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厌学青少年个案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以服务对象小G的问题具体分析。主要运用实地研究法,问卷调查分析小G的问题根源及程度,以自我认识、解决外部与内部问题、发现自我潜能、回归本我为四个阶段帮助小G解决案主个体认知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使他改善自我概念,重塑自我潜能、重新热爱学习。
  关键词:社会工作;厌学青少年;个案研究;人本主义理论
  1.引言
  教育部(2016)称由于厌学、学习困难辍学与其他教育性问题的学生大概占比辍学学生的60%以上[1]。随着我国社会化程度地提高,教育部愈发重视学生的人本价值及心智的发展,开始实施策略并缩减厌学青少年的退学数量。然而,只有宏观性举措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厌学青少年的问题。因此,对于以人本主义理论为视角的青少年厌学的个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2.1厌学概念界定
  康明村(1992)认为:厌学,指在校青少年不爱学习、堕落的思想和行为[2]。焦璨(2009)等学者提出:青少年在受到各种的影响下,对于学习所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排斥的心理与行为方式[3]。本文认为厌学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体认知、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所影响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层面的客观性偏差,主要表现为青少年讨厌学习、逃学等行为与思想。
  2.2人本主义理论核心内涵
  王智等学者(2005)提出:人本主义理论的原则在于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重视服务对象的情感、需要,相信服务对象能够改变自主性改变自己,并达到自我实现目的[4]。笔者认为其核心内涵为:人本主义理论视角将人的尊严、权益、幸福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差异性以及对过往经历的看法,培养人的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推崇人的自主性来实现其幸福。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小G,性别男,年龄14岁,就读某校初中八年级。七年级时,他就遭受校园欺凌,久而久之便开始逃学。
  3.2研究问题分析
  3.2.1个体认知问题
  静进(2007)提出:性格胆小、易感素质、行为退缩的青少年更易厌学[5]。而小G的性格同样是懦弱胆小、敏感性强;其次,案主的自我评价较低;再者,案主遇到困难缺乏独立的解决能力与引导力。
  3.2.2家庭问题
  案主与父母沟通频率略低,缺少亲情陪伴,父母教育手法不恰当。蒋小娟等学者(2013)提出: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障碍密切相关[6]。所小G的厌学情绪、行为与其家庭的教养等级密切相关。
  3.2.3学校问题
  学校负责人未严肃处理校园欺凌现象;老师无瑕顾及小G的心理疏导与教育。张海霞等(2010)认为:学校中的学业压力、教师素质、学校同辈群体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影响[7]。
  3.3研究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总共有2份测量表。首先,赵玉芬设计的厌学量表的回答问卷者分数越高,其厌学问题严重性也就越高[8]。如表所示:
  另外,赵必华(2019)提出:WEMWBS(Warwick-Edinburgh Mental Well-being Scale)中文版量表可测量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总分范围为14~70分,分值越高代表测试者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分数越低则相反[9]。如表所示:
  3.4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实地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方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实地,长时间地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互动[10]。问卷调查法主要是以问卷为手段的调查方法[11]。
  4.服务过程与分析
  4.1接案
  初次面谈时,社工在第一时间做好接案前的事务性准备与心理准备。做好双重准备之后,社工与案主约定时间开启面谈。初次见面时,社工与案主以动漫故事情节为切入点尝试作一些增进关系式沟通。访谈中社工发现小G具有改变困境的意愿,遂与其约定每周五晚上面谈。
  4.2前测评估
  社工邀请小G填写厌学量表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评估,目的是测量其问题程度。小G综合评估结果为:首先,厌学量表的分界值110-150分,小G的总分为135分,具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其次,MSSMHS量表小G的总均分28分,WEMWBS消极心理健康分界值为14~32,分数极低,小G心理有严重的问题,需要社工直接介入。
  4.3计划
  社工设计服务计划,本次服务类型是厌学青少年的个案,主要以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解决小G的问题,介入过程分为改善自我认识、解决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发现自我潜能、回归本我与结案。
  4.3介入
  4.3.1改善自我认识
  第二次会谈,社工以人本主义理论视角服务,目的在于刷新他的自我概念。在会谈过程中,笔者采用的人本主义理论视角的改善自我认识,可以帮助自我概念模糊、自卑、焦虑、情绪化的青少年更容易重新界定自我概念与自我认识。会谈内容如下:
  社工:我可以幫助你解决哪些问题?
  小G:我不想上学。
  社工:为什么不想上学了?
  小G:有个同学敲诈我,我不给他钱,他就让其他班上的同学把我打我。从七年级一直欺负我到现在,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所以就不想上学了,我又听不懂。
  社工:我非常理解与同情你,其实校园欺凌现象无处不在,任何国家、任何一个学校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现象。你愿意与我分享你的困境,说明你是想改变这一境况的。我会和你的班主任解决这一问题,你放心!
  小G:好的!
  4.3.2解决外部问题
  本阶段目的解决小G的外部矛盾,社工约其班主任面谈,目的主要制止校园欺凌的再次发生,并协定小G的课程安排。   班主任:他最近退出了网课,他说他不想上学了!
