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和姜吃对了是健康,吃错了是毒药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萝
  卜和姜这两种食物经常被拿来一起说道,光是谚语就有好几个。“冬吃萝卜夏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话说得都明白,可真正懂吃、会吃的,却没几个。
  先来说说萝卜。“萝卜上市,医生没事;萝卜进城 ,医生关门。”这种在民间享有“小人参”美誉的食物,不仅好吃,药用价值也颇高。
  性凉、味辛、甘,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解毒、助消化、降血脂、利尿……萝卜的好处这么多,关键还是要吃对了,不然不仅白吃,还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要有疑问了。萝卜性凉,怎么反而冬天来吃?这话说得没错,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冬天冷,很多人都喜欢吃温补的食物。围炉吃个火锅,涮一下羊肉,都容易在胃里积下火气。这时候,来点萝卜,就可以祛火生津了。而夏天则相反,寒凉的食物吃多了,再吃萝卜,等于浇上一盆凉水,故而不吃萝卜改吃姜。
  姜是解暑的良药,这点很多人都知道。平时遇到中暑晕倒的,一碗姜汤下去,暑气顿消。在福建的有些地方,豆腐花里加红糖姜水,也是为了解暑气。
  不仅解暑,姜还能在夏天起到防寒的作用。这就奇怪了,热得要死,还防个哪门子的寒?
  还别说,夏天真要防寒呢!一来空调的使用容易导致寒气入体,二来冰棒、冰饮吃进去,都需要吃点姜来暖一暖。
  另外,夏天热,虫蝇、细菌等大量滋生,病从口入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吃点姜,杀杀菌,就可以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了。
  比起萝卜来,姜在厨房中更为常见,不过也经常被人们吃错。不分季节不分时辰地吃姜,很容易吃出毛病来。
  俗话说:“晚吃姜,见阎王。”这虽有些危言耸听,但确实含有一定的道理。夜晚吃姜,容易使人兴奋,无法安睡,还会刺激神经,影响心脏功能。更有甚者,有人晚上喝酒,用姜来下酒。这两种食物都是热的,姜借了酒力入经络,酒借了姜性入脏腑,等于是引火烧身,所以老人家常说“姜酒同食,百日烂心”。
  晚上不吃姜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事实上,阴虚火旺体质的人中午也不适合吃姜。因为中午是气血最盛的时候,此时吃姜,对于本身心火旺的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心火过旺,肺就遭殃了,会引起咳喘痰热等各种症状。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想到了,早晨吃姜才是最好的。“早吃姜,胜参汤”,早上气血流注阳明胃经,吃点姜,发发胃气,帮助消化,一天下来,都有好精神。
  清晨早起,一碗白粥,一碟泡姜,便是人生好时候。当然了,物极必反,不管多好吃的东西,吃太多了都有可能吃出毛病来。不管是姜还是萝卜,吃对了是健康,吃错了,可就等同于毒药了。
其他文献
问世于1914年的软木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称“福州三宝”。它以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艺,行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上世纪80年代福建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产品之一。然而就在短短几年间,软木画盛极而衰,面临工厂相继倒闭、大师封刀休艺、人员下岗改行的尴尬处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背后的原因,让人不胜唏嘘。  每逢周五,福州西园中心小学的学生都会聚在一起,听吴芝生授课。这个叫吴芝生的人,并非学校的教师
期刊
轼说:“唯有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福建海商多,很多人都知道。而福建的海商中,又以泉州海商为典型。  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泉州人多出洋谋生,当时就有人说,泉州“航海皆异国之商”。由于从事海外贩运的人数众多,每当到了海船归来的季节,泉州港就会出现“巨商大贾,摩肩接足,相刃于道”的热闹场面。  在当时,专门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叫做舶商。这些专业人员的成分挺复杂,有“权贵富户”,如蒲寿庚的女婿佛莲
期刊
人皆知“乞丐皇帝”朱元璋,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南宋时有个泉州人王元懋,从寺庙的杂役奋斗到了驸马,娶的还是位外国公主。  当时,随着泉州港对外通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旅行家和宗教人士来到泉州。在泉州的市井、寺院里,随处可见大食人、天竺人、波斯人等各色人种。在寺庙里打杂的王元懋一看,心动了。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  为留住他,国王招他做了女婿  1165年,王元懋离开待了好几年的寺庙,搭乘一艘
期刊
观众们可能不知道,当年拍摄《霸王别姬》,参与剧本讨论的有一位影坛前辈,他就是陈凯歌的父亲、《霸王别姬》艺术总监陈怀皑。  据北影厂老员工回忆,当年某部影片试映时令所有领导绝望,陈怀皑力排众议重新剪辑,不仅令其起死回生,而且成为当年的卖座影片。但因为历史原因,在很多由陈怀皑执导的经典影片中,他并没有署名或者只署联合导演,以至于这位优秀的导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为大众所熟知。  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期刊
百年来,闽台两岸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缅怀和纪念郑成功,许多地方以成功、国姓、延平为地名,民间流传着许多与郑成功有关的传说与民俗,且已成为闽台历史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饼  在闽南地区,博饼是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当年郑成功反清复明,带着士兵们征战沙场,中秋节月圆之时,为了缓解他们的思乡情绪,他便让人设计出了博饼这种特别的游戏。后来博饼从军中传入民间,并逐渐得到改进,成为一项有趣的民俗活动。  柚
期刊
福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宋元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中国的海船制造中心,长乐是最早的造船地点,泉州也是有名的造船旧址。  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相当一部分船只就是福建制造的福船。明朝水师也以福船为主要战船,抗倭名将戚继光还赞道:“福船乘风而下,如车碾螳螂。”  福船盛名在外,质量自然是杠杠的。它的船体宽大结实,结构坚固,装载量大,载人、载货量均
期刊
作为沿海省份,福建的海岸线曲折漫长,优良港口自然也多。汉唐时的福州港、宋元时的泉州港、明代的漳州月港与清代的厦门港,这福建“四大商港”,是海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你若以为福建港口的辉煌已经是过去式,或是以为福建就这四个港口拿得出手,那就大错特错啦。  泉州港:曾经,我是世界第一  当初,陆上丝绸之路由于“安史之乱”,动荡不安,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陆上的对外贸易通道不安全,不能走了,那
期刊
从2002年第一次作制片起,你就不断督促我:不要有杂念,每拍一部戏,都应该把自己像一块顽铁一样扔进洪炉,渣滓俱融,矜燥尽化,创意才能最终自在流出,锤炼精彩。一次次尝试,我也不知道《道士下山》做到了一点没有。二十年来,有你如影随形,多少塌天祸事都和我共担,我却一次也没谢过你。  那天夜里捧着我撞破的脸,你一滴泪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不离不弃。  ——陈凯歌  2015年7月1日晚,在耗时3年拍摄的《道
期刊
福建是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都是“海丝”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文化从这里出发,传布到世界各地,外国的商人、传教士也带着宝石、香料和西方文明,从这里进入中国。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  海经》中记载:“闽在海中。”海洋对于福建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里的人傍海而生
期刊
岵  山镇敲开了永春的南大门,是闽南地区唯一遗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它孕育了茂霞、塘溪、铺上、铺下四个“中国传统村落”,风光秀美的北溪村更有“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福建最美乡村”等美誉。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古寨的美丽传说,可以鉴赏精美的历史建筑,可以欣赏古荔、稻田,可以游览骑楼古街……“有传说的古寨,有故事的古厝,有风水的古树,有韵味的古街,有底蕴的非遗”,这句话就是为岵山镇量身定做的。  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