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留青竹刻:一片毛竹的神奇变身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wa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派竹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入闽第一代竹刻大师刘材成,传至今日已到第七代。刘材成在《乙亥家训》中言,后世子孙必须要有“拓宏基、有伟业、守业、敬业”的精神,技艺要传承后世,不在产业之规划与市场之扩展,而在技能之修炼与品格之养成。
  煮青加暴晒,“千锤百炼”方成大器
  仙游县游洋镇金石村,广袤的毛竹丰产林中,上了年纪的徐文芳带着砍刀,寻找着可以用作留青竹刻的毛竹。“两年太嫩,四年太老,三年刚刚好”,徐文芳要找的就是三年龄的毛竹。
  首先找到背阴的地方,这里生长的竹子竹质才够紧密,不易裂开。再挑那些竹身修长挺拔、竹节长、圆且直的,皮色要青里泛点白,表面光滑,没有虫斑。
  选好目标,系好绳子,沿根砍断,扛下山去。与此同时,山脚下,徐文芳的家里已经生起了火,在石头垒起来的石灶上架起一口大锅,用干柴把火烧旺,静待徐文芳的归来。
  采回来的竹子经过“破”、“煮青”、阳光下暴晒等几道工序后,留青竹刻的“前奏”才算完成。而最关键的“留青”是通过“煮青”来完成的。
  把锯好的竹材放入锅中,沸水煮30分钟,这就是“煮青”。竹子采回去要马上煮,不然水分就会蒸发。煮完后,竹子所有的沉积物都会附在竹皮表面,拿特制的竹篾擦拭,不仅可以去除沉积物,还可以去掉竹子中的糖分以防蛀虫。
  煮好的竹子放在伏天的大太阳下暴晒几个月。经过大自然最原始的洗礼,竹青层慢慢变为淡淡的米黄色,洁净光滑近似象牙。没有任何机器和化学药剂的打磨加工,造就出制作留青竹刻的品质极佳的原材料。晒好的竹片,在通风的环境下储存好,时间越久,竹肌颜色会变得越深,而竹青部分始终淡雅洁净,透明度和对比效果就愈明显。
  要想青上刻画,先要打好基础
  已经处理好的上等竹材随后被送到了刘志高手里。刘志高,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传承人,在莆田工艺美术城开了一间竹刻工作室,这些竹子就在这儿变成了栩栩如生、有水墨神韵般艺术效果的成品。
  何为留青竹刻?有上好的竹材是其一,最后一个步骤——“刻”才是重中之重。留青竹刻的“刻”就是用竹子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竹青作为雕刻图案对象,然后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据记载,留青竹刻始创于唐代。刘志高介绍说,早期的留青竹刻,只是一种竹雕的工艺技法,到了明代以后,技法与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种类相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从工艺竹刻提升到文人竹刻的层面。“近代以后,留青竹刻的内涵更丰富,形成了完善的竹刻体系。”
  真正的雕刻周期开始,整个雕刻过程又分描画、割线、刮面、铲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几个过程。
  在刘志高看来,其中描画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刻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思想,用什么刀,用什么风格,这一切都想好了才能下刀。
  而说到描画,这就又牵扯到了诗词、书法、绘画、美术理论等方面的造诣。“先有基础,才能入刻,后期再补很难!”刘志高从小背诵四书五经,阅读家中收藏的古籍,同时还要学画,请名师教导,他至今已经拜师几十位,“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留青竹刻的必要条件”。
  一件留青竹刻大功告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几年,这还不算选竹采竹的过程。所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资历和多年的磨炼,真不敢自称为大师。
  “创新”+“传承”,方为正道
  笔筒、臂搁、竹简、屏风摆件……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留青竹刻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如今,刘志高在逐渐掌握了留青竹刻的精髓并且技艺纯熟之后,开始尝试创新。他说:“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要有创新,让这种家族传承的艺术适应新的时代。”刘志高尝试把青皮全部去掉,他还尝试把雕玉、木、牙等的手法引入竹雕。
  竹本幽隐隐深山,千琢万锲始留青。以留青竹刻为代表的传统手艺表现出手工艺者对传统的坚守,刘志高们更可以冠名之“守艺者”,他们或执著于百年不变的操作工艺,或勇于开拓创新,将经典发扬光大。在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现代,守艺的精神如何继续传承是比手艺本身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刘志高可说是“从我做起”。
  刘志高20岁的侄女刘海燕,初中毕业后已经在刘志高的工作室学习了两年。“她是刘家后代,有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先让她临摹名家的书法,慢慢打基础。”而对于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刘志高也有传授的计划,“我已经请老师教他书法、绘画,让他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长大以后才能把祖辈的留青竹刻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岵  山镇敲开了永春的南大门,是闽南地区唯一遗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它孕育了茂霞、塘溪、铺上、铺下四个“中国传统村落”,风光秀美的北溪村更有“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福建最美乡村”等美誉。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古寨的美丽传说,可以鉴赏精美的历史建筑,可以欣赏古荔、稻田,可以游览骑楼古街……“有传说的古寨,有故事的古厝,有风水的古树,有韵味的古街,有底蕴的非遗”,这句话就是为岵山镇量身定做的。  福