  社工:他反应班上有男孩敲诈与殴打他,此事该如何处理?
  班主任:我已经警告过他的家长,他已保证不会再欺负他。我希望小G能够回到课堂好好听课。
  社工:那我们何时安排小G入网课开始学习?
  班主任:下周吧!下次不要退出网课群聊,如果他遇到烦恼,直接与我沟通就可以。
  随后,社工便与小G开启第三次会谈,以人本主义理论视角结合鼓励与再保证技巧开启沟通。会谈内容如下:
  社工:老师夸奖你是听话的孩子,并警告过霸凌者的家长,他保证不会再欺负你。另外,课程已经安排妥当,下周一就可听课。【鼓励】
  小G:我挺怕入学后,他又欺负我,学业负担重。
  社工:别怕!我会提醒你的家人晚上放学准时接你回家,目的是保证你的人身安全。功课我会与老师商议减负。【再保证】
  小G:好的!我会在家里把功课补齐的。
  在此次会谈中,社工已经解决小G的外部问题,运用社工会谈技巧之再保证,保障案主人身安全。所以人本主义理论视角在本次服务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4.3.3解决内部问题
  第四次会谈时,社工寻求其父母的配合与帮助,以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让其父母看到小G的人本价值、内心真实需求,并注重他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非过度标榜成绩论。会谈内容如下:
  社工:请问你们平常与孩子聊天内容是什么?
  家长:学习成绩还有吃、喝。
  社工:其实孩子厌学与大人教育方式非常相关。
  家长:我们也是着急啊!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我们想以这个方式激励他,让他好好学习!
  社工:教育孩子不能拿其他孩子做比较。如果你拿其他小孩比较,首先会给孩子的朋辈关系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在你们每次教育他与其他孩子比成绩时,他会讨厌比他学习好的孩子,更会认为他不是为他自己学习,而是认为你们大人有攀比心理,为了你们而学习;其次,在这种长期语言教育之下,他又因校园暴力所长期影响,自然也就会产生厌学的认知、情绪与行为。
  家长:好的!我们知道了!其实我知道孩子最近心理压力比较大,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对于欺负他的人,我们也是拿那个孩子没办法。
  社工:我建议给孩子减少学习压力,并且我建议你们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要斥责他!另外,派出一位家庭成员在孩子放学时去接他,以免孩子遭受其他孩子的伺机报复。
  家长:好的!
  4.3.4发现自我潜能
  第五次访谈,目的在于小G发现自身潜能,人本主义理论视角强调个人潜能,它相信每个人有不同的潜能,可发挥其特色的作用。
  在本次服务中,社工首先对案主开展心理辅导,并提醒案主服务结束的时点。社工与小G的对话如下:
  社工:谈一谈,你认为你有哪方面的潜能?
  小G: 从性格特点说起,我个人耐性较好,比较爱幽默,比较害羞;生活习惯比较爱整洁、不拖沓;学习方面,积极请教同学与老师;人际关系一般般,我有个好哥们就可以了。可能我还有许多不足吧!
  社工:那在这些天的服务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方面改变了?
  小G: 我觉得吧,首先,不担心同学再欺负我的问题;其次,学业压力没之前让我感到沉重,爸爸妈妈已经帮我取消了一门补习课。至于其余的两门,我还是要继续学习。再者,爸爸妈妈有时间就陪我聊天,放假带我出去玩。感觉自己非常幸福;最后,我有不会的知识点,就问老师!有时候老师还夸奖我!其实我想考一所好高中,再考一个好大学!
  社工:我发现你是个非常乖巧且努力的学生!还剩下最后一次会谈,你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小G:没有!我觉得自己较为聪明,可以回校好好学习。【发现自我潜能】
  小G最终接纳自己的情緒,发现了自我潜能。人本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发现自我潜能,即是强调案主的人本价值,它相信人都有各自的潜能,可以发挥其专属作用。
  4.4.5回归本我
  人本主义理论视角的回归本我即是找到最初的自己,将小G的人本价值发挥至最大化收益,这种收益会打败其消极性认知、情绪与行为。其会谈内容如下:
  小G:7年级时我最爱学习,考过班上前10名。爸爸妈妈对我期望很大,老师也夸奖我!
  社工:与之前相比,你觉得现在哪不一样?
  小G:学习成绩名次不高,以后我会努力的!【回归本我】
  在沟通过程中,案主已经回到最初的本我。人本主义理论视角贯穿整个服务过程,将案主的人本价值发挥至最大化收益。以这种强烈积极性的人本价值去打败的消极认知、情绪与行为。
  4.5结案
  社工安排正式的结案会谈,小G以积极性的方式表达其收获,并开启为期一个月的跟进服务。
  4.6后测评估
  4.6.1自我评估
  以下为小G对自己评价的语音内容:
  我每一天都比较快乐,我对学习充满了信心,父母非常关心我,老师对我的学习给予关心与支持,同学们与我相处非常融洽。
  4.6.2数据结果评估
  小G继续填写厌学量表、心理健康测量表,本次评估结果为:厌学量表总分36分,WEMWBS总分56分,表示小G存在轻度的厌学问题,心理非常积极与健康,可独立地自我调适。
  4.6.3前后测评估
  本次评估目的对介入前后案主所发生的转变进行评估,如下表所示:
  评估结果表明:案主个体认知、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已经解决。人本主义理论视角的服务过程颇具成效。
  5.总结
  在整个过程中,人本主义理论视角更强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重视服务对象的人本价值。对于性格懦弱、敏感性强的厌学青少年而言,它更适合于这类服务对象。然而,人本主义视角也拥有其不足,在小G厌学问题的特殊性的影响下,服务技巧则缺少系统性与技术性。为了达到服务目标,社工要做充足的准备等待服务对象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厌学取代贫困成义务教育辍学首因[J].老区建设,2017,(17):90-90.
