰玉皇顶海拔2239米,共分六大景区,150个景点,人们都说:“玉山有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眉之秀。”其实王顺山就是玉山,是因顺守孝而得名。 
期刊
在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的边缘,大渡河的源头,拥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三张闪亮名片的丹巴坐落于此。这里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这里,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具魅力。  每年的正月十五,丹巴县半扇门乡腊月山村(嘉绒藏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村民们都要攀登该村附近最高的山峰——八古山,用祈祷、祭祀、坝坝宴等方式欢度元宵佳节。  八古山的传说  八古山,地处丹巴县半扇门乡
期刊
地处滇黔交界的云南省宣威市的杨柳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独特,尤以可渡古驿道和山歌而闻名。2007年可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云南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杨柳乡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山歌之乡”称号。  万人欢腾山歌节  每年八月份,可渡河畔都要举办山歌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山歌手会聚于此,进行交流、比赛。耶真是一场山歌的盛宴!  还记得云南省举办首届杨柳可渡山歌节的时候,我作为曲靖市民间
期刊
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集地。当年,余秋雨先生到过西江后意犹未尽,留下“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名句。  如今的千户苗寨,远离了千百年来的沧桑贫穷,呈现出新旧共生的气象,但随着旅游大潮的汹涌,这里原始的村落景观似乎在逐渐消失,从当地村民们经常性的“表演”上,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个贵州村寨在商业化道路上一路疾行的节奏。  小伙姑娘的“芦笙恋歌
期刊
“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元宵节历来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是红红火火中国年的压轴大戏。这一天人们会合家团聚,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吃元宵,欣赏舞龙、戏狮、跳傩火、演大戏等表演,欢欢喜喜闹元宵。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元宵节的佳句,关得令人心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
期刊
每当荞麦开花的时候,我的记忆就蹦出一些与荞麦有关的故事来。荞麦最初是乡村里每年必种的粮食作物,虽然产量低,但那阵倡导开荒山,烧火肥,随便在哪座山上砍出一块火茬地,晾干枝梢,一把火烧尽,然后乡亲们撒上荞种从上往下揭去火燎棒,这秋庄稼就算做上了,既省工又方便。烧过的火茬地肯长,荞茏发的七股八权,一片荞麦花开过后,荞颗粒结的密密实实,丰收的景象就堆砌在农人们的脸上。于是,乡亲们说种荞是捡庄稼收。后来,退
期刊
在瑟瑟寒风的吹拂中,我们顶着无际的蓝天,碾着耀眼的积雪,迎着明晃晃的太阳,驱车来到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之处的临潭,这个古称洮州的地方。  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置洮阳县,为建县之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名为临潭县。临潭地处唐蕃古道的要冲,是陇右地区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临潭既经历
期刊
百里长湖  沿“凤小”二级公路前行50公里,就可领略百里长湖之美景。  澜沧江、黑惠江似两条青龙,滚滚直奔小湾而来,千百年来使沿江两岸形成了“绝壁奇峰千仞山,谷底深幽水澄蓝,珍禽异兽林中走,万倾良田一江边”的自然景观,193.98平方米蓄水,创造了人间仙景。292米的双曲拱坝轻轻一揽,便留住了涛涛江水,为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第二大水电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随着澜沧江永久大桥的建成,高峡百里长湖将
期刊
长剑倚天 神秘莫测  那棵高大的古柏,从对面的观景台上看,并没有看到它的异样,笔直的树干从谷底一直长到山顶,高大挺拔,郁郁葱葱,静静地伴着崖壁间的七座楼台亭阁驻守在山谷里。楼阁有大有小,大的有两层高三间宽,小的只容一尊佛,分别以红黄橙绿的色彩和飞檐翘角的样式嵌镶在近乎垂直的巨大石崖间。下午四点二十五分,阳光很暖,天蓝云白,无风,楼台亭阁和四周翠绿茂盛的树木,犹如画境。  这是滇西北剑川县城西满贤林
期刊
这是一个营养过剩的年代。对于食物的优劣,如果不是营养学家,普通人很难界定。于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好吃”这样感性认识就是评判食物的标准。但食物对味蕾的刺激带来的感受却是因人而异:四川湖南人无辣不欢,上海江浙人却嗜甜如命。有位美食专栏作家写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哪家酒店的大廚能像母亲那样安抚我们的味蕾。”人的饮食习惯是在妈妈的厨艺中养成的,来自于童年的味觉记忆贯穿人的一生,并以此成为评判食物优劣的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