期刊
萝  卜和姜这两种食物经常被拿来一起说道,光是谚语就有好几个。“冬吃萝卜夏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话说得都明白,可真正懂吃、会吃的,却没几个。  先来说说萝卜。“萝卜上市,医生没事;萝卜进城 ,医生关门。”这种在民间享有“小人参”美誉的食物,不仅好吃,药用价值也颇高。  性凉、味辛、甘,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解毒、助消化、降血脂、利尿……萝卜的好处这么多,关键还是要吃对了,
期刊
天到了,又是一个随便动动就浑身大汗的季节,这时候,解渴便成了第一要事。不过,如何选购超市货架上名目繁多的瓶装水,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头疼过。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冰川水、离子水、富氧水……想必没几个人能说出这些水各自的特征和区别。  这些“概念水”,往往号称比普通的饮用水多了那么一些特殊的成分或功效。披上一层光鲜亮丽的外衣,它们的价格也立马“高大上”了起来,一瓶水卖到七八元不稀奇,十几元甚至几十元
期刊
国历史上的海商,首推福建郑氏海商集团。这个海商集团的创始人为郑芝龙,继承者是他的儿子郑成功和孙子郑经。  论传奇,恐怕没几个海商能比得上他们。从17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郑氏祖孙三代拥有强大的舰队和庞大的商船队,纵横东南海域,从事大规模海上通商贸易,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海上商业王国”。  国际大船王  在谈论郑芝龙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另一个和他身份经历极为相似的人物——王直。在中国的史书中,这个祸
期刊
日本平户市市郊,有个名叫千里滨的沙滩,这里有块黑色的玄武岩,旁边刻着“郑成功儿诞石”几个大字。  这块石头因为饱受海浪侵蚀而日渐缩小,上面还看得出当地人用水泥修补保护的痕迹。但根据一位台湾学者的说法,石头缩小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信奉国姓爷的人前来朝圣时,都不忘敲下一块石头带回去供奉。  当地人传说郑成功的母亲在海滩捡贝壳海菜时,突然感觉要临盆,便以这堆岩石遮蔽,在石后产下郑成功,时为明天启四年(1
期刊
看福州地铁1号线建设进入倒计时,关于列车司机、票价、列车车体等细节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小编就带大家先熟悉熟悉。  司机,驾驶满5000公里才能上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那么,驾驶列车的地铁司机自然备受关注。小编了解到,这群司机,跟普通的司机不太一样呢。  首先,地铁司机是没有方向盘的。地铁在狭长的地下隧道中行驶,司机只需操纵往前、往后两个方向,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件很简单的事。  地
期刊
现代以来,泉州人习惯称呼出国的人为“番客”。其实,“番客”一词始于宋元,最早是用来称呼外国来华经商之人。蒲寿庚即是宋元时期“番客”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外来的“色目人”,也是泉州的“海上管家”。有人说他弃宋降元,枉为人臣,也有人说他保护了泉州港的稳定,开启了“世界第一大港”的传奇之路。生前,他坐拥家财万贯,享受万人景仰,死后却惨遭鞭尸,后裔惨遭屠杀。  方圆三百亩,都是蒲家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
期刊
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后,14岁的建筑学徒工江一真在长汀县城参加了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底的一次战斗中,许多伤员因没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牺牲,江一真的心被深深刺痛了,自母亲病逝后一直埋藏在心底的那种立志学医的想法油然萌生。  一位好心的同乡悄悄地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一来他只有初小文化,当医生的天分不够,二来他已被怀疑为“社会民主党分子”,党籍都被开除了,这个时候提出转行学
期刊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世人梦寐以求的居住地。而永泰县西南部大樟溪畔,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落——月洲村,有着更为传奇的过往。  “月洲”之名源于一条倔强而又任性的小溪。它从大山中蜿蜒而下,穿过村庄留下一汪碧绿的深潭。可能是因为对这个美丽的地方留恋不已,它方向一转,又折回头,将沙洲画成一弯玄月的模样,而后一路向南,奔入大樟溪。  村子旁的山上遍
期刊
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福、禄、寿、喜、财” 的吉祥象征,与龙、凤、麒麟并称“四灵”。在泉州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摆大龟”是这里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已经沿袭了几百年。  每年快到农历三月十五的时候,丁墘村的村民就忙活起来了。他们得赶在医神保生大帝诞辰之前做好12只糯米“大龟”, 如果逢闰月的年份,还要多一只。这些做好的糯米“大龟”将被摆放在大卿宫的神案上,用来供奉保生大帝,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