  [2]康明村.厌学论[J].医学教育,1992,(1):19-21.
  [3]焦璨,张敏强,吴利,张洁婷,刘沛恩.澳门初中生厌学心理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9):44-45.
  [4]王智,杨建坡,王冉,韩红艳.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50-151..
  [5]静进.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72-174.
  [6]蒋小娟,赵利云,程灶火,刘新民,杨碧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联研究[J],2013,(5):800-803.
  [7]张海霞,张涛.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26-28.
  [8]赵玉芬.初中生厌学量表编制及应用[J].上海教育科学,2019,(10):27-30.
  [9]赵必华,郭俊俏,张鑫,潘友兰.沃里克-爱丁堡积极心理健康量表中文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286-289.
  [10]风笑天.论参与观察者的角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39-44.
  [11]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J].社会学研究,1994,(3):13-18.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推动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需要强化对创新的关注与重视,知识型人才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员工在主动积极参与企业发展的条件下,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员工的和谐沟通,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才能有效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鉴于此笔者对MM房地产公司员工关系管理进行研究,在对员工关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员工关系管理
期刊
摘要: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产品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体验型体育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近年体育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但结构比例失调,迎合时代发展特征我们有必要加强体验型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结合体验经济理论,分别从社会层面、消费者层面、经营商层面来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基本情况,居民对体验型体育商品消费动机、心理、行为以及经营商对体育体验型产业的运营进行探讨分析
期刊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自实施以来,对乡村环境治理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该方案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背后还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值得探讨研究。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环境法理论;环境法律制度  一、从环境法理论角度分析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原则之一环境利益公平享有原则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目的是为了保
期刊
摘要:1912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发生驱逐校长吴鼎昌的风潮。风潮是在民初女子参政运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发生的,带有明显的平权色彩。风潮中,学生因校长的种种不良管理办法而将其作为直接控诉对象,目的在于就教师队伍、教学公平等客观条件和必要机会向教育部提出要求。参与风潮的女学生,大部分受到辛亥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的影响,以自身所处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为鉴,提出了完善女子教育的进一步要求。此次学校风潮,与热兴的女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记者范长江先生在游历中国西部地区后,出版发行的通讯集册《中国的西北角》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向广大民众展现了西北地区落后的经济社会面貌,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民族矛盾问题,并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此书在中国通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今研究近代中国西北历史问题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的西北角》;经济危机;民族问题  1、前言  20世纪30年代的
期刊
摘要:对于作为文明国家的俄罗斯和中国来说,道德观念是根本。它似乎是文明统一的构成原则。道德原则勾勒出文明独特的精神面貌。当道德原则被生活的永恒基础所认可时,道德意识的绝对观就存在于俄罗斯和中国文化中。本文从俄罗斯和中国文明的道德人文主义的崇高原则,俄中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思想渊源,21世纪的技术为文明间通信开辟的新前景来进行阐述。通过揭示俄罗斯和中国的价值潜力的背景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形成。  关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时代的高度进步,我国当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并未形成有层次的法律体系,其中存在过度依赖刑法与前置法律缺失的问题。若想对公民个人信息形成全面有效的保护,就必然需要明确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边界与适用问题,并与其它有关法律形成对接关系。本文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疑惑和挑战入手,分析现行刑法规制下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漏洞,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信息;刑法;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整合优化地勘单位产业领域技术力量、全链条布局各产业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构建创新平台等反面探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20年的“两会”政府报
期刊
摘要:宪法法官是宪法权威的捍卫者和拥护者,展现一个国家宪治形象,也是一个国家法治人才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大多数设立宪法法院的国家,大部分宪法法院的法官由精英人员组成,通过严格筛选机制以此规范宪法法官构成,其目的是维护宪法法院独立性,推动宪法有效实施。宪法法官构成并不是一味追求专业化和职业化,还应该注重法官选任非职业性,平衡职业性和非职业性两者关系,此文正是要探讨宪法法官非职业化带来的影響。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未成年人恶劣犯罪极大的触动社会群众的神经,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重大社会问题。法理对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不予刑事处罚的决定,情理上显得苍白无力。法理和情理的矛盾日益激化,而我们不能除了预防就束手无策。这引起了社会学者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些学者提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引入“恶意补足年龄”原则,建立强制亲职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具有其无法忽视的缺陷。针对这一
期刊